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就是这样的地方,此地有张响当当的名片——那就是破天荒地进入正史,在明末动乱年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巾帼英雄秦良玉。
谒石柱秦良玉墓
田闻一
缘 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就是这样的地方,此地有张响当当的名片——那就是破天荒地进入正史,在明末动乱年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巾帼英雄秦良玉。
秦良玉塑像(田闻一 摄)
秦良玉(1574—1648),别名素贞,忠县人,出生于书香之家,少小就有大志,以保境安民、执干戈以卫社稷为己任。史载:她身高一米八,仪容优美,剑眉星目,身体健康,身姿匀称,文韬武略,骑一匹桃花马,佩一把重80斤的雄剑,所向无敌。
20岁时,她以比武相亲的方式假意落败,嫁于她看好的石柱土司、宣抚使马千乘为妻。马千乘也不是简单人,他是汉伏波大将军马援之后,原籍陕西扶风,祖上马定虎奉命入境平乱,功授石柱安抚使,官职世代沿袭。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阉党专政,加上天灾人祸,天下大乱:西南有杨应龙、奢崇明、安邦彦等地方势力反叛;中原有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36家攻城掠地;外有东北看涨的后金转为清军的随时南侵……一时风声鹤唳,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秦良玉素有远见,首先协助丈夫打造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白杆兵”——首先是武器,选用当地特有的、既坚韧又硬挺、长约两丈的白质木棍,在顶端安置锋利无比的矛,继后是月亮似的刃向内的勾;棍端有锤,锤前有环,战斗起来,呼呼生风;前挺利矛刺敌,回手可勾敌军马腿,这招让不可一世的清军铁骑防不胜防,闻风丧胆……这支部队训练有素,军纪严明,最多时有五万人;不仅有步兵,还有骑兵;配以当时先进的大炮(火炮),成了一支最先进的合成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秦良玉25岁起带兵打仗,三次平息西南叛乱,多次带兵北上勤王,身先士卒,劳苦功高,挽危局于既倒,奋力臂以千钧,战功累累,被明廷破天荒地封侯。特别是当她以74岁高龄安寝故里时,无论是张献忠最终在四川称帝,还是清灭明,在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清朝,都没有也不敢在秦良玉健在时,踏入她据守的以石柱为中心的川东一步。
因为如此,向以巴蜀重大题材、重要人物为创作中心,写出《赵尔丰》《尹昌衡》《张献忠》及川军系列图书,且这些书大都反响很好,一版再版;获四川文学奖、巴金文学院“王森杯”等奖,有作品先后入选《四川五十年文学作品精选》长篇卷和《四川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作品精选》长篇卷的我,自然地会把写作的重点投向秦良玉。
最近,我专程从成都坐了近四个小时的动车去了石柱。
上山
我没有想到,经济上不算发达的石柱县的县城,比好些大县富县都要大,都要好——不是纵横几条大街,一览无余,而是山环水绕,堂奥洞深,曲径通幽,清爽干净、舒适,很留得住人。我当然不会乐此忘彼,而是尽可能做了功课。知道来此应该去的三个地方:一是离城七公里的回龙山上的秦良玉墓地,二是秦良玉官寨,三是更远、现成了著名风景旅游区的万寿山。比较起来,最该去、必须去的是秦良玉墓地。
我当然知道,如果不事先做好这些功课,很可能会入宝山而空回。因为,现在好些人对历史隔膜、冷淡得很,哪怕是才过去三百多年的巾帼英雄秦良玉。记得几年前,我写同一个时期的张献忠,好不容易得知广汉房湖公园中有张献忠的《圣谕碑》,这让我大喜过望。《圣谕碑》上镌刻着这样的字样:“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自明,自思自量。”这段话的意思是:天老爷是很对得起人的,天上飞的,河里游的,田里长的……一切一切,都用以养人,而人万恶,对不起天。这里,他来了个“自思自量”,这就露出了獠牙,他要准备大开杀戒。继后,他的《七杀碑》就更直露了,谓:“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接着是七个钢叉似大字“杀杀杀杀杀杀杀”,前者是他的杀人根据,后者是他的杀人动员令,前起后伏,一脉相承;张献忠的世界观,人生观有问题。
那是一个朝霞初升的早晨。我骑摩托车兴致勃勃,急如星火,从百里外的成都赶到广汉房湖公园时,明丽的朝阳正在升起,极富清新气息的公园里,跑步的、打拳的、吊嗓的……林林总总,充满生活气息。然而,当我问公园里游客张献忠的《圣谕碑》在哪里时,却没有人知晓,这让我很是吃惊、诧异。
同样,今天也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去城东七公里外,处于深山老林中的秦良玉墓地,会不会也是无人知晓呢?
