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彻底凉了?从万人空巷到无人问津,谁“杀”死了购物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6:30 1

摘要:今年双十一你花了多少钱?我一分未花。若不是新闻推送提醒,我甚至没察觉这场曾经的购物狂欢已悄然落幕。如今的双十一,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走,只剩电梯间的海报和手机开屏广告还在提醒它的存在,连成为大众谈资的热度都已褪去。

今年双十一你花了多少钱?我一分未花。若不是新闻推送提醒,我甚至没察觉这场曾经的购物狂欢已悄然落幕。如今的双十一,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走,只剩电梯间的海报和手机开屏广告还在提醒它的存在,连成为大众谈资的热度都已褪去。

这与十多年前的场景判若云泥。那时的双十一,人们提前数天刷网页选商品,确保WiFi信号满格,守在屏幕前等待零点抢购,满怀期待地熬夜、下单、付款。谁能想到,这个曾万人空巷的购物节,如今会被按下“静音键”?

有人将原因归咎于经济环境,或是吐槽活动规则复杂,但最核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双十一的商品价格不再实惠,消费者捡不到“漏”了。

商品先涨价后降价已成行业潜规则,不少商品实际售价甚至高于平时,一番复杂操作后反而多花冤枉钱。从大力吐槽到无力吐槽,再到如今的不屑吐槽,消费者的态度转变,直接导致了双十一的降温。

要弄清其中症结,得从双十一的起源说起。2009年首届双十一时,淘宝创立仅6年,天猫(当时称淘宝商城)刚满1年,中国电商行业尚处起步阶段。

当时平台更缺商家,因此全力扶持入驻者,当年软件服务费仅6000元/年,保证金1万元,而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夫妻档攒半年就能开店。平台为吸引流量,给参与活动的商家大量流量支持,商家也愿意直接打五折,27个参与品牌创下5000万元销售额的奇迹。

这种良性循环并未持续。2011年,淘宝商城将技术服务费涨至6万元/年,保证金提至15万元,顶格开店成本达21万元,而当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9万元,夫妻档需攒5年才能凑够本钱。

尽管2020年后平台推出免保证金、按订单抽成等降本政策,但流量成本又成了商家新负担。服饰类商品平均点击成本从几毛钱涨至2-3元,双十一热门关键词点击费甚至达7-8元,商家陷入“不买流量没订单,买了流量没利润”的困境。

除此之外,双十一的备货压力也推高了成本。商家需提前囤积大量库存,一旦销量不及预期就会面临积压风险;运费险、高退货率带来的损耗以及运营成本,都让商品定价难以降低。

更关键的是,平台“高价驱逐低价”的机制已然形成:付费推广的中高价商品能获得优先展示,低价商品因缺乏流量支持被沉底,消费者能看到的商品自然难有实惠。电商平台的核心收入来自广告营销费,必然优先推送付费商家的商品,这一商业逻辑构成了难以打破的闭环。

直播电商的崛起,则给了双十一致命一击。头部主播直播间每天主打“全网最低价”,将年度大促变成日常优惠,消费者随时能拿到优于双十一的价格,决策更简单直接,彻底掏空了双十一的核心价值。

双十一并非毫无转机,关键在于回归“真实、简单”的本质。平台需借助AI和大数据严格审核价格,确保参与活动商品为全年最低价,同时主动降低广告收费,为商家减负,给低价商品更多展示空间。

缩短大促战线也很有必要,将目前一两个月的周期压缩至72小时内,通过高浓度让利重建节日稀缺性。一年两场真正的低价大促,已足够满足消费者需求。

商业的核心是信任,双十一最初的成功源于价格诚意,如今的困境也源于这份诚意的流失。

平台若能主动让渡部分利润,重塑“全年最低价”的标签,双十一仍有机会重拾活力。毕竟,消费者从未拒绝真正的优惠,只是厌倦了套路与算计。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