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一个旅游博主的视频里。画面里是阿尔加维金色的沙滩,里斯本叮当响的28路电车,还有洒满阳光的波尔图老城。
葡萄牙穷到什么程度?我住了8个月,有些尴尬的现实得-说出来
“去欧洲躺平,首选葡萄牙。”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一个旅游博主的视频里。画面里是阿尔加维金色的沙滩,里斯本叮当响的28路电车,还有洒满阳光的波尔图老城。
视频的潜台词很清晰:这是一个物价低廉,节奏缓慢,风景如画的养老天堂。
后来,我又听到了另一个关于葡萄牙的词:“欧猪五国”(PIGS)。这是一个带着金融危机时代烙印的蔑称,把葡萄牙和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捆绑在一起,标签是“懒惰、高负债、经济差”。
一边是岁月静好的躺平圣地,一边是西欧垫底的贫困国家。
哪个才是真实的葡萄牙?
去年,我带着这个巨大的问号,在葡萄牙住了8个月。从首都里斯本到北部重镇波尔to,我租过房,挤过地铁,逛过当地人去的超市,也和无数本地人聊过天。
这趟漫长的旅居,让我彻底看清了“欧洲躺平天堂”这个美好滤镜背后,那些真实、甚至有些尴尬的现实。
一、月薪一千欧,房租一千欧,这就是首都的“正常”
葡萄牙的“穷”,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那让人心酸的工资单和让人心梗的房租。
来之前我查过数据,做好了心理准备。2024年,葡萄牙的法定最低月薪是820欧元。是的,你没看错,在21世纪的欧盟发达国家,最低工资折合人民币大概6500元。
这还不是最让人震惊的。
更普遍的现实是,大部分普通人的月薪,税后也就在1000到1200欧元之间徘徊。一个在餐厅工作的服务员,一个超市的收银员,甚至一个刚入行的办公室文员,拿到手的可能都不到1100欧。
我认识一个在里斯本市中心咖啡馆工作的女孩,叫玛丽亚。她英语流利,手脚麻利,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下午5点。我问她一个月能赚多少,她有点不好意思的伸出一个手指:“差不多一千。”
“一千欧元,在里斯本怎么生活?”我几乎是脱口而出。
她苦笑了一下,说:“和父母住在一起。不然呢?”
她的回答,揭开了葡萄牙年轻人最大的困境。
在里斯本,稍微像样点的一居室公寓(T1),尤其是在交通便利的区域,月租金普遍在1000欧元以上。在老城Alfama或者市中心Baixa-Chiado,一个30平米的老破小,没有电梯,冬天漏风,夏天暴晒,租金标到1200欧元是家常便饭。
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年轻人,如果不吃不喝,整月的工资刚好够付房租。
我刚到里斯本时,也被这离谱的房价“教育”了。我在网上看中一个位于Anjos区的公寓,照片上看起来明亮整洁,标价950欧。等我兴冲冲的跑过去,中介打开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房子在一楼,几乎没有采光,墙角有明显的水渍,所谓的“装修”就是刚刷了一层白漆。
最让我崩溃的是,那间卧室小到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和一个小衣柜,窗户对着一个堆满杂物的天井。
中介似乎看出了我的失望,但语气平淡的说:“这个价格在市区已经很好了,很多人抢的。你要是犹豫,下午可能就没了。”
那不是销售话术,那是事实。里斯本的租房市场,完全是卖方市场。房东根本不愁租,尤其是面对我们这些“看起来很有钱”的外国人。
后来我才明白,玛丽亚说的“和父母住在一起”,不是选择,而是唯一解。在葡萄牙,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岁还和父母同住的现象非常普遍。不是他们不想独立,而是现实根本不允许。
这种房价和收入的巨大裂缝,正在把本地人,尤其是年轻人,一点点的挤出自己的城市。
