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这三个字,听着不吓人,但真拖着不管,后果是全身性的。血糖高了,眼睛、肾、心脏、神经,哪个都可能出问题。光靠吃药?不够。很多人觉得药吃了,血糖表上的数字稳了,就万事大吉了。越是稳定的血糖,背后越是“动”出来的。
糖尿病这三个字,听着不吓人,但真拖着不管,后果是全身性的。血糖高了,眼睛、肾、心脏、神经,哪个都可能出问题。光靠吃药?不够。很多人觉得药吃了,血糖表上的数字稳了,就万事大吉了。越是稳定的血糖,背后越是“动”出来的。
运动,对糖尿病人来说,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做的“功课”。但怎么动、什么时候动,门道比你想的多。很多病人想着,下班后散散步就行了,殊不知,有几个时间段动一动,事半功倍,对控糖效果出奇地好。
吃完饭血糖高,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到底什么时候血糖最高?其实不是刚吃完,而是饭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这个时间段。身体这时候忙着处理你刚吃进去的碳水,胰岛素拼命工作,把血糖往细胞里“推”。
这时候你要是坐着不动,血糖就在血里“漂”着,胰岛素压力山大。可你要是能在饭后45分钟左右,轻轻松松走上20分钟,哪怕就是小区绕一圈,血糖就像被“引流”了一样,慢慢下来。
有一位60多岁的阿姨,就是坚持饭后去楼下遛弯,从最开始血糖爆表,到后来几乎不需要再加药,医生都说她是“动”出来的好转。
早上起床时,很多人的血糖其实是偏高的。这个叫“黎明现象”,是身体在清晨释放激素的结果。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可能一早醒来,就发现血糖上去了。
这时候是不是该运动?空腹状态下运动,容易让身体进入一种“糖不够用”的状态,反而可能引发低血糖或酮体升高。
所以更科学的做法是,起床后先吃一点东西,比如一小片全麦面包、几口燕麦粥,别太多,然后等个20到30分钟,再进行温和的运动,比如拉伸、慢走、太极。这样既不会让血糖飙升,也能帮身体慢慢“启动”。
尤其是年纪稍大的糖友,早上血压也容易波动,空腹激烈运动,可能对心血管造成不小的刺激。
晚上睡觉前,不少人血糖其实是稳定的。但对糖尿病人来说,一整夜不吃东西,身体容易在后半夜出现低血糖,尤其是打胰岛素的患者,风险更高。
这个时候如果能在睡前1小时,做一些轻度的拉伸运动或者慢走个十几分钟,不仅不会刺激血糖升高,反而能让血糖“平稳地走进夜里”。
运动还能帮助你睡得更踏实。很多糖友睡眠质量差,和血糖波动有关,稍微一动,身体的代谢就被“唤醒”了一点,对整晚的血糖控制都有帮助。
曾经有个老爷子,打胰岛素十几年,天天夜里低血糖惊醒,后来改成晚上散步15分钟,问题竟然缓解了。
很多糖尿病人,血糖一高,就坐等药效。有的人甚至一看到血糖上去了,就躺下不动,想着别再“刺激”身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适度的运动,是身体对抗高血糖的“主动防线”。当你发现饭前饭后血糖略高,比如刚刚超过10mmol/L,和医生确认不是急性高血糖状态后,进行10到15分钟的低强度运动(快走、原地踏步)反而可以帮助血糖“顺势下滑”。
血糖如果太高,比如超过16mmol/L以上,或者伴有乏力、恶心等症状,那就别动了,赶紧找医生处理。但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动一动,比药物单打独斗要有效得多。
有个年轻小伙子,血糖总是在饭后飙上12、13,后来学会了“逮着机会就动”,血糖曲线明显平滑了许多。
很多糖尿病人走入一个误区:我吃了药,我打了针,我该怎么吃怎么躺都行。其实药物只是控制血糖的“外力”,而运动才是唤醒身体自身调节能力的钥匙。
长期坚持适当运动,不仅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对控制体重、调节血压、改善情绪有明显好处。甚至有研究显示,坚持运动的糖尿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不运动的人。
但运动也不是瞎动。很多人一上头,跑步、跳操、骑车三样一起上,结果低血糖、拉伤、心慌全来了。运动强度、时间点、身体状况都要考虑清楚。
在门诊,经常能碰到病人说:“医生,我每天都走一万步,怎么血糖还是高?”其实关键不在于走多少步,而在于什么时候走、怎么走。
很多糖友走路都是晚上八九点,吃完饭两个小时才慢悠悠动一动,血糖早就上去一轮又一轮。还有人早上空腹运动,结果低血糖晕倒送进急诊。
真正有效的运动,是对的时间、对的方式加上对的节奏。不是你动了身体就行,而是你要动得“刚刚好”。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强,王志刚.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6):521-525.
[2]陈雪.饭后运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0):2447-2450.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糖尿病运动指导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