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来信“翻车”,共情不是“画饼”式抒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6:34 1

摘要: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创立32周年纪念日,创始人俞敏洪在南极考察期间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信。有员工透露纪念日当天上完课还要连夜加班做续课方案,看到信中对南极风光的描述“只觉得讽刺”。而网友的讨论均聚焦于信件的表达细节与职场反差,有细心网友统计,全文共提及17次

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创立32周年纪念日,创始人俞敏洪在南极考察期间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信。有员工透露纪念日当天上完课还要连夜加班做续课方案,看到信中对南极风光的描述“只觉得讽刺”。而网友的讨论均聚焦于信件的表达细节与职场反差,有细心网友统计,全文共提及17次“我”和5次“南极”。

俞敏洪在遥远的南极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信,初衷是想向员工们传递“冰雪中的坚守”,然而字里行间却因17次“我”、5次“南极”与零提及员工压力的失衡,导致“翻车”,成为网友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您在南极看冰山,我在出租屋看数字”“今夜,所有xdfer(新东方人)都是南极人”的调侃,揭开了企业家与员工间的共情“裂痕”,也为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敲响警钟:真正的共情,从不是自我抒情的“精神画饼”,而是切实进行换位思考、下沉一线与员工“患难与共”的思想觉醒和行动自觉。

共情才能凝聚人心,但共情绝对不是“煽情”。与员工产生共情,自然要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而是贴近员工工作、生活和成长相关的“痛点”处。俞敏洪的信中,南极风光与个人感悟占据核心,却对员工连夜赶续课方案、扛业绩压力的日常“熟视无睹”,不着一“字”,又怎能让员工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灵魂上的共振呢?

在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个人权利得到张扬的语境下,员工们早已不满足于“坚守初心”的抽象口号,他们渴望被看见“改 17 版方案”的琐碎、“应对家长投诉”的疲惫,期待管理者回应“加班补偿”“社保基数”等实际诉求。俞敏洪倘若能从自己的“诗与远方”转换到员工的“日常烟火”中,远比一句“企鹅精神”的比喻更动人心,也更暖人心。

与员工共情,更关键在于和员工“休戚与共”的思考。新东方风头已经过去,处于转型关键期,面临着现实经营压力。据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骤降73.7%至710万美元,俞敏洪和员工的压力可想而知,俞敏洪的南极之行,虽然不是“仓皇辞庙”,但也容易被外界读为“老板避压力,员工扛重担”。共情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情感输出,而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价值绑定。当下,员工之所以吐槽,更源于员工看不到压力与回报的对等,长此以往,“团队凝聚力”只能沦为“空中楼阁”。

与员工共情,更需“下沉一线”的视角,而非“居高临下”的俯瞰。有的企业家在周年庆亲赴一线与员工加班,即便有宣传成分,也因“同甘共苦”的姿态赢得好感。俞敏洪的失误,正在于用南极的“极致风景”拉开了与员工的距离。即便俞敏洪的文字再优美,也会让员工感到冰冷。真正的共情,是放下“老板视角”,走进员工的工作场景,理解他们的焦虑与期待,让管理接上“烟火气”。

共情从不是简单的情绪表达,而是“看见员工、尊重员工、回报员工”的系统行动。唯有如此,才能让企业愿景与员工诉求同频,真正凝聚起穿越困境、绝地反击的力量。(樊树林)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