二、数字游民的天堂,本地人的地狱
“里斯本现在就是外国人的城市。”
说这句话的,是我的一个房东,一个快60岁的葡萄牙大叔。他把自己的一套老房子隔成三个房间出租,租客分别是来自德国的我,一个巴西学生,和一个美国远程工作的程序员。
他这句话里,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赚到钱的窃喜,也有一种家园被“占领”的无奈。
葡萄牙,尤其是里斯本和波尔图,是全世界数字游民和远程工作者的应许之地。政府推出的“黄金签证”和“D7/D8签证”,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全球的有钱人和高收入群体。
于是,你会在里斯本看到非常魔幻的一幕。
在Time Out Market或者LX Factory这样时髦的市集里,坐满了端着MacBook、喝着5欧元一杯精酿啤酒的外国人。他们讨论着最新的代码,或是下一个要去冲浪的地点。他们享受着葡萄牙的阳光、美食和相对(对他们而言)低廉的生活成本。
而在他们身边穿梭的,是端着盘子、清理着桌子、月薪一千欧元的葡萄牙本地服务员。
一个城市,两个世界。
我住在Alfama老城时,隔壁邻居是一对来自加州的夫妇。他们把整个房子买下来,按照美式风格重新装修,带一个巨大的露台,每天下午都在露台上喝着红酒,俯瞰着特茹河的日落。
而他们楼下的住户,是一位靠养老金生活的葡萄牙老奶奶。她的窗户总是紧闭着,墙皮已经剥落,偶尔能看到她提着一个布袋,颤巍巍的去附近的小卖部买面包。
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每天都在上演。
外国人带着几千甚至上万欧元的月收入来到这里,他们觉得一个月1500欧的房租“真便宜”,一顿50欧的晚餐“性价比很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像热带风暴一样席卷了整个城市的物价体系。
房东们发现,把房子租给外国人,可以轻松拿到比租给本地人高出50%甚至翻倍的租金。于是,他们宁愿房子空着,也要等一个“有钱的”外国租客。餐厅老板发现,菜单换成英文,价格提高30%,游客们依然趋之若鹜。
结果就是,本地人发现自己被困住了。他们赚着葡萄牙的工资,却要支付被国际热钱炒起来的“全球化”物价。
我曾经在一个本地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标题是:“我感觉自己在家乡像个游客。”
下面一个高赞回复写道:“不,游客至少还受欢迎。我们现在像是这个城市主题公园里,负责维持场景真实的NPC(非玩家角色)。”
这句话,辛辣,但无比精准。
三、迷人的“慢”,与逼疯人的“慢”
来葡萄牙之前,我最向往的就是传说中的“慢生活”。
人们说,葡萄牙人从不着急。一杯咖啡可以喝一个下午,一顿午饭可以吃两个小时。没有内卷,没有996,只有阳光和松弛感。
是的,这种“慢”确实存在,而且当你作为一个游客时,它非常迷人。
你会看到,下午三四点,街边的咖啡馆坐满了人。老爷爷们看着报纸,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Espresso在葡萄牙被称为Bica,只要0.7-1欧元一杯。花不到1欧,就能买到一个下午的悠闲,这确实是奢侈的享受。
工作日的中午,很多小餐馆会推出Prato do Dia(每日套餐),7-10欧元就能吃到包含主菜、饮料、面包和咖啡的一餐。人们不紧不慢的吃着,聊着天,好像下午的工作根本不存在一样。
但当你从游客切换到居民身份,需要在这里办理各种事务时,这种“慢”的另一面,就会让你抓狂。
那就是,令人绝望的低效率。
我办理居留卡的经历,就是一场与葡萄牙式官僚主义的漫长搏斗。
首先,你需要一个NIF税号。我去财政局办理,门口排着长长的队。等了两个小时,终于轮到我,工作人员慢悠悠的在电脑上敲打着,然后告诉我,我的地址证明文件格式不对,让我回去重新准备。
没有解释,没有变通,只有一句冷冰冰的“不行”。
