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搬砖到做局:揭秘社会分层的 3 个真相,你卡在第几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21:40 2

摘要:我没接话,想起老家表哥的事 —— 他初中毕业就去工地搬砖,干了十年还是扛水泥的主力;而他带出来的徒弟小辉,三年前拉了个装修队,现在开了两家公司,手下管着百来号人。

周末和老朋友聚餐,他一边吃盒饭一边叹气:“每天加班到深夜,月薪才过万,可领导啥也不干,年薪轻轻松松过百万,这世界太不公平了!”

我没接话,想起老家表哥的事 —— 他初中毕业就去工地搬砖,干了十年还是扛水泥的主力;而他带出来的徒弟小辉,三年前拉了个装修队,现在开了两家公司,手下管着百来号人。

突然意识到,人和人的差距,早就不是 "努不努力" 能解释的 ——这是一个分三层的世界:下层卖苦力,中层管团队,上层玩套路。你在哪一层,早就被思维模式悄悄定了型。

第一层:困在底层的 "搬砖人"

说白了,就是靠 "出卖时间和体力" 换钱的人。你身边这样的人太多了:早高峰挤地铁的程序员,每天敲代码敲到颈椎僵硬;菜市场里的卖鱼大叔,凌晨三点杀鱼,手泡在冰水里十几年;还有我那个朋友,加班到胃溃疡,还觉得 "多干活就能升职"。

他们为啥跳不出底层?四个死结卡住了:

1. 只看眼前的 "短视病"

就像当年美国淘金热,大部分人盯着金子拼命挖,最后饿死在矿上;但有个聪明人没挖金子,而是在矿区卖铲子、卖水、搭帐篷 ——别人盯着 "一夜暴富",他看透 "刚需才是稳赚",最后成了矿区唯一的百万富翁。很多底层人就像挖金者,眼里只有手头的活,看不到背后的系统:送外卖的只想着多跑几单,却没想过 "怎么组建配送团队";做设计的熬夜改图,却没发现 "客户需要的不是图,是品牌全案"。

2. 被磨平的 "思维茧房"

老家有个工厂阿姨,在流水线上拧了二十年螺丝,领导想提拔她当组长,她直摆手:"我就会干活,管人这事太难了。"结果比她晚来的 95 后小伙,主动学管理、搞团建,现在已经是车间主任。底层人最危险的不是穷,是被生活磨出了 "思维惰性":觉得 "安稳上班就好",拒绝任何新尝试;认为 "关系都是虚的",不懂 "有时候混脸熟比干活更重要";甚至把 "耍心眼" 等同于 "不踏实",一辈子困在 "埋头苦干" 的怪圈里。

3. 攥紧拳头的 "资源孤岛"

我认识一个农村出来的博主,刚开始拍农村生活没人看,后来她借钱去县城学剪辑,花钱加入网红社群,主动给大 V 当助手,现在每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靠接广告月入六位数。底层人缺的不是能力,是 "破圈的勇气":舍不得花小钱买资源,觉得 "人脉都是有钱人的游戏";不敢主动链接比自己厉害的人,怕被看轻、怕丢脸;最后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像个攥紧拳头的穷人 —— 手里啥也没有,还怕别人抢走。

4. 不敢下注的 "安全感陷阱"

楼下早餐店老板说过一句扎心的话:" 当年我和表弟一起摆摊,我不敢借钱扩大店面,他咬咬牙贷了 20 万,现在他开了三家分店,我还在这个小破铺子卖包子。"底层人最大的敌人,是对 "稳定" 的痴迷:害怕失业,所以不敢跳槽去新兴行业;担心失败,所以错过直播、短视频这些风口;总想着 "等攒够钱再折腾",却不知道:当你一无所有时,最大的风险就是 "不冒险"。

第二层:初入中层的 "管人者"

当你发现 "自己干不如让别人干",恭喜你,摸到了中层的门槛。我表弟带装修队时,一开始也啥都自己上:谈客户、盯工地、甚至搬砖,后来累到住院,才咬牙招了两个项目经理。现在他只需要谈大单子、定价格,手下人抢着干活,收入比以前翻了三倍。

中层谋人,核心就四个字:借人赚钱。

1. 看透人性:别靠情怀,靠利益

小区便利店老板说得实在:" 我给店员开 5000 底薪 + 10% 提成,他们卖得多赚得多,自然主动推销;要是只给 3000,谁管你生意好不好?"高手知道:人性经不起考验,但利益可以驱动。就像马云说的 "员工离职,要么钱没给够,要么心受委屈",中层管人,先把 "利益分配" 摆上台面,再谈理想。

