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辣风」又盯上婴儿高跟鞋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12:54 2

摘要:幼态审美宇宙发展至今,已经相继发明出了宝宝碗、宝宝针、小孩裤、奶屁音、宝宝牙来荼毒大家的审美和语言,但幼态审美还远未到尽头。

童年的消逝。

如今的年轻人或许厌倦了生宝宝,但在当宝宝这件事上从来不落下。

幼态审美宇宙发展至今,已经相继发明出了宝宝碗、宝宝针、小孩裤、奶屁音、宝宝牙来荼毒大家的审美和语言,但幼态审美还远未到尽头。

而且还进化出了一条更离谱的路径——幼儿成人化!

最近,有网友曝出有电商售卖一款“婴儿高跟鞋”的商品,该鞋子形似“三寸金莲”,网友们怒斥审美畸形。

图源:某电商平台

这种观点的确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女童奶辣装、儿童美妆博主、儿童整容博主、擦边手办、未成年举牌等一系列儿童成人化元素蔓延已久,本质上说明,成人世界的欲望正以“萌化”之名,悄然侵蚀着童年的纯粹。

当然了,背后还有商业与流量经济的狂欢, 商家通过“性感风”标签,将儿童商品包装为时尚符号,利用家长“不愿孩子落伍”的焦虑收割利润。

总之一句话,这样的恶果是时候该结束了。

婴儿高跟鞋,一门危险生意

在当下短视频的黄金时代,一张稚嫩的脸庞可能比任何广告牌更值钱。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曾提出广告创意的3B原则, 即:‌美女(Beauty)、婴儿(Baby)和动物(Beast)‌。因为它们符合人类关注自身生命的天性。

乘着这股流量之风,商家们盯上了儿童成人化生意。

在“婴儿高跟鞋”的购买页面,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高高的鞋跟,还有些商家直接配图胖乎乎的宝宝小脚穿着高跟鞋的图片,还直接配文“1岁宝宝人生第一双高跟鞋……”

图注:某电商平台文案介绍

不理解,而且我大受震撼。

在网友们的追问下,不少商家表示这只是用作妆饰,不是真鞋,在多个电商平台以“婴儿高跟鞋”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均有售卖。

以一款鞋举例,商品页面描述为“宝宝袜,婴儿软高跟鞋,婴儿摆拍”,价格在30元左右,款式颜色大概有5种,不同款对应的年龄区间为0到3个月以及3至6个月,销量在800+。

这种装饰鞋本质是“一次性消费品”——用户购买仅为拍照分享,复购率几乎为零。

问题是,商家通过“幼态化”设计制造,将婴儿脚部与高跟鞋的冲突感转化为视觉奇观,甚至以“三寸金莲”的隐喻刺激流量。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流量经济下的畸形产物可能会给部分人群传达错误的育儿理念,奇形怪状的鞋对于婴幼儿的伤害是极大的,这种以安全风险为代价的商业模式,暴露了资本对儿童健康权的漠视。

其次,婴儿高跟鞋只是个开始,当这个噱头开始撬动流量后,童装成人化、儿童美妆等会在流量池中持续发酵,形成“审丑经济”闭环。

类似的风潮有一套严密的运营模式,消费陷阱的魅力是让你不自觉就身处其中,还无法自拔,何况现在目标瞄准的是小朋友。

更关键的是,流量带来的商业利益会蒙蔽人们的双眼,部分父母将孩子视为“社交货币”,通过晒娃获取虚拟认同,甚至不惜违背儿童意愿。

所以说,防微杜渐用在这里是极其合适的,孩子们的童年只属于他们自己。

毕竟真正的进步,不是将儿童推向成人化的T台,而是守护他们自由奔跑的权利——那双脚,本应感受泥土的温度,而非禁锢于流量的牢笼。

“奶辣风”的世界

当童年被算法标价,纯真便成了消费品。

幼态风之所以能爆火,归根结底离不开一个“钱”字。

就拿之前流行的幼态脸来说,幼态最看重头脸比例,于是有了“高颅顶”的说法,垫发神器紧接着就来了;卧蚕+下睫毛是为了放大双眼,缩短中庭;幼态还需要面容饱满、萌嘟嘟,于是提亮液和膨胀色腮红卖爆了。