搞定NIF之后,是开银行账户。我又跑了三家银行,前两家都因为我是外国人,需要提供各种复杂的证明而拒绝了我。最后一家终于受理了,但整个过程花了一个半小时,柜员需要把我的护照、税号文件、租房合同复印好几遍,手动填写一堆表格,然后让我签了十几个名。
我感觉自己不像在开银行账户,像在签署什么重要的国际条约。
最经典的还是SEF(移民局)的预约。它的网站常年崩溃,电话永远打不通。无数外国人为了刷一个预约名额,通宵不睡,或者花几百欧找中介。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力感。
这种“慢”,不仅仅体现在政府部门。
在餐厅,你招手叫服务员,他笑着对你点点头,然后转身去忙别的事情,十分钟后你可能还得再叫一次。
在超市,收银员会一边扫码,一边和旁边的同事或者熟悉的顾客聊家常,后面排着多长的队,他们都视而不见。
家里的网络坏了,打电话给运营商,他们会告诉你“未来72小时内会有技术人员联系你”,然后你可能要等上一周。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对我的偏见。后来我发现,他们对所有人都一样,包括他们自己人。
这种“慢”,根植于他们的文化里。它好的一面是松弛、不焦虑;坏的一面,就是缺乏效率,缺乏服务意识,以及一种“就这样吧,急也没用”的普遍心态。
对于追求效率和确定性的现代人来说,这是一种持续的、微小的折磨。
四、看得见的美景,看不见的衰败
葡萄牙的美,是毋庸置疑的。
里斯本起伏的七丘之城,每一条小巷都藏着风景。蓝白相间的瓷砖画(Azulejo)贴满了建筑外墙,古老的黄色电车在狭窄的街道上与行人擦身而过。
波尔图的杜罗河畔,路易一世大桥雄伟壮观,河岸两边的彩色房子层层叠叠,像打翻了的颜料盘。
南部的阿尔加维海岸,有着全欧洲最壮丽的悬崖和最清澈的海水。Benagil海蚀洞如同上帝开在悬崖上的天窗,阳光从洞顶倾泻而下,照亮碧绿的海水,美得不真实。
但在这层惊艳的“皮肤”之下,你只要稍微看得仔细一点,就能发现隐藏在角落里的“衰败”。
在里斯本和波尔图,即使是在最核心的游客区,你也随处可见被遗弃的空置建筑。它们的窗户破了,墙上长满了杂草,外墙被涂鸦覆盖。这些建筑就夹在光鲜亮丽的民宿和网红餐厅之间,像一张美丽脸庞上的疤痕。
我问过本地人,为什么这么多市中心的房子空着?
答案很复杂。有的是因为产权属于几十个后代,意见不合,无法出售或出租;有的是因为遗产税太高,后人干脆放弃继承;还有的,就是单纯的没钱修缮。
在葡萄牙,修缮一座老房子的成本极高,政府对历史建筑的改造又有严格的规定。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笔钱是天文数字。于是,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祖辈传下来的房子,一年年的破败下去。
这种衰败感,也体现在公共设施上。
里斯本的地铁还算可以,但线路覆盖有限。而葡萄牙的火车系统(CP - Comboios de Portugal),则是一言难尽。
我从里斯本坐火车去辛特拉,车厢老旧,座椅破损,行驶时哐当作响。从里斯本去波尔图的城际快车,号称是最好的线路,也经常晚点。有一次,我的火车在半路毫无征兆的停了半个小时,车上没有任何广播和解释。乘客们都习以为常的玩着手机,仿佛这是日常操作。
街道上随处可见的涂鸦,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种衰败。它们覆盖了建筑、电车、垃圾桶,甚至历史古迹。
这和日本的干净有序,或者德国的严谨规整,形成了鲜明对比。葡萄牙的美,是一种带着破碎感和沧桑感的美。它很上镜,很文艺,但当你生活其中,那种挥之不去的陈旧和破败感,会时时刻刻提醒你,这个国家,真的“老了”。
五、Saudade:刻在骨子里的忧郁和无奈
要理解葡萄牙,就必须理解一个词:Saudade。
这个词很难被准确的翻译成其他语言。它是一种混合了思念、渴望、忧郁和怀旧的复杂情感。它源于大航海时代,那些远航的水手对家乡的思念。
如今,Saudade已经内化为葡萄牙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你可以在法朵(Fado)音乐里听到它。在里斯本Alfama的小酒馆里,昏暗的灯光下,一个歌者用沙哑的嗓音,唱着关于失去、爱情和命运的歌曲,旋律哀伤婉转,充满了宿命感。听众们安静的喝着酒,脸上是沉醉,也是感同身受。
