寻找枣树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4:02 4

摘要:当阿依汗报出自己出生的年月时,张骞惊呆了!原来她已经是七十二岁的耄耋老人了!但她却为张骞的惊诧而不解, 不认为自己已经是老妇人。因为村庄里的人都是如此。他们饮冰泉水,吃红枣果,长寿者可达200岁!

石聚彬董事长创业初期,慕名来找陈国创设计红枣产品商标和包装。开门初见,他风风火火,浑身洋溢着使不完的劲儿。沏完茶,看他们相谈甚欢,我忙自己的事儿去了。

他们大声说话,毫无顾忌、旁若无人。 我笑,这甚合国创脾性。

再次续水,正好听石董讲一个故事:那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京途中,人生地不熟,沙漠中迷了路。骄阳似火,缺粮更缺水的张骞渐渐体力不支,晕了过去……

待他醒来,发现自己身在帐中。旁边一位带着面纱的女人把他扶起,递给他一碗奶茶。女子眼眸灵动,手指纤纤如葱,是一位绝世美女。她叫阿依汗,是月亮的意思。

养伤的日子里,张骞与阿依汗经常去帐前枣树下吃枣谈天,渐渐有了爱意。

时间如梭,张骞的伤好了,该启程回京了。临行前,他询问阿依汗的生辰,准备回京城算了八字,订下娶亲的日子。

当阿依汗报出自己出生的年月时,张骞惊呆了!原来她已经是七十二岁的耄耋老人了!但她却为张骞的惊诧而不解, 不认为自己已经是老妇人。因为村庄里的人都是如此。他们饮冰泉水,吃红枣果,长寿者可达200岁!

张骞魂不守舍的上了马,不断地回头看向阿依汗和枣树……

回京后,他立马向汉武帝禀报此事,武帝甚感神奇。再派张骞去寻此村落,但他们到达张骞记忆中地点时,发现人去房空,唯留红枣树。

张骞带了几株枣树幼苗回京,由于水土不同,在京城一直无法成活。之后,武帝要求西域各属国进贡时必贡红枣,供后宫佳丽食之,以达美容驻颜之效。

看着眉飞色舞的几个男人,我独独记住了他,那个会讲故事的石聚彬。

正是这个石聚彬,让陈国创迷上了红枣。饭桌上,他问我们枣树为什么有刺?他的自问自答,使我和女儿知道了刘邦承诺不践诺的故事。他还问我们枣树为什么疙疙瘩瘩,干如瓮体,枝枝杈杈,没形没样儿?我们娘儿仨还真跑到枣林去探究竟,终于发现一规律,原来,那是斧头砍打枣干的结果,经过砍打的枣树才能结满诱人的红枣。大女儿教育小女儿:真正的优秀者就像一株枣树,越砍,结果越多。

陈国创与石聚彬的缘分因枣而一发不可收。石董做“好想你”枣制品做成了上市公司成了“枣司令”,陈国创画枣树也成了“中国画枣第一人”。

新郑市栗元史村,600多年的枣树王。

春天来了,枣树弯弯曲曲的树枝上仍是光秃秃的,过了好些日子才长出小小的叶子;夏天,茂密的枣叶为人们遮挡骄阳,小小的枣花低调的开着;秋风给庄稼吹上了颜色,也给枣树挂了彩,红红的枣儿像顽皮的娃娃躲在绿叶下。摘一枚枣儿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你会品味出什么是甜蜜。但我知道,陈国创最喜欢的,还是冬天里的枣树。此时,它们没有了果的点缀,叶的衬托,家院里的枣树一下子变得孤独凄凉,像极了寒风中无语的老人,全然不顾风抽雪袭,枝丫伸张,铁骨铮铮。旷野里的枣林却像正在操练的士兵,棵棵挺立,舞枪弄棒,威武雄壮。入眼是诗,开卷是画,是最美最崇高的英雄。而这些,都被他收进了那宽大的胸襟,融入了那幅四季《枣乡踏歌行》国画中。

