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11月15日,在巴西贝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现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联合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在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严重冲击的关键时期,中国坚定落实“双碳”承诺,务实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成为维系全球
当地时间11月15日,在巴西贝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现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联合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在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严重冲击的关键时期,中国坚定落实“双碳”承诺,务实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成为维系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稳定的核心“压舱石”与关键“动力源”。
这份题为《逆风前行:中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压舱石”》的报告,是在当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举办的“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主题边会上发布的。该边会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和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等联合主办。本次边会由中国环科院陈胜副院长主持,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前主席阿代尔·特纳等出席边会并致辞。
报告系统阐述了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坚守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定力,坚定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务实行动,对内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开展超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电动化,对外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气候合作,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更多确定性和动力源。报告显示,通过优质的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等绿色产能,中国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从“稳定器”到“动力源”
报告分析认为,面对地缘政治冲突和部分国家气候政策摇摆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始终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定维护以《巴黎协定》为核心的多边气候治理框架。通过系统性地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清洁能源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以九倍于全球其他地区的速度大力推动经济社会电动化。报告认为,能源转型+电动化,已经施划出一条迈向碳中和的可行路径。如此大规模的实践,对全球其他地区、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和地区,将带来重要启示。
中国在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等领域的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不仅有力支撑了国内减排,也为全球市场供给了质优价廉的绿色产品与技术。报告认为,在全球治理不确定性上升的时代,中国以持续的务实行动,展示出强大的执行力和领导力,为世界注入了宝贵的确定性。
“双碳”战略的系统布局: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
报告认为,中国的“双碳”战略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经济社会系统性转型工程。其战略设计兼具顶层规划与分步实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推动了“1+N”政策体系的总体顶层框架逐一落地,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的配套方案亦进入实施关键期。全国碳市场扩围、自愿减排项目加速、能耗转向碳排放“双控”、气候投融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系列举措,标志着治理模式已从单要素驱动向制度系统驱动转变。
二是以能源绿色转型作为“双碳”战略的核心主线,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建设和电力系统改革。
三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是区域协同与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区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的差异,形成了东、中、西梯度推进的减排路径。
能源革命的实践:从化石能源大国到清洁能源强国
报告以最大篇幅,介绍了中国能源转型取得的成就。风光发电装机提前六年实现2030目标,2025年6月装机占比全球总量已近一半。其中光伏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尤其令人瞩目,自2013至2024年,中国光伏装机量增长了56倍,发电量增长约100倍,分别是全球排名第二至三十一位和第二至第九位的总和。在区域布局上,形成了“西集东散”的鲜明格局,即西部利用广袤土地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基地,东部则利用建筑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中部根据不同自然禀赋兼而有之。
报告特别注意到,大规模新能源建设也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区带来影响,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如何消纳,也是世界性难题。为此中国一方面大力推广“光伏+”等创新解决方案,力推光伏治沙、采矿沉陷区光伏修复、农光、渔光和牧光互补,另一方面改革电力体制,推动“光伏+储能直至加氢能”配置,以及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建设,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和微电网,规范绿电和绿证权属。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攀升,带动了储能、智能电网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十三五”末的20倍。
绿色转型的铺展:交通电动化与产业低碳发展
报告指出,交通领域的电动化尤为迅猛。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实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中,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3689万辆。凭借在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高性价比产品,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正从“产品出海”向“产业链出海”迈进。
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为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10年来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让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物美价廉的绿色产品,在加速能源转型的同时,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报告指出,工业生产和与其相关的能源消耗,仍是中国碳排放的主体。为此中国大力推动绿色制造与产业升级,激励传统高耗能行业通过技术改造与能效提升降低碳排放。同时,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赋能工业生产,推动“低碳制造”向“智能减碳”转变。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绿色园区通过构建循环经济和智慧能源系统,为绿色转型贡献了良好实践。报告还系统介绍了中国在绿色物流、绿色建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的进展和成功案例。
政策工具的演进:从行政驱动到市场引领
报告认为,中国气候治理的成功,得益于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增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和运行,有助于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助力寻找成本更优的减排路径。作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其在2025年首次扩容,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覆盖排放量达80亿吨,超全国总排放量的60%。
报告分析认为,中国推动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转变,使得治理逻辑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转向更直接、更精准地控制碳排放总量与强度,这将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和消纳,同时更有力地引导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报告列举了中国正在探索的一系列模式,包括低碳城市、零碳园区、产品碳足迹标识、气候投融资等一系列试点政策,认为这些将为全国性政策的制定与推广积累经验,加速验证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未来展望: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中国将继续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国和创新中心,有望继续降低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破解饱受资金不足困扰的气候治理难题。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和南南合作,中国也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
报告认为,在绿色产品和基础设施之外,中国也将为世界贡献更多智慧。通过将自身的治理经验,如“1+N”政策体系、全国碳市场运行机制等,转化为可供世界借鉴的公共产品。由此中国也将进一步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成长为多边治理体系的维护者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者”,与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塑造更加高效、公平、包容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在2025年《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中国宣布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承诺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报告认为,设定这一目标,彰显了中国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决心;而实现这一目标,将在未来十年带给世界最大规模的减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绿色低碳未来注入强大动力。(郁红)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