有言,秦良玉墓地有48处之多。但在我看来,很可能是当时有关方面布下的陷阱、疑阵,目的是防止之后有人抄坟或防贼盗墓故弄的玄虚。随着时间的沉淀,现已证实,秦良玉及家人的墓地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我要去的回龙山上。
石柱是个旅游发达的城市。在这空气清新、淡淡晨雾缭绕的早晨,出租车、网约车穿梭往来;恍然一看,很像是多只在清水里游弋的金鱼。
我招手要了一辆红色出租车。这只小红金鱼向我游来,嘎的一声停下,车窗摇下,坐在里面的是个很精干的中年女司机,她问我去哪里?我试着说,“去秦良玉墓。”她居然知道。她说:“秦良玉墓嘛,在离城七公里的回龙山上。路很不好走。打车去应该是十二三元,但去那里要另加十元,这是行市,你看?”
我毫不犹豫,说行,上了她的车。
石柱县城在车窗上急速地往后流去。坐在车内看石柱,如同看一幅流动的、美不胜收的风景。特别是穿城而过的龙河(从河的宽度及流量看,应该是一条江)以及与河并行不悖的长廊让人叫绝。这长廊如一条游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与北京颐和园里北海上长虹卧波般的游廊比较,虽没有那种皇家的华丽和华贵,但自有一种气势,显示出一种少有的朴拙、包容、规模和舒适,让人欣赏和羡慕。
过了龙河,车隐入一派绿荫中,向上延伸的山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要是与迎面而来的车错车时,相当考手艺。我觉得她是抄近路,故意走这条不好走的山间小道。路上,她在再三要我系好安全带的同时,有些不解地问我,“你咋一个人去呢,拍个照什么的,咋行?”看得出,她心很细。
我没有吭声。她对我说,“我要冲了。”说时,加大马力,朝浓荫密布的山道上冲去,发动机发出瘆人的声响,让我的心都紧了。她有经验。谢天谢地,车终于冲上去了,她顺手将驾驶盘一抹,车轻轻朝右一拐,目的地三教寺赫然眼前。
我问她多少钱?出其不意的是,她说十元。我不解地问,“你不是说最少车费都是十二三元,还要外加十元,怎么连车费都不收够?”
