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苏联解体 前夕,落魄知识分子“我”,将一位目不识丁的粗汉包装为国际文学奖获得者。这样的故事结构,国 人并不陌生:脍炙人口的国民相声《连升三级》里,一个大字不识的纨绔,靠着稀里糊涂的好运气金榜题名,仕途腾达。此类故事中,资质顽劣的主角,不过是昏庸体系的一面镜子
01.
《 羊奶煮羊羔》
[俄] 尤里·波利亚科夫 著
谷兴亚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12月
身处一个剧烈转折的时期,人要何以自处?答案是,在失常的世界里,幽默也是一种反叛。
在苏联解体 前夕,落魄知识分子“我”,将一位目不识丁的粗汉包装为国际文学奖获得者。这样的故事结构,国 人并不陌生:脍炙人口的国民相声《连升三级》里,一个大字不识的纨绔,靠着稀里糊涂的好运气金榜题名,仕途腾达。此类故事中,资质顽劣的主角,不过是昏庸体系的一面镜子。本书中同样好运的系缆工维捷克·阿卡申就是如此。
巧妙的是,作者将故事背景设置在苏联末期的文化界,这里不仅有普罗大众所熟悉的官僚气息,也夹杂着文人自怜的一点惺惺作态,和一份在现实缝隙里偶尔流露的真诚。
“我”是一个熟谙作家心理的操盘手,为维捷克设置了12个应对文化界人士提问的万能金句。令人有些难以想象的是,维捷克就靠着这12个句子,横行文艺圈。无论被问起“你生活得怎样”,还是“你如何看待布拉瓦茨卡娅(一位俄国神秘主义者)”,维捷克都故作深沉地回答,“情绪矛盾”。这样,在自行揣摩这句似是而非的话后,提问者会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世出的文学天才!
“羊奶煮羊羔”也是上述12金句之一,出自《圣经·旧约》中耶和华吩咐摩西的戒律“不可用母羊的奶煮羊羔”,即要求人们不要做违背人性、过分残忍的事。这的确是一个杰出的金句(也因此维捷克使用它的频次有限制),几乎可以统摄超越故事文本的,社会中种种人类自相矛盾的冲突、命运循环的残酷。人类的悲剧,也往往来源于用自己的发明,遏制了美好天性的生长。
于是,悲剧呈现出它的另一番面貌,即自作自受的可笑与荒诞。苏联笑话的精髓也来自于此,喜欢品味苏联笑话的读者,大概也会喜欢《羊奶煮羊羔》中所流露的那种,人跟随集体滑行到绝望的边缘,忍不住开始自我打趣的挣扎。正如故事中一位苏联末期的克格勃经常喃喃自语的,“我们要滑向哪里呀?”
作者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文艺人士敏感、精密的内心活动。例如,作协高官在和“我”对话时,偶然迸发出了一句(自认为)极有艺术性的话,于是陷入为才华所震惊的沉默,同时得意又担心地看了“我”一眼,而“我”则故作钝觉,令对方如释重负。诸如此类的情景在书中俯拾皆是,你可以窥见苏联文学界的一面:聪明、尖刻、自以为是、道德崩坏,又隐隐冒出一些未泯灭的良心和理想。
书中最为讽刺的情节,当属从苏联主流文学界,到美国顶级文学奖组委会,没有一个人见过维捷克所谓长篇小说的真容(它实质上只有一个标题,和一摞装订好的白纸),却亲手为其戴上了国际文学奖的桂冠。最后,这出闹剧被“我”用文学和白纸的辩证关系给解决了:谁说文学不能是白纸?
这是文学的终极荒诞,因为任何人都能加以定义。
社会的荒诞,与其形成互文。因为维捷克获得美国文学奖项,跟他被误解的身份政治有关,这是一个只有在1980年代的美苏关系里才能成立的故事。
作者尤里·波利亚科夫,1954年生人,曾任《莫斯科文学家报》《文学报》等主编职务。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他能写出苏联文学界栩栩如生的面貌,以及苏联解体前后光怪陆离的现实。“文学说到底,不是让人‘知道’是什么,是让人‘感受’是什么。”对于文学作品,身临其境的体验比咀嚼要点更重要。如果你对历经巨大转折的社会生活感兴趣,或者对人性在这一背景下的反应感兴趣,不妨读读这本书。
推荐人:速棠
02.
