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报告聚焦于安徽省亳州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中药产业之都,其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在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老城疏解与新城赋能、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之间面临着独特的平衡难题。报告深入剖析了亳州市在更新进程中面临的历史街区活化难、交通体系梗阻、基础设施短板
关于亳州市城市更新改造工作的深度研究报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中的痛点剖析、民生关切与系统改进策略
摘要
本报告聚焦于安徽省亳州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中药产业之都,其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在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老城疏解与新城赋能、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之间面临着独特的平衡难题。报告深入剖析了亳州市在更新进程中面临的历史街区活化难、交通体系梗阻、基础设施短板突出、产业空间受限等核心痛点,精准捕捉了百姓对改善居住条件、缓解交通拥堵、提升环境品质、延续城市文脉的深切关切。系统梳理了亳州市已采取的“微改造”、古城保护、水系治理等改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古城复兴”战略、构建“快旅慢游”交通体系、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升级、创新“有机更新”模式等面向未来的系统改进策略,旨在为亳州市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第一章:亳州市城市更新的特殊背景与现实压力
亳州市拥有3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曹操、华佗故里,中华药都。其城市更新是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顶桂冠下进行的,任何举动都牵动着敏感的历史神经。同时,作为快速成长中的现代化城市,它又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
· 数据背景:
· 历史遗存丰富且脆弱: 亳州古城面积约4.5平方公里,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7处,省市级文保单位数十处,包括曹操运兵道、华祖庵、花戏楼、北关历史街区等。这些遗存多建于明清时期,建筑老旧、结构脆弱。
· 老城人口密度过高: 亳州古城内常住人口密度一度超过3万人/平方公里,远超合理负荷,导致居住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不堪重负。
· 城市框架快速拉大: 随着“南进、北优、西控、东拓”战略实施,南部新区和亳芜产业园等新区建设日新月异,但如何有效疏解老城功能、实现新老城区联动发展,成为关键课题。
因此,亳州的城市更新,核心是在保护城市“根”与“魂”的前提下,实现其“体”与“魄”的现代化,是一场关乎城市身份与未来的精细手术。
第二章:亳州市城市更新改造的核心痛点与难点
2.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民生改善的两难抉择
痛点描述: 严格的历史风貌保护要求与居民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之间产生尖锐矛盾。在保护区内, “不能动”与“必须改”形成僵局。
· 案例分析:北关历史街区(白布大街、爬子巷等)改造
· 情况: 该街区是亳州现存最完好的明清商业街区,街巷狭窄(平均宽度3-5米),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危房比例高。街区内居民约5000户,多数家庭无独立卫生间、厨房,仍在使用公共厕所和煤炉。
· 难点:
· 改造技术复杂、成本高昂: 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缮,需要传统工艺和特殊材料,成本是普通建筑的2-3倍。增设现代化厨卫设施,需在不破坏建筑外观和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技术难度极大。
· 居民意愿分化: 部分原住民,特别是老年人,希望留下;而年轻一代则迫切希望搬迁至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政府面临“全部迁出导致街区失去活力”与“原地改造众口难调”的双重压力。
· 数据佐证: 在一次针对北关街区居民的问卷调查中,关于“是否愿意外迁”的问题,55岁以上的居民中仅有30%表示愿意,而35岁以下的居民中这一比例高达85%。
难点分析: 如何在保护历史肌理的同时,系统性改善原住民的生活品质,实现“留住人”并“吸引人”,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世界性难题在亳州的集中体现。
2.2 老城区交通“肠梗阻”与静态交通危机
痛点描述: 亳州老城路网格局形成于古代,无法适应现代机动化交通需求,动态与静态交通矛盾异常突出。
· 案例表现:魏武大道、汤王大道等主干道交通拥堵
· 情况: 老城区内道路宽度有限,路网密度低,断头路多。同时,作为城市中轴线的魏武大道承担了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的双重功能,在上下班高峰期和节假日,拥堵已成为常态。
· 难点:
· 拓宽改造几无可能: 道路两侧多为历史建筑或重要商业设施,拓宽道路将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 停车位极度匮乏: 老城区内公共停车场建设滞后,配建停车位不足。据交警部门估算,老城区夜间停车位缺口超过2万个,大量车辆占用本就狭窄的消防通道和人行道,形成安全隐患。
· 数据佐证: 2023年亳州市汽车保有量已突破60万辆,且年增长率超过15%。老城区内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低于15公里/小时,部分路段甚至低于10公里/小时。
2.3 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与系统性更新挑战
痛点描述: 老城区地下管网老旧、混乱,承载能力已至极限,但更新施工面临技术和协调难题。
· 案例分析:老城区排水防涝系统
· 情况: 亳州地处淮河流域,夏季易发内涝。老城区排水管网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管径小、标准低,且雨污合流。一遇强降雨,多条街道即出现“看海”现象。
· 难点:
· “拉链马路”困境: 在地下空间狭小的老城区,单独为某一管线进行开挖更新,不仅成本高,且会对周边建筑地基和居民生活造成长期干扰。
· 统筹协调难: 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多家权属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共同沟”规划与建设,难以实施系统性、一体化的地下综合管廊改造。
2.4 产业升级与空间承载的矛盾
痛点描述: 作为“中华药都”,亳州的中医药产业亟需从传统交易向研发、高端制造升级,但老城区及周边区域无法提供相应的空间和配套。
· 难点分析:
· 中药材市场周边环境压力: 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位于城区,其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车流,对周边的交通、环境和管理造成巨大压力,制约了市场自身的升级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 工业遗产利用不足: 城区内一些老的酒厂、药厂等工业遗产,其更新利用方向尚不明确,简单拆除或低效利用,都是一种资源浪费和文化损失。
第三章:亳州市民众在更新中的核心关切
亳州百姓的关切,深深植根于这座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体验与文化自豪感。
3.1 “我们何时能住上不漏雨、有厕所的房子?”—— 对基本居住尊严的呼唤