2. 精准选人:别求完美,求匹配

我朋友开电商公司,曾经花高薪挖了个大厂运营,结果对方习惯了大公司流程,在小团队反而水土不服,最后不欢而散。后来他学聪明了:招有创业经验的人,能适应小公司的 "杂活";招应届生时,更看重 "主动性" 而非 "学历"——合适的人,比厉害的人更重要。

3. 用人不疑:别当保姆,当教练

楼下理发店老板带徒弟有一套:新人洗头时,他在旁边盯着教手法;练熟了就让去剪刘海,自己在镜子里偷偷观察;三个月后敢让独立剪发,出错了也不骂,而是带着分析哪里没剪好。中层管人,不是盯着干活,而是培养 "能干活的人"。你把员工当工具,他就只会应付事;你把他当合伙人,他才会把事当自己的干。

4. 留住人心:别靠制度,靠 "画饼"

我认识的一个销售主管,每月都会开 "愿景会":"跟着我干三年,帮你攒够首付""业绩前三的,带你见行业大佬""团队达标,集体去三亚旅游"中层要懂:钱能留人,愿景能拴心。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不怕吃苦,怕的是 "看不到头"。

第三层:俯瞰全局的 "做局者"

先讲个真实的 "局中局":前几年有个商人在农村收核桃,第一次按市场价收,村民觉得正常;第二次加价 20%,村民赶紧把存粮卖了;第三次直接翻倍,村民借钱去隔壁村收核桃来卖,结果商人突然消失,村民手里的核桃砸在手里 ——其实商人早就和加工厂签了低价收购合同,靠 "炒高市场价" 赚差价。

上层谋局,玩的是 "空手套白狼" 的顶级套路:

1. 借局生财:让别人按你的规则赚钱

就像马斯克卖特斯拉,表面是卖车,实则在炒 "新能源概念":车价压低吸引用户,靠股市估值赚大钱;开放专利让更多厂家入局,做大 "电动车" 蛋糕;最后不管卖车亏不亏,资本市场早就让他赚得盆满钵满。顶级谋局者,从不吃眼前亏,他们赚的是 "系统钱":你在局里拼命搬砖,他在局外收 "过路费";你盯着眼前的小利,他算的是五年后的大账。

2. 借局破局:用套路化解危机

古代有个县令,官印被小吏偷了,却不直接搜捕,而是趁失火时把空印盒交给小吏保管 ——小吏怕担责,只好把官印悄悄放回盒里。高手遇到问题,从不硬刚,而是 "设局让对手自己跳进来":职场里被同事甩锅?别急着吵架,而是 "主动揽活,让他暴露短板";创业遇到竞争?别打价格战,而是 "包装概念,把对手拖进你的赛道"。

3. 结局立身:靠布局打造个人品牌

娱乐圈最典型:很多明星没啥作品,却能一直红,靠的就是背后团队 "做局":偶尔爆个 "黑料" 炒热度,再用公益人设洗白;买热搜造话题,让观众天天讨论他;甚至故意制造争议,让粉丝和黑粉吵架 ——流量就是钱,不管好坏。现实中也是如此:同样是开店,有人默默经营无人问津,有人故意搞 "排队营销"" 网红打卡点 ",吸引年轻人拍照发圈,本质上都是 "做局":让消费者自愿成为传播棋子。

写在最后:

有人可能会说:"玩套路太阴暗,我就想踏实干活。"但现实很残酷:当你在底层搬砖时,中层在想怎么让你搬得更快,上层在想怎么垄断 "搬砖这个需求"。这不是教你耍心眼,而是让你看懂游戏规则:

· 如果你在底层,至少先打破 "短视病" 和 "思维茧房",哪怕每天多花 1 小时学习新东西;

· 如果你在中层,别沉迷 "管人快感",多研究上层怎么布局,早日从 "管理者" 变成 "设计者";

· 如果你想往上跳,记住:真正的大格局,不是算计别人,而是搭建一个让所有人都能赚钱的系统,你只要站在系统顶端就行。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下层人拼体力,中层人拼脑力,上层人拼 "布脑力局的能力"。你可以选择踏实,但不能不懂套路 —— 毕竟,看清棋盘的人,至少不会当最惨的那颗棋子。

来源:天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