《 央地之间:转移支付的政治及其他》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5年2月
央地关系是中国历代最为重要的政治问题,也是贯穿五千年文明史的治乱兴衰关键变量。
在本书中,央地之间的关系指的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形成的转移支付体系,以及内生的土地财政、地方隐性债务、房地产发展模式等孪生议题。
这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将转移支付视为理解中国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互动模式的关键钥匙。细读之下,便能看到这位青年学者融合财政学、政治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理论框架,希望对“真问题”进行的“真研究”。
书中通过省、地两级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地方主政官员的政治关联强度与转移支付获取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这种非制度性关联成为地方政府突破财政约束的隐性通道,深刻影响着区域间的资源分配格局。
比如,通过模型测算,省委书记与时任政治局常委的出生地关联使其所在省份获得了更多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且这种出生地关联要强于教育关联和工作关联。
而他的一系列研究还显示,虽然转移支付的初衷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但分配的实际效果却是财政供养人口的财力均等化。此外,转移支付虽能在短期内缓解地区间财力失衡,却也带来了不同层级政府间的纵向财力不均等,导致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
在本书的下篇中,作者着重关注了转移支付之外的内生问题,探讨营改增、国地税合并等政策对央地关系的冲击,分析土地财政转型困境及房地产税改革的潜在路径。对于近年来大家关心的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化解机制,作者也进行了深度探讨,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尤其是在深刻影响民生幸福稳定的住房问题上,他通过国内外的案例和制度比较考量,最后采用美国大萧条和住房金融化的两次危机来启示读者,提出一个需要大家清醒认识到的问题,即大城市的住房问题与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特别是大城市的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始终存在。
而对于土地财政,作者认为,在当前规模上,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关键节点,未来可将增量与存量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设计,形成渐进式整体解决方案。
总体来说,如果想要以当下社会的视角,再次认识央地之间的转移支付密码、内生关系,本书值得一看。但若想真正理解,也需配合食用对时事的敏锐洞察,在实际经验中更好地读懂中国。
推荐人:张来
03.
《 法比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明室Lucida出品
2025年1月
新闻头条里没有好消息。新技术使生产力倍增,人却面临危机,30岁成不了家,只身一人在大城市住群租房,遭遇公司降本增效后假装在上班,投简历被已读不回,回老家当全职儿女,在“附近”游荡,决心逃离喧嚣找寻旷野拥抱大自然……
经历这些的,不是当代东亚年轻人,而是凯斯特纳笔下100年前德国首都柏林的32岁小镇文青法比安。
1930年前后的德国遭受着席卷世界的大萧条,精神抑郁接踵而至,到处都是失业的人,到处都是对自我麻痹的沉迷,各党派肆无忌惮地活动,争斗时有发生,“给人的印象是他们想通过枪毙彼此,来降低失业数目”。
文科博士法比安勉强干着一份给香烟厂做广告的“过渡性工作”,心不在焉地流连在声色犬马中。好友拉布德劝他种下一个人生目标为之前进,而他什么都不想做,他不知道自己进步之后能够实现和对抗什么,因为让他发挥功能的体系在混乱没落的当局下不存在。
他不稀罕金钱和权力,不相信人们能够变得正直理智。人们把乐观主义当作责任,他认为“乐观主义者一定会绝望。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我不要紧”。他如同一个不信神的人等待神迹一样,等待着正直获胜,成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旁观者。
每天都面对着时代的巨浪、大山、雪崩,而自己只是一滴水、一粒沙、一片雪花,这种时候,法比安仿佛我们的嘴替。
“如今哪个人30岁就能结婚?这个人失业,另一个明天就丢工作,第三个人还从没找到过工作。我们的国家目前还没做好后辈成长起来的准备。经济情况很糟的人,最好保持单身,而不是让女人和孩子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为数不多的亮色是跟他一样在柏林打拼的女孩科尔内利娅,他们短暂坠入爱河,工作因此而生出了意义,但第二天,法比安就被解雇。女友为了实现电影梦委身于权势,好友实现不了政治抱负,又听说自己的大学授课资格论文被否决而开枪自杀,法比安去学校求证,才发现论文其实大受赞赏,拉布德的死只是因为同僚的玩笑。
法比安逃回了家,父亲说他白瞎了读大学的钱,母亲希望他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一分子,童年的校长劝他考公务员。他消极,但他不愿逆来顺受。他重新开始找工作,他考虑先逃去大自然等形势变得更有前途,他意识到“不管怎样,生活是最有趣的活动之一”。
法比安在街上走着,拆解着所有可能性构成的一片混沌并准备行动时,一个小男孩落水了,法比安毫不犹豫地跳下桥救他——小男孩号叫着游向岸边,法比安淹死了,因为他不会游泳。
《法比安》是被誉为“战后德国儿童文学之父”的凯斯特纳作品中的特例,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讽刺小说与他众多歌颂纯真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不过不少读者认为,凯斯特纳给法比安安排的结局像一个“成人童话”。他无法比他所处的时代更不幸,要比时代更幸福也是做不到的,接下去,纳粹上台、二战爆发,在这样的世道里,难有正确的活法。