她也不解释,坚持就收我十元,想了想补充一句,“你老师来一趟不容易,请老师把我们这里好好宣传宣传就够了。”她这话的意思该有的都有了。恭敬不如从命,我掏出手机,从微信上把十元钱打给了她,她调过车头原路返回,很快隐入山林。
三教寺赫然在目。我知道,秦墓就在三教寺旁边。三教寺相当破败,不见一个人影,在这深山里,无声无息,如同一只沉没的破船,船头搁在岸上,船身已陷汪洋。
四周都是苍翠的大树。四处雀鸟啁啾,却看不见这些闹山雀隐身在哪里。一时,鸟鸣山更幽。我沿着下山石阶,沉到寺里,再出三教寺,还是看不到秦陵在哪里。周围又没有一个人,我有点心虚胆怯,生怕走错路,陷入迷茫。为慎重,我又退回原地,这里地势高些。就在我心怀忐忑,东张西望好久,终于看到一个荷锄走过的农人,是一个精精瘦瘦、皮肤黝黑的山里老人。想来这样的地方,也同我到过的农村一样,青壮年都进了城,留在老家的都是老人。
我赶快迎上去,很热情地问,“老乡,请问秦良玉墓在哪里?”我生怕他说不知道,不意他转过身去,朝着我刚才试走过的地方,手一指,“那边!”他说,“走过去就是。”
谢过他,我再下去,再次穿出破败的三教寺,果断地走进、穿过那片不见天日的密林。眼前豁地一亮,占地320亩的秦良玉陵寝,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出现在眼前。
三教寺全景照
崛起
豁然展现在眼前的秦良玉墓,应该叫陵寝,因为秦良玉是封了侯的。整体看上去,这片墓地相当开阔、大气,有王侯气象。多层石阶从上至下滚开来,如同展开来的一条华贵的地毯。我拾级而上,如果没有数错的话,总共九层,每层九级台阶,共九九八十一个台阶,展现出一种深邃。
秦良玉陵园神道
一步一步走在这九九八十一级台阶上时,我所掌握的有史以来绝无仅有,毫无虚饰,进入正史的巾帼英雄秦良玉在不同时期的英姿,一一闪现眼前——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因朝鲜请援,马千乘、秦良玉奉旨派秦的兄弟,也是白杆兵大将(秦)邦屏、民屏率军援朝抗倭。祸不单行,是月,势力很大的贵州土司杨应龙乘虚叛乱,并很快“掠合江、綦江……次年,贵州巡抚江东之派都司杨国柱率军三千进剿失利,杨国柱被杀。”
朝廷震怒,总督李化龙率大军分兵八路征讨杨应龙。与此同时,四川石柱宣抚使马千乘奉召,率三千训练有素的白杆兵从征;其妻秦良玉为解国难,别率精卒五百裹粮自随,这是秦良玉第一次出征。大军进剿,因地形复杂,一直打到三年后的明万历二十八年正月初二。这天,征讨大军置酒高会,庆祝新春佳节,而洞晓军法、警惕性很高的秦良玉判定杨应龙会乘虚袭营。秦良玉提醒管不了大部队管得了自己白杆兵的丈夫马千乘,提前做好应战准备。果然不出所料,半夜时分,叛军偷袭。大批官军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幸好,早有准备的白杆兵对叛军发起猛烈反袭。叛军中伏,狼狈溃逃,秦良玉夫妇挥军乘胜追杀,一夜间连破叛军要寨七座。最后枭首杨应龙依天险桑木关据守,大雪封山,让甲胄裹身的明军束手无策,而官军粮草将尽,时间就是一切,拖下去对官军极为不利,而这正是杨应龙需要的。关键时刻,白杆兵发挥了特定作用。千乘、良玉夫妇身先士卒,领军悄悄绕到桑木关左悬崖下,利用白杆兵特有的杆钩镰枪,钩连环,环连钩,前后搭接,形成道道枪梯,加之白杆兵生长于崇山峻岭间,沿枪梯攀缘悬崖,敏捷如猿。
当成群结队、能征善战的白杆兵突然出现在叛军前时,犹如神兵天降,叛军惊慌失措,四散溃逃。秦良玉要人打开山寨大门,让官军一拥而进、而上。叛军首领杨应龙,绝望之余,先是纵火焚烧宫室,然后与两名爱妾自缢而亡。至此,雄踞播州七百余年的杨氏土司统治宣告灭亡。据《明史录》载:“马千乘兵三千,擒斩873名颗,千乘之妻秦氏,报效不支饷,兵500,擒斩117名颗……何其勇且顺也。”这是白杆兵首战首捷,也是秦良玉第一次出现在明史上。
此次平乱,秦良玉、马千乘夫妇“为南川路战功第一”,总督李化龙命人用银六两,打造银牌一面,上镌“女中丈夫”四个大字,赠予时年25岁的秦良玉,以示褒彰。
