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美山水城 同心腾玉龙】非遗赋能文旅 团结共谱新篇——玉龙县探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6:32 1

摘要:自1999年启动民间美术调查以来,玉龙县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非遗保护之路。二十五年的耕耘,让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编织出一张立体化的非遗保护网络。

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纽带。

夯实基础,构建非遗保护体系

自1999年启动民间美术调查以来,玉龙县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非遗保护之路。二十五年的耕耘,让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编织出一张立体化的非遗保护网络。

这张非遗保护网络的编织始于系统的普查记录。从1999年的民间美术调查,到2002年的民间音乐、舞蹈调查,再到2005年的民族民间文化普查,玉龙县从2009年全面展开了非遗调查工作。工作人员深入村村寨寨,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为后续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非遗展览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游客 县非遗中心供图

截至目前,这张保护网已初具规模:全县共申报公布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20项、市级32项、县级387项,设立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4个,传承基地8个。在传承人保护方面,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6人,其中东巴文化传承人77人,涵盖了东巴祭祀仪式、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画、东巴舞、东巴纸制作等多个门类,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完整传承梯队。

这张保护网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投入。自2009年起,县财政开始对县级传承人给予传承补助,至今共发放181万余元。这笔资金不仅改善了传承人的传承条件,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增强了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什磋表演 玉龙县非遗中心供图

文旅融合,激发非遗时代活力

玉龙县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让古老文化遗产在现代旅游中焕发新生。

在玉龙县各旅游景区,非遗项目已成为亮丽的文化名片。纳西族铜器制作、东巴文书写艺术、丽江木雕、东巴画、东巴纸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已入驻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等景区。其中,省级传承人和善钧恢复的铜器制作作坊,不仅使濒临失传的纳西族铜器制作技艺重焕生机,更成为白沙镇旅游的重要文化地标。

非遗工坊建设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全县已认定并公布县级非遗工坊共37家,其中28家年销售额突破3万元,更有4家年销售额超过50万元。这些工坊不仅吸纳了251人实现固定就业,还有66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参与。白沙锦绣艺术院云南省级非遗工坊2025年暑期开展非遗体验活动700余场次,接待游客约17000人次,研学体验营收近40万元。

此外,十余家非遗工坊在景区开展的研学体验旅游项目正稳步推进。玉龙县非遗中心已整理出上百件非遗产品清单,积极为工坊与企业和酒店民宿搭建桥梁,有力推动"非遗+旅游"的产业化发展。

玉龙县非遗进校园活动 玉龙县非遗中心供图

创新发展,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做一天纳西人”乡村旅游项目是玉龙县非遗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实践。该项目由白沙细乐国家级传承人和凛毅组织运营,依托白沙细乐、纳西族"班涛"制作技艺、纳西族豆腐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半年时间接待国内外游客2.1万余人次。

东巴在教游客和孩子学习东巴文 玉龙县非遗中心供图

“今年暑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每天接待游客达到三百人。”和凛毅说,游客来了,先亲手揉一块喜饼,再抄一张东巴纸,学写几个东巴象形文字,参观一下火塘,再听一听白沙细乐,最后再手牵手一起打跳,全身心地“泡”在纳西文化里。通过这种尝试,不仅让非遗“活”了起来,还吸引了年轻人加入传承行列。

纳西族三多节的保护与发展更是玉龙县非遗工作的亮点。经过十年努力,三多节于202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4年三多节庆典活动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现场直播,28家国家级媒体参与宣传报道,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达1.7亿人次。活动期间观众人数达40多万人次,省外游客35000余人,商贸总销售额9000多万元,创下历史新高。

省级传承人和国耀给学生教授东巴画 玉龙县非遗中心供图

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玉龙县非遗保护工作始终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通过多种方式推动非遗传承传播。

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纳西族勒巴舞已在县幼儿园、黄山幼儿园、九河中学、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等近二十所学校开展教学,玉龙中学将勒巴舞创新发展为课间操,实现体育与文化的完美结合。白族三弦弹唱传承人姚国珍、姚福花在龙应完小开展教学已持续十余年,累计培养学生200多名。

传承点建设扎实推进。全县设立了宝山乡悟母东巴文化传习院、塔城乡依陇、陇巴东巴文化传承之乡,鲁甸新主东巴文化传承点等七处传承基地,其中鲁甸新主东巴文化传承基地为省级传承点,玉水寨东巴文化传承点正在申报省级传承点。这些传承点培养了大批年轻传承人,如今活跃在丽江各地的和嘉龙、和乾等十余名青年东巴,都是由新主东巴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成才。

对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玉龙县积极组织传承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省级传承人和国耀到韩国、澳门、香港等地交流展示,并参加上海世博会展示活动;省级传承人和秀东到美国、香港等地交流展示;东巴画传承人陈四才、和汝奇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展示东巴画,有效提升了玉龙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25年非遗展 玉龙县非遗中心供图

美美与共,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玉龙县的非遗保护始终贯穿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线。白沙壁画作为多民族艺术的结晶,由汉、藏、纳西、白族等民族画师共同创作,融合佛教、道教与儒家文化元素,被誉为"民族共融的立体史书"。近年来,壁画博物馆通过巡展交流、数字化保护与文创开发,使这一瑰宝走向全国。

同样,三多节活动中,纳西、白、藏等各族群众同台对歌、共舞踏青,展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图景。非遗工坊也成为跨民族技艺交流的平台,九河白族木雕、宁蒗彝族"擦尔瓦"、纳西七星披肩等同场展出,不断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

展望未来,谱写发展新篇章

玉龙县非遗保护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非遗+"发展模式,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一方面要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提高传承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推动非遗工坊提质增效,打造具有玉龙特色的非遗品牌;同时要促进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持续探索“非遗+”模式,玉龙县正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注入持久动力。在这片多民族共生共融的土地上,非遗以其深厚的文化凝聚力,正在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谱写新的时代篇章。

作者:姚必峰 李佳健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来源:民族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