陈国创在河北黄骅聚官乡古枣园写生

从2008年开始,陈国创和石董又有了新的枣行动。石董请雕刻家用枯枣树根雕刻了一万多尊佛像,形态各异,惟妙惟肖,震撼视野,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陈国创约会枣树,承诺用五年时间,遍访祖国“枣树王”,把“枣树王”的英姿、故事,展示于世人面前。

这任务是艰巨的,需要大量地查资料,访专家,春夏秋冬,苦乐自知。为了找到一棵枣树王,有时要跑许多冤枉路。他血糖高,因为常常赶不到饭点,几次晕厥。这一切,都挡不住他约会枣树王兴奋的心情。而和枣树王相见拥抱的瞬间,会让一切都变得美好……

2014年7月,骄阳似火,我陪他赴约“唐枣王”。树王生长在山东庆云县庆云镇周家村南,我曾看过清代康熙元年,庆云知县卢元培的赞诗:“半亩清阴俯碧川,沧桑历尽势参天。繁枝自抱风云色,贞干宁辞冰雪缘。高士结庐容啸傲,将军屏坐寄流连。聊珠而后知盈箧,绝胜南华第一篇。”诗歌告诉我们,千年前,这棵树就可遮阴凉达半亩之多,虽历尽沧桑,仍有参天之势,枝繁叶茂。隋唐时,罗成及瓦岗寨的将军们为了大唐的基业出生入死,进出庆云每次都在此拴战马,席地坐,商议军中大事,成了野外瓦冈将军议事休息的场所。罗成将军的战马,是一匹性子极烈,百万军中人见人爱的宝马良驹,可想而知,在那时,这棵古树至少也有几百年的树龄,否则是栓不了烈马的。根据卢知县的诗推测,这棵古枣树至少植于南北朝齐国时代的公元479-502年代间。

“一个年代这么久远的枣树为什么会叫唐枣呢?”听到我的发问,村中守护树王的周德宝老人告诉我们,在庆云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罗成将军经常到此树下拴马休息,有一年,他代表瓦岗寨英雄去与唐国公李渊商谈合作推翻腐败的大隋,又一次在老枣树下休息,正值八月十五左右,此树硕果累累,将军饿了,顺手采摘枣子充饥。那枣比蜜还甜,将军大叫:“糖枣啊”!随机的一激灵,他决定以此为礼品见唐国公李渊。李渊问:“何物”,罗成答:“糖枣。”李渊大喜,连吃几个不住点头,遂将小枣赏李世民品尝,李世民直呼:“好甜啊,应该叫唐枣!”李渊准奏。以枣为媒的合作洽谈,使他们达成了推翻隋朝的共识。接下来一个接一个的胜仗,很快推倒了大隋。唐朝与唐枣的美好传说,就这样传了一代又一代,传遍了华夏大地。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占据了老庆云县城。听说周家村有一老枣树,是棵神树。掠夺成性的鬼子,立刻打起她的主意,想连根刨起,运回日本。当鬼子汉奸逼迫百姓刨树时,人们手握铁楸拒不动手,连说这是神树,动不得,动了要遭报应。气焰嚣张的鬼子开始不信,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蔽日,鬼哭狼嚎,吓得他们撒手归城,再也没敢动那唐枣树。

唐枣树高8米,树围4米有余。有一枝向南横出,似蛟龙遨游。树干粗壮,黑鳞斑驳,如镂龙雕凤,苍劲强健;还有一门洞开,腹中空空,足以容人席坐。她历经沧桑,饱经风霜,已显出了老态,枣农们用水泥柱做拐杖,支撑着老树干。

庆云县的唐枣王,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看到陈国创激动地和“唐枣王”拥抱问候,我明白了这位北方汉子的痴情……

山西武乡,是东渡黄河抗日的八路军前线总司令部所在地。严格说,武乡的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有好几处,最著名的是王家峪。这里有两棵非同寻常的树,是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一棵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种的杨树,另一棵就是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拴马的枣树。