拾级步步而上间,我的思绪也如长河浪花,蔓延开来:播州平乱大捷的秦良玉,这才仅仅是开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翻开中国历史,皇帝宠信的宦官从来没有做过好事。人小鬼大——刚立下大功的世袭石柱土司,宣抚使马千乘就栽在太监邱乘云手里。
邱太监是皇上派来的监军。当狐假虎威的邱太监来石柱巡视时,觉得马千乘轻慢了他。而马千乘对他轻慢是其次,主要是连年征战,身体透支,不舒服。当然,还有年轻的马千乘第一次与京师来的太监接触,他哪里知道太监的厉害、阴森。接风宴是摆了的,但马千乘没有出席,只是派妻兄秦邦屏代替自己。其时,高坐堂上,旁若无人,长就一副饿鬼像的邱乘云,语气嘲讽地对秦邦屏说,“我名邱乘云,马土司名马千乘,未必是我们名字相克,一乘一得一?”这就有来者不善的意味了。刚从朝鲜回来的秦邦屏满面风尘,他对邱太监再三解释,说是马千乘身体不适、有恙,因此未能出席,请公公理解体谅云云。邱公公也直接,他要挟道:“近来有人举报,马土司与国家争利,违规在龙潭老苍坪私开银矿!”说时,掀了掀四川盖碗茶的茶盖,用一双鹰眼看定与妹秦良玉长相酷似,长身玉立、英姿飒爽的秦邦屏,言在此而意在彼地敲诈道:“这该咋办呢?”秦邦屏当即义正辞严地给他打回去,说是,在龙潭老苍坪私开银矿是在马宣抚使的权限内,并未违规……
邱太监不容秦邦屏说完,以教训的语气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你说的法规是天启年间的,现在是万历四十一年!”邱太监提请秦邦屏注意,“有言,普天下皆为王土。”说时站起,拂袖而去。
不久,邱太监将马千乘逮捕,囚禁于云阳监狱。秦良玉出面为夫申冤,秦良玉已经有了很高的威望。当有关方面宣布无罪释放马千乘时,时年41岁的马千乘瘐死狱中。
按明朝土司承袭制度,父死子袭,子幼则妻袭,因子马祥麟尚年幼,才九岁。秦良玉忍泪含悲,以大局为重,袭任石柱土司、宣抚使,由此开始了她更为轰轰烈烈的人生。这年,她26岁。
陪伴
不知不觉间,我已登到秦氏陵寝的中高层。水涨船高,秦良玉的事业也发展到了中高层。
秦良玉陵园全景
从1595年至1648年,一生经历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和清初五个时代的巾帼英雄秦良玉,在大明日渐衰微的半个多世纪间,为国家一战再战,丰功伟绩,义薄云天,是上了明史的。
戎马倥偬五十余载,秦良玉先是失去丈夫、继后在长期残酷的战争中献出了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唯一的儿子马祥麟和媳妇、能征善战的女将军张凤仪等多个亲人。特别是,1642年,有“赵子龙”之称的她的儿子骠骑将军马祥麟,在与侵入中原的清军激战中,被敌一箭射中眼球。马祥麟忍着剧痛,大喝一声,手把箭翎带出血淋淋的眼球后继续杀敌,大败清军。然最终敌众我寡,被围襄阳后,马祥麟写信给主将母亲,表示他为牵制敌军,为国不惜战死的决心。已然垂垂老矣的主将、巾帼英雄秦良玉将军,看了儿子的信,忍着锥心的疼痛,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半天只说了一个字:“好,好!”这是何等的英雄,英烈!作为母亲,能做到这一点的,绝无仅有。
我终于登堂入室,上到了这片墓地的顶端,见到了秦良玉墓。秦良玉墓地阔大、庄严、朴素。墓碑上镌刻着“秦良玉之墓”五个遒劲的大字。碑右从上至下,从右至左,镌刻着这样的铭文:“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挂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这些都是她的官职,也是她的桂冠。铭文很长,官职很多,又没有标题符号,看上去很费劲、费解。但只要记住她的“太子太保忠贞侯”衔就够了;她是封了侯的,是一品诰命夫人。
秦良玉墓
碑后,在一道圆弧形的石壁包裹中,是满当当的厚土——那就是她的坟茔,她的衣冠冢。
