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上还能求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20:31 1

摘要:凌晨三点,23 岁的林夏在 Soul 上划到一个头像是机械键盘的男生。本以为是场普通的深夜闲聊,对方却突然发来一段文字:"看你动态提到在找新媒体实习,我司正在招内容运营,需要看一下你的作品集吗?"

蒋旭峰(资深金融从业者)

凌晨三点,23 岁的林夏在 Soul 上划到一个头像是机械键盘的男生。本以为是场普通的深夜闲聊,对方却突然发来一段文字:"看你动态提到在找新媒体实习,我司正在招内容运营,需要看一下你的作品集吗?"

这不是什么新型社交套路,而是如今真实发生在年轻人社交圈的场景。当 Z 世代把 Soul、探探、青藤之恋玩成 "职场盲盒机",那些原本用来 “谈情说爱” 的社交软件,正悄悄变成年轻人的“第二求职战场”。

在某互联网大厂 HR 王薇的观察里,这种趋势从 2023 年春招开始显现:"越来越多候选人在面试时提到,曾通过社交软件接触过我们公司。有个女生甚至说,她是在探探上和我们部门总监聊了三天游戏,才拿到的内推机会。"

社交求职的三重生存法则

生物硕士陈默的手机里,Soul 的搜索栏永远停留在 "创业""CEO""初创公司" 等关键词。作为 "主动出击派" 的典型代表,他每天要在 3 个社交软件上精准筛选 50 个目标用户:"大公司简历石沉大海,不如直接找能拍板的人。" 他的策略是「三重筛选法」:先看个人简介里的职业关键词,再翻动态找公司 logo 或行业相关内容,最后通过聊天判断对方话语权。这套方法曾让他在青藤之恋上,仅凭一张用户分享的办公室咖啡杯照片,就锁定了某生物科技公司的 HR 总监。

"本来只是想找个人吐槽论文,没想到聊成了内推。" 大四学生李然的经历颇具戏剧性。在探探上和某互联网公司员工聊了两周养猫话题后,对方突然问她:"看你学设计,要不要来我们公司试试?" 这种 "温水煮青蛙" 式求职,考验的是年轻人的社交节奏感。26 岁的运营经理周宇坦言,自己曾在 Soul 上和候选人聊了 1 个月摄影,才慢慢引入工作机会:"比起冰冷的简历,我更想先了解这个人是否和团队气场契合。"

在 Soul 拥有 8 万粉丝的美妆博主安然,最近收到了 23 份工作邀约。她的求职方式很特别:每天在动态里更新 "打工人 plog"—— 凌晨三点改方案的咖啡杯、和客户 battle 的聊天记录截图、自学 Python 的笔记照片。"有个创业公司老板说,看我连续 30 天更新学习动态,觉得我执行力很强。" 安然展示着手机里的聊天记录,其中一条来自某 MCN 机构总监:"你的抗压能力和学习力,比简历更有说服力。"

当职场社交撞上 Z 世代哲学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4 届毕业生平均每人投递 56 份简历,仅 3.2% 能收到面试通知。在传统招聘的 "海投 - 沉默 - 再海投" 循环中,社交软件成了年轻人的「情绪出口型求职通道」。"在 BOSS 直聘发消息像发传单,在 Soul 聊天至少能收到 ' 哈哈 '。"00 后求职者王浩的话道出了核心差异:当招聘软件把求职变成 "数字游戏",社交平台反而还原了「人」的温度。他曾在探探上用一条 "求问附近好吃的面馆" 动态,钓到了同写字楼公司的行政岗机会。

传统面试中,候选人常因 "和岗位描述不符" 被快速否决。但在社交软件上,年轻人用「动态人设」完成了「软筛选」—— 喜欢骑行的产品经理、会弹吉他的程序员、热衷露营的运营,这些标签正在重塑职场第一印象。某互联网公司 CEO 张阳分享过一个案例:公司曾通过 Soul 招聘了一名设计师,入职前团队已经通过他的动态了解到:他是资深二次元爱好者,擅长用插画记录生活。"这比简历上的 ' 熟练使用 PS' 更有价值,因为我们正在做动漫 IP 项目。"

Soul 的 "职场圈" 话题下,每天有超 5 万条求职动态;青藤之恋推出 "职业认证" 标签,用户可标注 "互联网大厂"" 创业公司创始人 " 等身份;探探的数据显示,25-30 岁用户中,38% 会在个人简介里注明职业信息。这些隐性的职场社交功能,正在重构招聘逻辑。猎聘研究院指出,社交软件创造的「弱连接职场」,让信息传递效率提升 40%—— 一个在 Soul 上分享行业报告的用户,可能被 3 公里外的创业公司 CEO 直接捞起,这种机遇在传统招聘渠道几乎不可能发生。

当社交关系变成职场关系

24 岁的行政专员林悦,至今不敢在 Soul 上更新动态。入职第一天,她就发现直属领导是自己曾经在探探上 "互划失败" 的用户 —— 对方头像还是那个她曾点过赞的猫咪照片。"现在每次开会,我都担心他想起我曾经发过的 ' 周末躺平 ' 动态。" 这种「社交关系职场化」的尴尬,正在成为新现象。某职场社交调研显示,32% 的受访者曾在入职后屏蔽同事的社交账号。

程序员陈凯的经历更具戏剧性。他在 Soul 上和某创业公司创始人聊了 3 个月科幻小说,最终入职成为技术骨干。但试用期还没结束,两人就因 "代码风格分歧" 闹得不愉快:"私下聊得来没用,职场里还是要看专业能力和价值观。" 猎聘顾问李薇提醒:"社交软件上的好感,可能来源于情绪价值,但职场需要的是能力匹配。年轻人别把 ' 聊得来 ' 等同于 ' 适合共事 '。"

当然,社交求职的暗礁从未消失。22 岁的应届生小羽曾在某社交软件上收到 "高薪主播" 邀约,见面才发现是传销组织;设计师阿楠被 "甲方爸爸" 私信约稿,结果辛苦做了 3 版方案后被拉黑......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 年通过社交软件实施的招聘类诈骗同比上升 27%。那些打着 "内推"" 直聘 " 旗号的私信里,藏着比传统招聘更多的不确定性。

热潮还是趋势?

站在 2025 年的职场路口,社交求职正呈现两极化发展:一边是 Soul 推出 "职场速配" 功能,探探上线 "企业认证" 标识;另一边是越来越多公司在招聘公告里注明 "拒绝社交软件投递"。某人力资源专家分析:"社交求职本质是「非正式职场社交」的延伸,它适合创意型、轻雇佣的岗位,但很难成为主流。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拓宽机会的渠道,却不是逃避传统招聘的捷径。"

凌晨四点,林夏给那个机械键盘头像的男生回了消息:"谢谢邀约,不过我更想找能线下坐班的岗位。" 窗外晨光渐亮,她打开 BOSS 直聘,给昨晚收藏的三家公司分别投递了简历。在这个充满变量的时代,年轻人从未停止探索新的可能。当社交软件的光标划过屏幕,划出的不仅是职场机遇,更是一代人对「工作与生活边界」的重新定义 —— 或许终有一天,我们会习惯在 "你好" 之后,既能聊诗词歌赋,也能谈薪资架构,但此刻,所有的尝试都值得被温柔记录。毕竟,每一种勇敢的探索,都在为未来的职场,写下新的注脚。(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来源:董希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