我们来到了王家峪,看到了拴马树下一块“枣树泣血祭邓公”的石碑,上面记载着一段神奇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1997年,曾在太行山上运筹帷幄、叱咤风云、新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去世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门前的这棵枝繁叶茂的“拴马树”,也随之泣血枯死,追随它曾经的主人去了。

它的一枝一叶,记载着邓小平的音容笑貌,它的每一道年轮都铭刻着刘邓首长与太行人民的鱼水深情。村里的老人们记得,抗战初期,朱彭司令率部东渡黄河,出师华北,挺进太行山,进驻王家峪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从前线回来到总部汇报工作或参加会议,总是把马拴在这棵枣树上,然后谈笑风生地去和朱总、彭总和左权参谋长研究根据地建设;也常从这棵枣树上把缰绳解开,飞身上马,去指挥白晋战役,反顽战役,去组织百团大战和生产自救运动……

有一次,一二九师的三八六旅在王家峪整军,邓小平政委来视察指导工作,找村长朱银江了解部队的群众纪律,在他家吃了一顿便饭。饭后,给朱银江留下了7两米票。朱银江不收,一直追到总部大门口。这时,邓政委已翻身上马,准备启程。他对跑来退米票的朱银江说:“老乡,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子弟兵要爱护老百姓。要求部队做到的,我这个政委首先要做到……”几十年过去了,每当站到这棵老枣树下,朱银江的眼前仿佛又看见了邓小平政委那和蔼可亲的面容……

1997年农历正月十三,邓小平同志与世长逝,老区人民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16日上午,王家峪干部乡亲在旧居前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来寄托对邓小平同志的哀思。那天会后,乡亲们久久不愿离去,有的在刘邓首长旧居前辗转徘徊,有的伫立在枣树下凝视。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快来看啊,枣树流血了……”人们涌过来,只见那久经沧桑树干上,一道血红血红的液体,从一个茶杯口粗的树洞里流淌出来!一位古稀老人撩起衣襟,擦着眼泪,泣不成声的说:“老枣树啊,老枣树,快告诉我,你是在心疼吗?邓政委啊邓政委,你可知道,俺给你准备了你爱吃的小米,还等着你回来哪……”就这样,乡亲们越聚越多,越传越神,人们站在这棵老枣树下,争相目睹这“伟人仙逝”的迹象,寄托积郁在心中的无尽哀思……

那年春天,这棵老枣树再也没有抽枝发叶,开花结果,显然是枯死了。然而,不知什么时候——有说是2004年清明节前后,有说是邓小平百岁诞辰那天,人们忽然发现,在这棵枯死多年老枣树的根部,又长出一颗神奇的小枣树来。国创站在这棵小枣树下,深情地抚摸着,轻轻地拥抱着,满眼都是爱。这棵小枣树挺拔茁壮,结满了又脆又甜的红枣儿。

陈国创和夫人闫婕在陕北佳县泥河沟村古枣园写生

河北沧州崔尔庄是纪晓岚的故乡,也是金丝小枣的故乡。枣树种植面积198万亩,驰名天下。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卷三中写道:“崔尔庄多枣,动辄成林,俗谓之枣行。”1737年,清乾隆巡幸崔尔庄,见路旁风摇枣树,果实累累,上前摘食,甜如蜜,龙颜大悦:“沧州自古草泽之地,然金丝小枣风味殊佳,如是者鲜矣!”遂亲口御封为宫廷贡品。自此沧州小枣名动京师。纪晓岚把这繁华的情景记录下来:余乡产枣,以车运供京师,南随漕舶以贩鬻于诸省,士人多以为恒业。

在市枣研所刘所长带领下,我们终于见到了期待已久的“金丝枣树王”。尽管它已1300多岁高龄,仍苍翠茂密,果实累累。树下,刘所长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千多年来,树王一直由蛇王代代相传保护着,但近年来,枣农为除虫害频频打药,蛇王已无影无踪,生死未卜。有人说,蛇王看到科技护树,放心的隐退了,也有人说,农药杀了树虫,也杀了蛇王。