你也可以在葡萄牙人的眼神里看到它。他们大多是友善、温和、有礼貌的。但与西班牙人的热情奔放或者意大利人的戏剧化不同,葡萄牙人身上总带着一丝淡淡的疏离和忧郁。
我曾和一个开Uber的司机聊天。他大概五十多岁,曾经是一个工程师。2008年金融危机后,公司倒闭,他失业了,从此再也没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我的两个孩子,一个在英国当护士,一个在德国做IT。他们在那边赚的钱,是我在这里的好几倍。”他一边开车,一边平静的告诉我。
“你想他们吗?”我问。
他透过后视镜看了我一眼,沉默了几秒,然后说:“当然。但他们在那边有更好的未来。葡萄牙给不了他们想要的。”
他的语气里没有愤怒,没有抱怨,只有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接受。
这就是我接触到的大部分葡萄牙人的状态。他们知道国家的经济不好,知道年轻人大量外流(“脑力流失”是葡萄牙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知道政客们腐败无能。他们会抱怨,会咒骂,但似乎并不相信情况会真的变好。
“我们曾经是世界的中心。”那个司机最后说,“现在,我们只是欧洲的一个小阳台。”
从世界霸主到“欧洲的小阳台”,这种巨大的历史落差,也许就是Saudade情感最深刻的来源。他们为自己辉煌的过去而自豪,也为如今的停滞不前而忧伤。
这种情绪,让葡萄牙人显得不那么有攻击性,但也少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冲劲和活力。他们似乎更习惯于在现有的框架里,寻找一种平静和认命的活法。
六、简单美味的食物,与被“游客化”的餐饮
葡萄牙的食物,就像他们的民族性格一样,质朴,直接,不花哨。
这里没有法国菜的精致繁复,也没有意大利菜的多样变化。葡萄牙菜的核心,是优质的食材和简单的烹饪。
Bacalhau(腌鳕鱼)是国菜,据说有一千种做法。烤的,炸的,炖的,做成奶油焗的……我在葡萄牙8个月,感觉每天都在解锁鳕鱼的新吃法。
烤沙丁鱼是夏天的灵魂。在里斯本的各种节日里,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烤沙丁鱼的香气。一条条肥美的沙丁鱼在炭火上烤的滋滋作响,撒上粗盐,挤上柠檬汁,配上一杯冰啤酒,就是最地道的享受。
还有各种便宜又好吃的“国民小吃”。Bifana(猪扒包)和Prego(牛扒包),就是把腌制过的猪肉或牛扒夹在面包里,简单粗暴,但肉香四溢,一个只要两三欧,是当地人最爱的快餐。
当然,不能不提Pastel de Nata(葡式蛋挞)。刚出炉的蛋挞,挞皮酥脆,内心香甜嫩滑,表面带着焦糖的微苦。在任何一家Pastelaria(糕点店)花1欧元,配一杯Bica,就是完美的下午茶。
这些食物,构成了葡萄牙人日常的味觉记忆。它们便宜,美味,充满了烟火气。
然而,随着游客的涌入,葡萄牙的餐饮业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一边是本地人光顾的、藏在小巷里的Tasca(小馆子)。这些馆子通常装修简单,甚至有些破旧,菜单手写在纸板上,老板可能就是厨师。在这里,你能吃到最地道、最便宜的家常菜。
另一边,则是开在主干道和广场上的“游客餐厅”。它们装修精美,有英文菜单和热情的服务员在门口招揽生意。但价格通常比Tasca贵上一倍,食物的味道却往往是流水线化的,甚至是为了迎合游客口味而改良的。
我亲眼见过,在里斯本的商业步行街Augusta上,一份海鲜饭(Arroz de Marisco)可以卖到40欧元,而里面只有几只速冻虾和蛤蜊。在本地人常去的餐厅,同样的价格,可以吃到一整锅用料十足、新鲜熬制的豪华版海鲜饭。
