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琦,郭溪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从事基层工作8年,先后获评“ 2018年度嘉兴市第二届优秀网格员 ”、“2020年度海宁市“最美战 ‘疫’青年”、“ 2020年度海宁市“反诈先进个人 ”、“ 2022年度海宁市最美“战疫网格长”、“2023年度盐官镇优秀村、社区干
法律明白人
张琦,郭溪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从事基层工作8年,先后获评“ 2018年度嘉兴市第二届优秀网格员 ”、“2020年度海宁市“最美战 ‘疫’青年”、“ 2020年度海宁市“反诈先进个人 ”、“ 2022年度海宁市最美“战疫网格长”、“2023年度盐官镇优秀村、社区干部”、“2024年度盐官镇优秀村、社区干部”等 。他深耕社区法治服务领域,熟悉《民法典》《物业管理条例》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2023年起兼任郭溪社区第七网格“法律明白人”。作为党员干部,他始终秉持“法理为基、情理为桥”的工作理念,用专业法律知识和耐心服务,成为化解邻里矛盾、守护社区和谐的“法治贴心人”。
法治小记者
袁可馨,2012年8月出生于浙江海宁,现就读于海宁市盐官镇初级中学八年级3班。平时爱好唱歌,看书,弹吉他。近一年来荣获海宁市初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一等奖、海宁市初中生“科学小论文”评比一等奖、五好学生等荣誉。
“法治领航”解民忧:
张琦与他的社区治理“法治密码”
身为“法律明白人”与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张琦始终坚信“法治是最好的治理方式”。他凭借对社区情况的精准掌握,在工作中坚持“普法精准滴灌”与“矛盾源头化解”双机制,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居民看得见、用得上的“生活指南”,让法治在基层治理中落地生根。
精准普法:定制化服务“对准”居民需求
张琦依托网格走访,精准识别社区三大重点普法群体,开展针对性法治宣传:面向老年群体,开设“银发法治课堂”,用方言讲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结合保健品诈骗、养老理财陷阱等真实案例,手把手教老人辨别骗局,累计开展12期,覆盖500余人次;针对青少年,联合辖区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围绕“校园财产保护”“网络安全”等主题,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面向商户,他牵头组建“法治服务小队”,上门解读《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协助35家商铺规范经营台账,成功化解消费纠纷4起。
源头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家门口”
郭溪社区老旧小区与两新小区、新建楼盘交织,邻里纠纷与物业矛盾时有发生。张琦牵头成立“琦心调解室”,建立“网格摸排—初步调解—跟踪回访”全链条工作机制。例如,郭溪街某居民因邻居养狗长期吠叫不堪其扰,多次沟通无果后发生激烈争吵,矛盾激化至报警边缘。
张琦接到网格上报后,立即联系双方到场调解。他先安抚投诉居民的情绪,随后向养狗业主讲解城市养犬管理规定及《民法典》中“相邻权不受侵害”的条款,指出文明养犬是业主的义务。在他的耐心劝导下,养狗业主意识到自身问题,承诺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扰民,最后双方握手言和。张琦随后进行两次回访,确认扰民问题未再复发。
长效赋能:让法治成为社区“新风尚”
张琦还推动社区建立“法律明白人”培育机制,从党员、微网格长中选拔20名骨干,组织法律知识培训8期;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法治驿站”,提供法律宣传册与咨询预约服务,累计接待居民咨询130余次。他常说:“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社区温暖的坚实‘盾牌’。”
如今,郭溪社区逐步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目标,居民主动咨询法律问题的频次较往年提升60%。张琦以党员的责任心与“法律明白人”的专业素养,把法治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既解开了邻里间的“心结”,又织密了社区的“法治防护网”,为构建平安、和谐、法治的新型社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烟火巷陌里的“法治微光”
记身边的“法律明白人”
我与张琦叔叔的初次相遇,是在一次上门普法活动中。那天傍晚,他趁着大家在家休息,带着各式宣传册,挨家挨户讲解法律知识。每到有老人的家庭,他总会多叮嘱几句防诈骗的内容。轮到我家时,我听得格外专注。张叔叔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我们孩子熟悉的例子告诉我:在家要孝顺父母、规律作息;在学校要守纪律、认真听讲;出门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张叔叔不仅是普法员,还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和法律服务联络员。社区里谁家有矛盾、遇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采访中,他分享的几个调解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有时刚休息,就因邻居争执的电话匆匆出门;有时买菜途中遇见摊主吵架,便主动劝和;傍晚散步时看到两户人家因“门口种树遮光”闹矛盾,也会耐心调解。其中一个发生在寒冬深夜的故事,尤其让我揪心。
那是过年前的一个凌晨,寒风刺骨。张叔叔一家早已入睡,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那头传来一声嘶吼:“你快来!再不来我就动手了!”张叔叔瞬间清醒,披上棉袄就冲出门,驾车赶往现场。
推开门,屋里一片狼藉——锅碗、茶几、电视,几乎能摔的都摔碎了。一位大叔手持尖刀,死死盯着自己的女儿。张叔叔和工作人员立刻上前安抚情绪,耐心询问缘由。原来,父女矛盾的根源是赡养问题。大叔退休后一直闲居在家,生活开销全由女儿承担。时间久了,女儿心生怨气,回家冷淡,也很少买东西给父亲。大叔觉得女儿未尽义务,争吵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持刀相向。
了解情况后,张叔叔没有指责任何一方,而是先让两人冷静下来。他轻声对大叔说:“从法律上讲,您女儿确实没有尽到赡养义务;但从情理上看,您年纪不算大,还没到退休的年龄就待在家里,把所有压力都给她,她也会累。我帮您找份工作吧,您有收入,她也轻松些。”
后来,张叔叔真的为大叔找到了工作,女儿也常回来看望父亲。父女之间的关系,渐渐缓和。而这样的故事,只是张叔叔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
张叔叔不仅化解已发生的矛盾,更常常把问题遏制在萌芽阶段。认识他之后,我常跟着他参加法治实践活动。他告诉我,平时在社区里,他总爱加入居民们的聊天。听到谁家夫妻不睦、谁家子女不孝、哪两家邻居有芥蒂,他都会默默记下。
等到遇见当事人,就主动聊聊、劝劝。若察觉事态可能升级,他还会专程上门沟通。很多小事情还没有升级成纠纷,就这样被他悄悄化解。
此外,张叔叔也会细心记录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哪段路砖块翘起、哪棵树虫害严重、哪处设施设计不合理……无论事情大小,只要他听到,都会认真上报社区,推动尽快解决。
其实,像张琦叔叔这样的“法律明白人”还有很多。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也不分场合地点,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出发。居民的事无论大小,只要有需要,他们总会第一时间出现。
若将法治城市比作一棵大树,“法律明白人”就是那深入土壤的根须——他们用一场场贴近生活的普法、一次次温暖人心的调解,把僵硬的法律条文,化作有温度的关怀,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
在此,我想对张琦叔叔表达深深的敬意,也对所有“法律明白人”道一声:谢谢你们!是你们把法治的种子播撒到社区的每个角落,让城市更有文明的温度,也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份安心与温暖。
以法治视角 看大千世界
邮箱:fzrbzj@126.com
欢迎投稿!
编辑:俞艺伟
来源:法治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