岁月无语,树王无言……

陈国创在延安枣园毛泽东故居写生

曾在微信中看到,冬枣属于转基因,所以,好久以来,拒绝吃冬枣。这次寻找“枣树王”行动,疑惑大解,冬枣原来是我国的古产品。在天津太平镇崔庄村,种植着冬枣1500亩,仅古冬枣就928亩,是我国正宗的冬枣产地之一。现存600年以上的冬枣树168棵,400年以上的冬枣树3200余棵。还有河北黄骅市聚馆村古贡枣园也是冬枣树成林……在微博上发了博文之后,才知道,上当者不止我一人,百十位跟帖者感谢我为他们排忧解难。

我们还到过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描述的:“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的枣树。盯着朱安的照片,我心很酸。这个只有名分是他太太的女人,一个人寂寞的过了一生。她的小屋,安静、逼仄、凄凉,一个女人的一生,如一只没有化成蝉的蛹,连一个亮烈的夏天也不曾有过。也许嫁个老实人,她也会被宠爱得什么似的……

为了寻找那棵“应该‘见过’曹雪芹的”古枣树,我们费劲了周折。在北京西单的周围,转了一圈又一圈,询问着“石虎胡同”,令好几拨拉着我做美容的小姐很失望。当然,她们也令我很失望:“不知道在哪儿!”不怨她们,即使年纪小点儿的北京本地人,也不会知道中友北边那条熙熙攘攘的小道,就是曾经的“小石虎胡同”;更少有人知道,曹雪芹曾经在那里当过差、且在那里开始构思《红楼梦》。

从北边一个小小的窄口进去,虽然已被各种小摊小店挤得面目全非,大致还是能感受到这个院落当年的气派。传说曹雪芹先是在胡同内一家人家任教,然后到了右翼宗学做“邻曲”,在这里结识了好友敦敏、敦诚,时有唱和,并开始构思撰写《红楼梦》,院内有一株明初的古枣树。在复杂的摊摊店店中钻来钻去,终于看到了“小石虎胡同33号院”。院落中间用铁栅栏围起一棵树,上面钉了个红铁皮牌,写着“古枣树”三个字。这,应该就是我们要找的那棵枣树王了。

枣树枯了一枝,但基本还蓊蓊郁郁。树下坐一位卖糖葫芦的小贩儿,他大概不会想到,庇护着他的这棵树,当年也曾荫蔽过曹雪芹。如果树会说话,该告诉我们多少关于旧时的故事呢?

频频和枣树相会,我们渐渐有所开悟。 老枣树的过人之处,就是慢慢活。慢,代表着一种境界,表现出超凡定力,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正因为慢,才根深根广,才能汲取大地更多的营养和水分;正因为慢,才有时间发根、壮骨、长身体,才能战胜千年的风吹雨打,旱涝冰雪;正因为慢,木质纹理才足够细密结实。它没有伟岸的身躯,但身上那些倔犟的疙瘩,彰显了一种刚烈超然的傲骨精神。白居易在《杏园中枣树》一诗中写道,“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古代的大轱辘木车,经年行进在高低不平的旷野上,最最耐磨的车轮和车轴,材质便是这枣木,只能是这枣木。正因为慢,她才活出了思想,活出了灵气,活出了祥瑞之气。

不知何时起,老枣树的周边,呼啦啦长出无数棵枣树。几百年近千年的枣树俯首皆是,众星捧月般,又像子孙绕膝,把老枣树层层围住。

一年又一年,老枣树顽强而从容地活着,教我们学会了无私奉献,淡定和坚定。

感情是慢慢累积的,不知不觉我家院子里那几棵明朝年间的古枣树竟也成了我精神上的挚友,悟道、释惑,内观的力量在增强。望着她,心里是安静的,不慌不忙;心里是有谱的,不争不抢。感恩着、奉献着、幸福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枣树呢?于长銮在《婆枣树》一诗中这样告诉咱:儿子依稀记得母亲的叮嘱/别瞧不起枣树/树死了还能烧炭/枣木炭火最烤人/冬天比娘亲......(作者:闫婕)

来源:河南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