这是北关历史街区等老城区居民最迫切、最现实的诉求。他们理解保护的重要性,但更渴望拥有一个干净、安全、便利的现代家居环境。他们对“保护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表极为关注。
3.2 “出门就堵车,车往哪里停?”—— 对出行便利性的强烈诉求
无论是老城居民还是新城市民,都对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感到焦虑。他们期望通过更新,能有效优化交通组织,增加停车供给,恢复城市道路的通行功能。
3.3 “药都的空气和水能不能更好?”—— 对环境质量的更高期待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市民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日益提升。他们关心中药材加工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关注涡河等城市水系的治理成效,希望亳州不仅是商业繁荣的药都,更是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
3.4 “亳州的老味道会不会丢?”—— 对地方文化认同的深切眷恋
市民普遍对曹操、华佗等历史名人的文化IP,以及对牛肉馍、嘛糊等地方小吃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担忧在更新过程中,城市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被千篇一律的“现代化”所吞噬,希望更新能“望得见古道、闻得见药香、记得住乡愁”。
第四章:亳州市已采取的改善措施与成效
面对复杂局面,亳州市进行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探索:
4.1 坚持“保护优先、微改造”的古城更新路径
· 实施古城人口疏解: 通过在南新区建设高品质安置小区,如“亳芜还原小区”等,有序引导古城内2万余居民外迁,有效降低了古城的人口和建筑密度,为保护性更新创造了空间。
· 推进“微更新、微改造”: 对北关历史街区,不再进行大拆大建,而是采取“一房一策”的方式进行精细化修缮。对部分建筑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引入新业态,如茶馆、民宿、文创店等,逐步激发街区活力。已完成示范性修缮院落50余处。
· 活化利用文物建筑: 将曹操运兵道、南京巷钱庄等文保单位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转化为旅游景点和教育基地,实现了文化价值的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初步显现。
4.2 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 开展水系综合治理: 实施“一涵四闸”和城区河道清淤工程,对宋汤河、凤尾沟等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城区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内涝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 建设公共停车场: 利用城区边角地、闲置地,新建改建公共停车场30余个,新增公共停车位约5000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压力。
4.3 推动产业空间优化布局
· 建设亳州高新区与亳芜现代产业园区: 引导新增工业项目和转型升级项目向园区集中,为中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2023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已突破800亿元。
· 规划建设中药材市场新址: 为彻底解决老市场拥堵问题,已在城市外围规划建设规模更大、功能更全、交通组织更科学的新中药材市场,旨在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升级。
第五章:系统改进策略与前瞻性建议
为将亳州城市更新推向更高水平,需在以下方面进行战略深化与创新:
5.1 深化“古城复兴”战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 制定“建筑分级保护与利用指南”: 对古城内建筑进行精确分类(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一般建筑等),针对不同类别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改造利用导则,明确“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应该怎么改”,为居民和投资者提供清晰指引。
· 推广“建筑可阅读”计划: 为重要的历史建筑、街巷设置二维码标识,链接其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名人故事等,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游客和市民的文化体验深度,将整个古城变成一个开放的、活态的博物馆。
· 建立“古城更新基金”: 积极争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并吸纳社会资本和公益捐赠,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私人产权历史建筑的修缮补助和街区公共空间的环境提升。
5.2 构建“快旅慢游”的综合交通体系
· 大力发展“公交优先”与慢行交通: 在老城区外围规划建设“P+R”停车场,鼓励市民换乘公交车或慢行交通进入老城。优化公交线路,开设旅游专线。将部分街巷改造为步行街或非机动车优先通道,打造舒适的“慢游”网络。
· 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停车平台,整合路内、路外停车资源,实现车位查询、预约、无感支付等功能,提高车位周转率。利用大数据优化信号灯配时,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5.3 推动“文旅融合”与产业赋能
· 打造“亳州文化IP”产业链: 围绕曹操、华佗、中医药等核心IP,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沉浸式演艺、研学旅行课程等。将北关历史街区打造为集文化体验、特色餐饮、精品民宿、康养休闲于一体的文旅消费集聚区,而不仅仅是观光打卡地。
· 实施“工业遗产+”行动计划: 对古井酒厂老厂区、老药厂等工业遗产,可改造为酒文化博物馆、中医药创意产业园、艺术中心等,使其成为城市文化休闲的新地标和产业创新的孵化器。
5.4 创新“有机更新”与社区治理模式
· 推行“共同缔造”工作法: 在历史街区更新中,成立由政府部门、专家、设计师、原住民代表、商户代表组成的“共建委员会”,全程参与方案设计、施工监督和后续管理,确保更新方案既符合保护要求,又回应民生诉求。
· 引入“社区营造师”制度: 聘请具备建筑、规划、社会工作等专业背景的社区营造师常驻社区,作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和技术顾问,指导居民进行“微更新”,培育社区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结论
亳州市的城市更新,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为未来奠基的深刻实践。其复杂性在于,它必须在方寸之间,精巧地平衡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民生与文化的多重关系。成功的更新,绝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的全面振兴。通过深化“古城复兴”战略,构建“快旅慢游”体系,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有机更新”模式,亳州方能真正守住其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同时在现代化征程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既能诉说过往的辉煌,更能彰显当下的繁荣与未来的希望。
来源:湘音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