本质上来看,幼态审美流行不是认可某一种美,而是在渲染一种焦虑,用单一的审美标准,霸凌每一个人。

类似的商业套路咱们见得太多了,营销领域有句名言: 女生越焦虑,产品卖得越好。

外表的最大批判者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男女生对外表的严苛,有时候会打击自尊心、信息和幸福感。

为啥有这样的不安?因为这个世界一直在贩卖美丽,制造关于丑的焦虑和恐慌。

如整形医院、打开短视频扑面而来的化妆品营销,还有种种不够有钱、不够年轻、职业不够好的恐吓,因为贩卖焦虑是比贩卖欲望更划算的生意,听懂掌声……

现在这套方法论被完全照搬到了儿童领域,之前流行的“奶辣”穿搭就是其中之一。

而所谓的“奶辣”穿搭,是打着穿衣自由的旗号,让一个个满脸童真的小女孩,穿上一套根本不合时宜的成熟装扮,散发出根本不该属于她们的成熟气息,本质上家长出于炫耀和吸引眼球的目的。

在社交媒体,这样的风向曾经红极一时,被流量狠狠宠溺过一段时间。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股“成人化儿童”的风气,早已经偷偷摸摸地潜入了各个领域。

如前些年的少儿车模大赛,出现了不少儿童比基尼车模,还有一些不合规的幼儿模特,把他们的身体变成流量密码和炫耀展品。

本质上,这种现象是成人社会对流量的集体妥协。当我们一边谴责父母“消费童年”,一边为萌娃视频贡献千万播放量时,或许早已成为流量共谋者。

面对这样一场盛大的商业盛宴,流量时代的童年保卫战,注定是一场与人性贪欲的博弈。

还儿童一个纯真世界

尼尔・波兹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写道:‌ “现代传媒肆无忌惮地揭示了一切秘密,童年的纯真状态丧失了,儿童羞耻感被冲淡,而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也正在被模糊。”

幼儿成人化只是其中的一种,在短视频时代下,这一预言以更暴烈的方式加速兑现。

还记否前段时间的网红“瑶一瑶”,年仅4岁便拥粉2100万,一段摔倒视频让其母亲深陷摆拍质疑。

图源:瑶一瑶抖音

在社交媒体时代,“晒娃”已成短视频中的普遍现象,但当泼天的流量席卷而来,不少父母便在金钱的诱惑下将未成年人置于“商业的中心场”,“晒娃”也就成了“啃娃”。

其中可探讨的空间是巨大的,最值得质疑的便是当儿童深陷“网红圈”,沦为“赚钱工具”,这于法于德于情于理似乎都是有悖的。

这样的事情绝非个例,还有三岁女孩被喂到70斤做吃播,五岁幼童对着镜头大谈“渣男哲学”,换牙期的孩子熟练带货……

小小年纪被迫营业者不在少数,什么对着剧本卖萌搞笑、唱歌跳舞,之前有媒体报道一个展示双胞胎日常的账号月入15万,直播带货销售额单月突破500万。

其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利用儿童进行有害身心的表演;早在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便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

但咱们都很清楚,MCN机构以成年人身份为未成年主播注册账号便轻易躲过。

要遏制这种风潮的蔓延,还需要平台建立内容分级制度,家长也要回归“儿童本位”,尊重其自然成长节奏。

毕竟当流量成为追求,当商业成为目的,成年人教会孩子的是如何表演,却忘了教他们如何生活。

流量时代的最大悲剧,莫过于此。

来源:小夭看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