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冬的湖南省花垣县猫儿乡山谷间,连片桑园顺着山势铺开,村民挎着竹篮穿梭其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以前这里是矿山,每逢刮大风就尘土飞扬。现在村民在山上种桑树、搞桑蚕养殖,不仅矿山复绿了,大家的腰包也鼓了。”当地农户石群辉高兴地说。
初冬的湖南省花垣县猫儿乡山谷间,连片桑园顺着山势铺开,村民挎着竹篮穿梭其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以前这里是矿山,每逢刮大风就尘土飞扬。现在村民在山上种桑树、搞桑蚕养殖,不仅矿山复绿了,大家的腰包也鼓了。”当地农户石群辉高兴地说。
这只是湖南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的缩影。“近年来,我们勇当‘一江碧水’的坚定守护者,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新画卷。”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全胜说。
健全机制
加强全流程监管
摸清底数,做到有的放矢。2021年,湖南启动全省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湖南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苏向荣介绍:“经认定,全省未治理历史遗留矿山有7216座,面积达10917公顷,这为我们推进矿山综合治理绘制了精准地图。”
随后,湖南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出台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管理文件30余项,涵盖项目策划、过程监管、资金使用、绩效管理等方面,为规范项目管理、合规使用资金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定4个地方性技术规范文件,为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制定提供了实践参考;出台县域矿山生态修复地方性法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矿山生态修复条例》,为依法开展生态修复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湖南多渠道筹措资金,“十四五”期间成功申报4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重点工程项目,累计争取中央资金超12亿元,以重大工程带动全域突破。湖南还加大地方资金投入力度,组织实施省级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通过联动发力,省市县构建起上下贯通、协同推进的资金保障体系。
此外,湖南灵活运用“平台协同+功能升级”与“全周期+全链条”管理手段,依托部省级平台,将已查明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全部纳入系统,实现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全流程监管。苏向荣说:“我们在项目前期,严格落实项目申报、管理、入库要求,择优选拔;在项目中期,构建多层次责任体系与动态监管机制,强化过程管控;在项目后期,开展绩效评价现场复评,将评价结果作为后续省级资金拨付比例的重要依据。”
科技赋能
废弃矿山复绿焕新
采用“藤立方”种植技术、探索“以废治废”治理新路⋯⋯近年来,得益于科技赋能,湖南的一座座矿山逐步复绿。
在长沙市跳马镇龟坡,昔日的废弃矿坑重披绿装。此前,这里因采石形成了70米高陡岩边坡,貌似一个“心”形。当地政府采用浙江大学改良型厚层基材喷播技术,结合“藤立方”种植技术实施修复,解决了岩石陡坡甚至反坡的绿化难题。
永州市积极探索“以废治废”治理新路,联合湖南紫金锂业加强尾砂利用关键技术攻关,政企协同构建“选矿尾砂—修复材料—土地再生”治理链条,成功利用1.8万吨选矿尾砂替代土壤,搭配抗逆植物打造“乔—灌—草”立体生态体系,实现变废为宝。相关技术成果被推广至12个同类矿区,累计节约治理成本超1500万元。
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积极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引入企业建成具备每小时800吨煤矸石处理能力的全自动加工生产线。据测算,该矿区可综合利用的500万立方米煤矸石,经加工转化为建筑砂石骨料、制砖原料、轻骨料等资源,综合利用收益有望突破5000万元。
融合发展
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如今,湖南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带来的生态红利正在持续释放。
花垣县建成年处理330万吨尾渣的综合利用生产线,年产值达4.39亿元。当地政府按照“生态修复+”发展思路,依托“东桑西移”产业布局调整,种植蚕桑0.8万亩,年产值400余万元。作为曾经“锰三角”核心区之一,花垣县正在大力实施八大特色农业产业、50万亩规模、100亿元产值的“851工程”,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
常德市西洲乡幸福村原二分场砖瓦厂旧址通过实施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让近200亩废弃地重新投入生产,80.86亩高标准农田初具雏形,既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又改善了生态质量与人居环境。
长沙湘江欢乐城所在地实现了从巨型矿坑到网红打卡地的蝶变。当地政府采用“生态修复+城市更新”模式,在深坑上建起欢乐雪域、欢乐水寨主题乐园,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年营收达30亿元。
矿山治理离不开公众参与。湖南高度重视各方意见,在生态修复方案编制之初,广泛听取吸纳公众建议;在项目实施及后期管护中,走访周边群众与基层管理人员,引导居民参与监督管理。如今,越来越多人加入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监督队伍,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力量。
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6月,湖南“十四五”期间已累计投入资金超25亿元,完成矿山修复5500座、面积8230公顷。其中,修复为林地4590公顷、草地1170公顷、园地660公顷,消除地质安全风险550多处,推动矿山及周边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未来我们将加大指导督导力度,将动态监测与严格监管相结合,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及后期管护监测,进一步推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综合治理走深走实。”苏向荣说。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来源:i自然全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