这种“游客陷阱”在所有旅游城市都存在,但在葡萄牙,由于本地经济的脆弱和对旅游业的高度依赖,这种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对于游客来说,可能只是多花了一点钱。但对于整个餐饮生态来说,它正在挤压那些用心做菜的本地小馆的生存空间,也让真正的葡萄牙味道,变得越来越难被找到。
写在最后
在葡萄牙住了8个月后,再回头看“欧洲躺平天堂”和“西欧最穷国”这两个标签,我发现它们都对,也都片面。
葡萄牙的“穷”,不是物质极度匮乏的穷。这里有完善的公共医疗(虽然要等很久),有干净的自来水,有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络(虽然很慢)。社会治安良好,人们谦和有礼。从生活质量的底线来看,它远高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
它的“穷”,是一种“发达国家的穷”。是一种经济长期停滞,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就这样吧”的无力感的穷。它的工资水平和西欧核心国家(德、法、荷)有巨大的鸿沟,但物价,尤其是在大城市的房价,却在向它们看齐。
对于一个拿着高收入的外国人来说,葡萄牙确实是天堂。你可以用比自己国家低得多的成本,享受到宜人的气候,美丽的风景和悠闲的生活。
但对于大部分本地人来说,生活是一场更具体的挣扎。他们被困在低收入和高物价的夹缝里,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乡,变成一个为富裕的外国人服务的“度假村”。
我离开葡萄牙的那天,在里斯本机场,看到一群年轻人在和家人拥抱告别。他们拉着行李箱,走向国际出发口,脸上是远赴他乡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期许。
我想起了那个Uber司机的话。
这或许就是葡萄牙最真实的写照。一个拥有辉煌过去和美丽风景的国家,却留不住自己最好的孩子。
它的确很美,也的确很“穷”。这种美丽与贫穷的交织,正是它最迷人,也最令人心碎的地方。
葡萄牙旅游出行Tips:
现金和银行卡: 大城市和游客区刷卡非常方便,但一定要准备一些现金。很多本地小店、小餐馆和市集只收现金。葡萄牙的ATM机分为Multibanco和其他银行的,本地银行卡在Multibanco取现免费,但国际卡可能会有手续费。
交通: 在里斯本和波尔图,购买一张交通卡(如里斯本的Viva Viagem)并充值,可以乘坐地铁、公交、电车,比单次买票划算很多。城市间的交通主要靠火车(CP)和大巴(如Flixbus, Rede Expressos),建议提前在官网或App上购票,价格更便宜。
住宿: 如果想省钱,可以考虑住在离市中心稍远,但靠近地铁站的区域。预订住宿时,务必看清设施说明,很多老房子的公寓没有电梯,冬天可能没有暖气(空调也不一定有制热功能)。
餐饮: 避开主干道和广场上那些门口有“拉客”服务员的餐厅。多走几步,钻进小巷子里,寻找那些只有葡萄牙语菜单、坐满了本地人的Tasca。午餐时段的“Prato do Dia”(每日套餐)是体验地道美食和省钱的最佳选择。
语言: 旅游区的年轻人和服务人员大多会说英语。但学几句简单的葡萄牙语,如“你好”(Olá)、“谢谢”(Obrigado/Obrigada,男性用前者,女性用后者)、“多少钱”(Quanto custa?),会让你的旅途更顺利,也会获得当地人更多的微笑。
慢下来: 不要带着急躁的心情来葡萄牙。无论是吃饭、办事还是等车,都要有“慢一点”的心理准备。与其抱怨,不如入乡随俗,点一杯咖啡,享受计划之外的“悠闲”时光。
安全: 葡萄牙总体非常安全,但里斯本和波尔图的小偷也很多。在游客密集的地方,如28路电车、地铁上和市集里,一定要看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背包最好背在胸前。
小费: 葡萄牙没有强制的小费文化。但在餐厅,如果服务很好,留下消费金额5%-10%的现金作为小费,是一种礼貌的表示。
来源:星河漫步一点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