她的墓前没有香烛,也无供果……没有一点后人祭悼的痕迹。只有坟茔上长出的几束我叫不出名的野花,野花在风中无声地摇曳、吟唱;野花色彩斑斓,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令人陶醉。
在她的陵寝两边,她冤死的丈夫马千乖,为国战死的两个哥哥秦邦屏、秦邦翰、弟弟秦民屏;还有独子马麟祥,媳妇张凤仪等多个亲人的坟茔,就像大雁张开的双翅,顺山势而下。这些坟茔,样式与秦良玉的陵寝一致,规模要小许多。在整个320亩的墓地间,有石俑、石马、武士、石碉等相陪相伴,层层而下,备显庄严肃穆,就像秦良玉在沙场点兵。
秦良玉陵园牌坊
特别是,即使张献忠在拿下他心心念念的四川,在成都称帝,建立了他的大西国,抑或后来占领了全中国,在北京称帝,就此开始了长达270多年的大清,在巾帼英雄秦良玉一息尚存之际,也都不敢踏进活了74年的秦良玉据守的、以石柱为中心的川东一线半步,这是何等的威势和豪横!
我不由得想起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1627年,在他16岁当上皇帝之时,明王朝本身就风雨飘摇,加上他性格上的缺陷和毛病:自以为是,对属下苛刻寡恩,重用宦官……乱整一气,这样,虽然他就任以来,勤于王朝,三更灯火五更鸡;而越是如此,越是南辕北辙。1644年,在崇祯即位后的崇祯十七年,他年仅33岁时,亲眼看到李自成挥师打下北京,他不得不狠心用剑劈杀了自己的妻女,狼狈不堪地逃到煤山,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树上时,因为万般不堪,割下半截袖子遮住自己的眼睛。
而1630年,即崇祯三年,却是巾帼英雄秦良玉的高光时刻——那是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面容清癯的年轻皇帝崇祯,率百官,在平台破天荒地召见功勋卓著的巾帼英雄秦良玉。是时,钟鼓齐鸣,朝霞东升;胭脂似的霞光铺满大地,似乎象征大明就此否极泰来,由此新生。端坐龙廷上的崇祯皇帝,在赐秦良玉为“太子太保忠贞侯”之余,当即赋诗四首,赠予秦良玉,这是明朝开国276年从未有过的。诗云: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翦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大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虜胡,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我能想象出当时那种盛况盛景,然而如今却是空山鸟语,寂寂无人。
忽然,我注意到,漫山遍野间,有一片片我叫不出名的小白花盛开,点缀在这一片墓地间。山风忽来。眼前白絮飘飘,阵阵松涛。这些我叫不出名的小白花,怕他们寂寞,在陪伴着他们,无声地歌唱。
秦良玉陵园全景
本文内容系原创
作者:田闻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巴金文学院连续三届创作员,资深媒体人,著名长篇军事小说、历史小说作家。四川省直(红星)作家协会顾问,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名誉副会长。擅长以近百年间巴蜀大地上的重要人物、重大题材进行创作,同时擅长散文、随笔写作,成果丰硕。作品多篇多次获第三届四川文学奖、黄河入海口散文奖、巴金文学院奖、全国首届 “大红鹰杯”征文赛中篇小说一等奖等。作品入选《四川五十年文学作品精选》(长篇卷)《四川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作品精选》(长篇卷)〕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