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可不是小题大做,1980到2015年,每年因为这事儿少收1800万吨大米,够1.2亿人吃一整年,相当于全球年产量平白少了4.3%,这可是咱35亿人的主粮啊!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昕昕
斯坦福大佬们扒了35年全球数据,算出个扎心真相:水稻被水完全泡够7天,基本就宣告“享年一季”了!
这可不是小题大做,1980到2015年,每年因为这事儿少收1800万吨大米,够1.2亿人吃一整年,相当于全球年产量平白少了4.3%,这可是咱35亿人的主粮啊!
水稻这作物简直是农业界的“矛盾体”:小时候离不开浅水当“婴儿泳池”,又能防杂草又能调温度,日子过得美滋滋,可一旦水漫过头顶还赖着不走,昔日盟友直接变“杀手”。
你以为水稻会坐以待毙?人家也是拼命挣扎过的——前几天疯狂长个子想钻出水面,还启动“无氧呼吸”紧急模式,可惜这操作太费能量,就像手机开着5G玩游戏,电量蹭蹭掉。
撑到第七天,碳水耗尽,生理系统直接“宕机”,就算水退了也回天乏术,妥妥的“溺水式社死”。
以前研究洪水对庄稼的影响,跟瞎猜差不多,只看“有没有淹”“淹了几天”,完全不管泡得多深、水稻长到啥阶段。
现在这7天的“死亡阈值”一出来,总算有了统一标准,就像给洪水伤害值定了刻度,再也不是一笔糊涂账。
全球水稻产区的“抗洪能力”简直天差地别,朝鲜直接躺枪成高危榜首,稻田都挤在河谷和海边,台风一刮、山洪一来就遭殃,基础设施还不给力,纯属“天灾+人祸”双重暴击。
咱中国长江、珠江流域也没好到哪去,就算有先进防洪工程,遇上极端暴雨也扛不住,2020年的洪水可不是偶然,是几十年的老毛病了。
最戏剧的是印度,西孟加拉邦被洪水虐得够呛,彭纳尔盆地却靠洪水增产,堪称“旱区特例”——积水蒸发快,相当于免费浇地,这运气也是没谁了。
而印度萨巴尔马蒂盆地更惨,创下“最长淹水纪录”,不仅当下绝收,土壤还被搞坏,简直是“伤筋动骨”。
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也难顶,台风、季风、海平面上升轮番轰炸,稻田跟渡劫似的。
更让人头大的是,这洪水还越来越嚣张!气候模型说未来极端降雨要再强13%,别觉得这数不大,要知道大气升温1℃,持水能力就涨7%(这可是有科学依据的克劳修斯-克拉珀龙关系),相当于云朵变成了“超级大水缸”,一泼就是灾难。
2000年后洪水造成的损失都在加速,再加上热浪、冷害凑热闹,水稻直接面临“混合双打”,损失能翻倍!
还好人类没坐以待毙,已经研发出带SUB1基因的“抗洪水稻”,被淹两周都能活,洪水年能挽救50%-70%的产量,简直是水稻界的“特种兵”。
但这“救命种子”在朝鲜、尼泊尔这些地方还没普及,要么买不到,要么农民不敢试,也是挺无奈,除此之外,调整播种时间、修排水设施、搞稻鱼共作,甚至靠卫星预警、农业保险兜底,都是应对办法,只不过实施起来要么费钱,要么费劲儿。
说到底,这事儿远不止少几吨大米那么简单,小农户种着最易涝的地,扛不住风险就只能卖家产、欠外债;很多地方都是女性种地,洪水一来活儿变多、收入变少,苦不堪言。
要是多个产粮区同时遭灾,全球米价就得暴涨,搞不好还会引发乱子。
现在总算搞清楚了,只要守住“不被泡超7天”这个底线,水稻就能多活下来一批。但要做到这点,光靠技术不行,还得完善制度、多给资源支持。
毕竟在气候变暖的当下,保住水稻饭碗,可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的事儿,得大家一起使劲儿。
来源:昕昕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