不过曾经做过记者的凯斯特纳本人,给出了一种和扭曲下坠的现实共存的活法。
纳粹掌权后,1933年5月,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柏林歌剧院广场将众多书籍付之一炬,现场有人认出了凯斯特纳,他是被点名的24位德国作家中唯一一位亲自到场看着自己的作品被焚烧的作者。他没有流亡,选择成为少数留在德国的见证人,记录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
04.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中信出版社
2025年3月
这本书来自一位已逝之人,哲学老师朱锐。他因患直肠癌在去年离开,去世时56岁。查出癌症后,他照常上课,拄着自己常用的登山杖,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了最后一门哲学课,课堂上,他向学生们坦然告知自己的病情,并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课堂上,大家不要为我悲伤,而要为我开心,为我骄傲,因为哲学家是不惧死亡的”。
这句话,和拄着登山杖授课的背影,在互联网流传,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他为人所不敢之事,知行合一地实践了那句话:“哲学就是对死亡的练习”。在生命最后的半个月,他在病床上,以对话的方式留下了他对生与死的思考,希望帮助人们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在书中,朱锐讲的两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某次他乘坐的航班颠簸得厉害,似乎要坠机,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不要踏着旁边老头儿老太的身体去求生,很多时候,“卑鄙比死亡跑得更快”,但他不要这样,他要选择死亡,而不是卑鄙。
另一个,是他在美国教书时,学校附近有一栋“闹鬼”老宅,被树木环绕,宅子里有四五十个房间,铺着金贵的地毯,挂着19世纪的画作。传说那里有一个大人鬼,一个小孩鬼,到了晚上,连警察也不敢去巡查。
而他向学校申请,租下了这栋房子,一个人孤零零地住进去,只为了主动找鬼。头一两天,他听到了走路的声音,以为鬼来了,循声而去,一番查看,原来是木头热胀冷缩发出的声音。
一个月后,他突发奇想,《闪灵》里的两个小孩鬼出现在楼道里,也许该去那里找鬼。他竟真的凌晨零三点爬起床,坐在沙发上,注视着楼道,可一整晚过去,一无所获。
他在那栋宅子里住了五年,无事发生,更没有找到鬼。这颇为神奇,世上究竟有没有鬼?他用实践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本从小胆小,但是在那之后,再没有任何恐惧感。
他对死亡,像是对鬼一样,了解过,练习过,想明白了,也就不再惧怕。
哲学鼻祖苏格拉底也曾毫不躲闪地勇敢赴死,他是怎么思索死亡的呢?他认为,人们都惧怕死亡,但是我们对死亡的惧怕是基于我们的无知,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死后真的会发生什么事,死亡来了,人就没了,人与死亡不会同时存在,人死后有灵魂吗?我们活着时是不知道的。既然如此,那么害怕死亡,就是害怕自己实际上不知道的事,这是一种“僭越”。
所以,哲学上所谓的练习死亡,就是练习摆脱对死亡的恐惧,避免自己的在知识上的僭越。“惧怕那些不应该惧怕的事物,就是作茧自缚。”
不过死和死亡不一样。朱锐区分了这两者。死是死的过程,死亡是一个终点。我们虽然不能知道死亡之后的事,但是我们会体验死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痛苦。就像他本人,以前他喜欢远足爬山,彻夜地爬,但是重病后,身体每况愈下,不仅爬不了山,连吃东西都困难,坐在轮椅上在户外晒太阳,也只能坚持15分钟,这之后,就累了,得赶紧回到病房。
由于死的过程很痛苦,所以人们有时候害怕死亡,其实是害怕死的过程。但正因如此,他才要区分死和死亡。和痛苦的死不一样,死亡是对痛苦的终结。
就死亡本身来说,它很重要,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恰恰不是对生命的否定,而是肯定,死亡意味着重生。朱锐说,如果一切皆为永生,那么新事物将永远不会出现,世界将没有空间,充满老旧。从个体的角度,人会死亡,但从人类来看,却因为死亡而生生不息。
在这个意义上,死亡是大化流行,是新陈代谢。拒绝死亡的癌细胞,以个体的永生排斥生命本身。
所以,他才如此豁达地面对死亡,将死亡视作人生非常有意义的结局和开始。当他的死亡即将到来时,他不感到恐惧,甚至期待着自己的死亡,期待小草从他身上长出来,期待着生命的重新开始。
推荐人:青霆
05.
《 相反的人》
陆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
一本非常可爱的四格漫画,让人想起以前流行的老夫子。
主角小反,长着一颗屁股做的头,脸上可疑地挂着纯真笑容,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时常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深坑,有时想通了,又会燃起难以遏制的生命之火。小反的朋友大黑,是一个憨厚天真的“普通人”,很少思考大问题,依靠极强的包容力和爱快乐地生活着,还有他们的邻居雪人,为人刻薄,性格冷酷,喜欢当众撕破生活温柔的面纱,从人们惊恐的表情中得到满足。
这本漫画的作者简介如是说:陆冉,试着用画画完成“一个i型人的精神内耗和自我疗愈”。在2020年辞去了媒体工作,开始自由撰稿和独立漫画创作。
据陆冉自己说,她做学生的时候,是那种最主流的学霸,上班后,公司却很像一个“社会弃儿收容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与主流路线分道扬镳。好学生的枷锁以某种身体记忆的方式依旧套着她,而全新的叛逆环境又给了她另一个愤世嫉俗枷锁。但她一直感觉自己处在一种叠加的边缘状态,小心翼翼地一边遮掩某种角色,一边扮演某种角色。
所以,据说,这本漫画infp看了狂喜。或许,每一个心思细腻,时而清醒、时而纠结,时而像路过人类园的观察家,时而自己也糊满一身屎的人,都会喜欢它。
而翻看的过程,每每的会心一笑,的确让人感叹还好有漫画,来表达那些文字所不及的内容,让眼前,又多了一些可爱。
来源:财富吹哨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