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1939年,美国的经济图景已经和十年之前大不相同。街上的队伍少了,工厂的机器又响了起来,国民生产总值回升,失业人数也从那会儿的高峰约1700万,降到了大约800万。这种好转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背后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强力介入后的结果。
到1939年,美国的经济图景已经和十年之前大不相同。街上的队伍少了,工厂的机器又响了起来,国民生产总值回升,失业人数也从那会儿的高峰约1700万,降到了大约800万。这种好转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背后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强力介入后的结果。
那几年政府的手段可以说又急又重。先是金融体系被按下急刹车:上任不久就宣布全国银行“放假”,也就是银行停业,目的是阻止存款往外跑、阻止发生连锁倒闭。停业后,银行被审查,能站住脚的可以重新开门,问题大的就被清理出局。接着立法限制投机、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成立新的监管机构盯着证券市场。还有个关键动作是放弃金本位,这让货币政策不再被黄金储备绑住,可以更灵活地应对通缩和出口问题。总之,从金融到货币政策,动作都是为了一件事:把摇摇欲坠的信用体系稳住。
工业和农业那边则像是在改规则。工业上出台了一套法律,试图把企业、工人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拉回来,政府直接参与协调工资和生产,减少那种谁都不顾谁的恶性竞争。农业的办法更激进也更容易引起争议:面对粮食堆满仓库但农民却破产的怪象,政府选择了减少市场供给来抬价。办法包括用钱补贴农民少种地、囤起来一部分粮食再销毁、甚至补偿宰掉过多的猪和小牛。按当时的统计,1933年被销毁的棉花面积达到了千万英亩级别。把粮食直接销毁,这事在饿着肚子的人看来很刺眼,但政策目标是要靠供给端把价格拉上去,让农民能活得下去。
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政府也下了力气。成立急救机构,安排失业人员去做公共工程——修路、建桥、治水这些既解决就业也留下现实的基础设施。1935年出台的那部法案,把养老、失业、残疾的保障写进了法律,意味着国家在社会保障上承担起更明确的责任。对很多家庭来说,能领到一份工资、能看到政府做了些实事,短期内至少能把日子勉强撑住。
不过这些政策的落地并不顺畅。富人和大企业对提高税率、加强监管是实打实的反弹,有的把政府批成“抢钱”的帮凶;产业界担心监管会扼杀创新和活力;普通老百姓的感受又分两派——领到救济和工作的人会表示支持,那些暂时没见到好处的就抱怨不够及时。政治上的争执很激烈,很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不断调整,很多细节上要保持妥协。总统本人频繁通过收音机向民众解释这些政策,用家常的话把复杂的事说清楚,慢慢地把一部分人心拉回来了。广播这种沟通方式在当时很管用,让焦虑情绪下降了不少。
具体操作上,金融那一套是在上任几天内先手推出的。银行停业是个急招,审查和重开又是稳招;与此同时,通过法律限制银行搞高风险投机,建立监管机构管证券交易,降低市场整体风险。放弃金本位让财政和货币政策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官方能够通过贬值刺激出口、缓解通缩压力。
农业减少产量的做法有它的逻辑:供过于求,价格跌到成本以下,农民只能亏本,最后干脆停产或破产。政府把补贴和强制措施结合起来,让一部分土地休耕、把存粮销毁,短期内迅速抬高了农产品价格。对受灾最严重的农户,政府的补偿至少是救命稻草。但这类操作也带来了道德困境——大量粮食被毁这一幕,让不少人接受不了,也有人觉得这是冷冰冰的经济算术。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恢复农业收入,但社会上对这种代价的争论从未停过。
公共工程项目带来的效果是双刃剑。它们确实给一些失业者提供了短期工资,修建的道路桥梁也提升了之后的生产效率。但管理起来事多,规模大,腐败和效率低下的报道也不少。那些去工地干活的人能把工资带回家,城市里多了新路,乡下多了堤坝,这些可见的成果可以缓解民众的不安情绪,也算是政府用钱换回的信任。
整个过程里,政治斗争从未远离。提高富人税、加强反垄断监管,这些直接动了既得利益。富人和大公司通过媒体、法律甚至游说去反击。普通人的态度又不统一:领到帮扶的支持,没见到效果的抱怨。总统在这场拉锯中游走,一边顶着压力,一边用广播和公开文件争取民意。很多政策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在争论中不断被修改,以求在现实中可操作。
这些措施并非立竿见影,但在几年里显示出成效。工业产出上来了,部分关键经济指标恢复到更健康的水平,失业率也从三分之一那样的极点降下来。到1939年,很多人开始把希望重新放回制度里,虽然市场没回到1920年代那种狂热,但至少从那种死气沉沉里走出来了。其他国家在后来面对危机时,也多少借鉴了这一套思路:政府出手、调整资源配置、建立社会保障,这些成为可参照的工具箱之一。
要把事情放回到起点看更直观:一切都源于1929年那场股市暴跌。华尔街的暴风一来,泡沫瞬间破裂,接下来的几年里,银行倒闭、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喜欢热闹的商业街变成了排队领救济的长队,仓库里堆着货物却没人买,银行里的存款缩水。到1933年初,失业率曾高到三分之一,几乎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没活干。白宫那时每天收到成百上千封求救信,信里的内容写着绝望。很多家庭因此不得不离开原本的住处,流离失所成了常态。
这些现实把国家逼到了一个必须采取非常手段的角落。政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对被撕裂的经济做的急救。每一步都有现实考量,也留下后续讨论的空间。那些年里,官员们在法律与行政之间找平衡,工厂主和农民在市场与补贴之间寻找出路,普通人用工资和救济维持生活。政策的细节、执行中的失误和争议,都成为后来学者和政治家反复研讨的素材。
来源:温泉惬意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