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南极了,员工难极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6:05 1

摘要:鲁迅先生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句话,在新东方成立32周年的时候,再一次被验证了。

鲁迅先生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句话,在新东方成立32周年的时候,再一次被验证了。

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32周年,创始人俞敏洪身处南极向全体员工发出一封全员信。

信中描绘了“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和“无边的宁静”,他借企鹅抱团取暖比喻团队精神,回顾创业艰辛,寄语坚守初心。

然而,这封诗意盎然的信,并未在员工中激起共鸣,反而引发了一场舆论的“南极寒流”。

“今夜,所有xdfer都是南极人”;“您在南极看冰山,我在出租屋看数字”......

类似的调侃在网上刷屏,大家吐槽的都是同一种感觉:太割裂了。

当老板站在地球最南端谈坚守和梦想的时候,员工们正被困在出租屋里,面对着冷冰冰的绩效数字。这不是谁不懂换位思考,而是大家根本就不在同一个世界里。

权力像一层滤镜,让很多管理者活在了另一个现实中。在办公室里,你说的每句话都有人接,每个笑话都有人笑——这是权力制造出来的幻觉。

它会让人飘起来,让人看不清真实情况,让人变得越来越自我。

而一旦离开线下那个环境,顺着网线传出来的员工声音,才是他们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你在远方看诗和田野,而我为了你的梦想在苟且”……

“好好干,明年哥给你娶个嫂子”……

这些以前只在段子里看到的调侃,如今成了现实。

员工为什么会反感?从人性上说,当你端着一碗饭,坐在一个饿着肚子的人面前,吃或不分都是你的选择,但最残忍的就是还要故意“吧唧嘴”。

没有人会真心觉得:“虽然我饿着肚子,但看他吃得这么香,我也很开心。”

更何况,员工和老板本来就是一对天然的矛盾。

劳资对立一直存在:公司对老板来说是事业、是梦想,而员工只是实现这些梦想的资源和工具。

你的梦想成真了,并不会让工具变得金光闪闪,只会想着用旧了、用坏了就换一个新的。

既然如此,凭什么要求工具与你共情?

员工已经拼尽全力遵守公司规定、完成考核指标,真的没心情再去回应那些“爹味”十足的说教,也绝对会抗拒资方把手伸进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你已经买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你给的价钱还远远买不到一个人的灵魂。

老板总爱用鸡汤来激励员工,却常常忽略大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员工需要的是辛苦被看见、是实际的支持(比如加钱),而不是被强行灌输价值观、被干涉个人情绪。

员工在工作中长期承担的“情绪劳动”,已经在不断消耗他们的心力。老板再越界来谈感情,只会让这种消耗更严重,把彼此的心理距离拉得更远。

所以,职场上最好别谈什么情怀。雇佣关系就是雇佣关系,让交易纯粹一点。该谈钱的时候,千万别讲感情——否则只会让人浑身不舒服。

必须承认,俞敏洪骨子里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创业者,特别擅长用宏大的故事来凝聚人心。

从北大辞职、在破教室里讲课、带着老师背单词,一直到建成教育帝国,这些经历让他真心相信:奋斗能改变命运。

在他的话语体系里,“初心”、“坚守”、“希望”都不是空话,而是他一步步走过来的路。

所以他在南极看到企鹅抱团,第一反应就是联想到新东方人互相支持。这对他来说,是真诚的。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真诚不等于共情,更不等于有效管理。

2025年的新东方,早就不是1993年那个靠激情撑起来的小培训班了。

它现在已经是一个横跨教育、直播电商、文旅的庞大集团,内部结构复杂、增长乏力、人才流失严重。

新东方最近的财报数据看着还算平稳,但教育主业的增速从43.9%猛跌到13.6%,说明核心业务跟不上了。

而东方甄选虽然还在赚钱,但自营产品的竞争力在下降、用户粘性在减弱,高管也频繁换人。

比如不久前孙东旭出局,阿里、京东系的人空降过来,又引起一波舆论。现在的团队,早就不是当年那些一起睡过地板的兄弟了。

在这种背景下,员工要的是什么?

不是听老板讲企鹅如何在冰雪中生存,而是想知道:加班有没有回报?KPI能不能完成?工资会不会涨?

特别是教育板块的老师:连续上课十个小时、晚上八点半在地铁上回邮件、纪念日熬夜做续费方案……他们的“冰雪世界”,是办公室的白炽灯光,不是南极的冰川。

更何况,11月16日这个周年纪念日本来该有点仪式感——哪怕不放假,至少也该发点福利、给点认可,让大家喘口气。

但实际上,他们还在加班。

企鹅抱团是因为冷,员工加班是因为穷。老俞站在阳光下讲坚守,他们在灯光下拼命,这种对比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嘲讽。

老俞的信全文九百多字,“我”出现19次,“南极”5次。而“你们”虽有提及,却全是抽象化的赞美:

“你们用智慧点亮了无数学子的前程”,“你们在讲台上挥洒汗水,在办公室里挑灯夜战”。

听起来动人,却没有一句具体承认员工当下的痛苦,也没有任何改善的方案。

老俞把员工的辛苦直接转化为“平凡中的伟大”,再包装成一种值得歌颂的牺牲精神。

这种话术在2010年或许还能打动人,但在2025年,员工普遍觉醒,只会视其为情感绑架

老板自己享受财富自由和南极假期,却要求员工用“初心”和“情怀”来忍受高强度、低回报的工作。

新东方这几年并不好过:教培行业被政策重锤,转型直播电商后又经历“小作文”风波,核心人才流失,公司处于明显的下行调整期。

这种时候,员工需要老板解决问题、给出希望,结果老板却跑到南极写了篇散文,用“人生是一场修行”来回应大家的焦虑。

就好像现实问题堆成山了,老板却只给了点精神鼓励,员工当然会生气。

老俞早年确实是从草根奋斗起来的:从北大辞职、贴小广告、睡教室,这些故事都是真的。

但当他拥有几十亿身家、能随时飞去南极度假时,他和普通员工之间,已经隔着一道跨不过去的阶级鸿沟。

这时候再用他当年的苦,来试图理解现在的年轻人,员工看到的只会是既得利益者站在高处的俯视。

所以,真别怪员工不买账——贫穷的我,实在理解不了有钱人的烦恼。

来源:大嘴説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