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面看来,这一转折似乎是特朗普惯常政治操作的又一次演绎,但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它其实反映了他在共和党内部地位的微妙变化,也揭示了美国政治极化状态下公共议题如何被重构、被武器化并最终反噬操纵者本人。
文|孙太一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 头条号:华府孙太一
现在的形势对特朗普极为不利,“爱泼斯坦案”在政治层面已经完全失控。
美国众议院预计将在当地时间18日,就爱泼斯坦案档案公开问题进行表决,而就在此关键节点前夕,特朗普在16日晚突然宣布支持公开相关文件。
这一态度的急剧转变令人瞩目,不仅在美国政坛引发强烈震动,也使爱泼斯坦案再度成为观察美国党派政治、媒体生态,以及精英群体内部关系的一个重要窗口。
表面看来,这一转折似乎是特朗普惯常政治操作的又一次演绎,但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它其实反映了他在共和党内部地位的微妙变化,也揭示了美国政治极化状态下公共议题如何被重构、被武器化并最终反噬操纵者本人。
事实上,特朗普此次被迫转向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党内压力累积后几乎没有回旋空间的结果。共和党内部早已出现了不小规模的呼声,要求全面解密爱泼斯坦案档案,其中不仅包括长期与特朗普关系密切甚至被视为盟友的议员,也包括近年来逐渐走向独立或与特朗普保持距离的党内力量。
例如格林在此议题上的倒戈、马西持续不断推动公开投票,都说明在爱泼斯坦案问题上,共和党内部形成了超越派系裂痕的共识。倘若特朗普继续坚持反对公开,那么最终的表决极可能呈现共和党大多数议员站在他对立面的景象,而这一情形将直接损害他对共和党的掌控力,使其在政治上提前进入“跛脚鸭”状态。
更致命的是,马西公开提醒共和党议员:2030年时特朗普必然不再是总统,那些选择与他站在同一立场反对公开文件的人,将在未来不得不为自己的投票向选民解释,而届时他们已不可能再依靠特朗普的保护。这种政治前瞻性的威胁,对于绝大多数依赖政治生存的国会议员而言,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因此,特朗普的“支持公开”更像是一次无奈的战术性让步,与其让自己在党内遭遇集体背离、从而损害自身权力基础,不如顺势调整立场,以求在程序层面或舆论层面,阻止档案的“全面披露”。
他的潜在策略可能包括通过司法部内部程序延宕、借助行政审查延长公开进程,或在档案公布后迅速塑造叙事,将焦点从自身可能的不利内容转移到诸如克林顿、萨默斯等民主党精英身上,以维持自己在保守派体系中的话语主导。
尽管如此,特朗普的被迫转向仍然表明,他在共和党内部的威信正在下降,以往那种只需一句话便能让全党统一口径的时代似乎正在远去。
虽然爱泼斯坦案具有极强的话题性,但围绕它的争论早已超越案件本身,成为观察当下美国政治极化的一面镜子。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的基层民意,都异常一致地支持公开更多案情细节。但是,这种“偏好一致”并未带来政治共识,反而进一步凸显美国社会结构中的断层。其原因在于,双方希望公开的理由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彼此对立。
共和党选民普遍认为爱泼斯坦案牵涉到民主党精英圈,公开档案意味着揭露“对方的腐败本质”;而民主党支持者则认为档案中关于特朗普的内容足以展现其劣迹,甚至能重新塑造公众对他的道德评价。
在极化严重的美国政治结构中,相同的信息可以在不同阵营中生成完全相反的意义,其背后的媒体生态结构更强化了这一倾向。
当下美国媒体呈现出一种“舆论双循环”生态,即保守派和自由派分别拥有独立、封闭且结构稳定的叙事系统。保守派媒体将以有利于特朗普和共和党基本盘的方式解读档案,而自由派媒体则会突出其中涉及特朗普或其亲信的部分,最大化其政治破坏力。
双方都在各自的回音室中强化既有立场和刻板印象,进一步固化选民对对方阵营的敌意。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档案全部公开,也不会产生一个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真相”,反而会因为不同媒体体系的再加工而演变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
换言之,公开虽然满足了民意,但却不可能带来社会共识,只会进一步深化选民之间的认知鸿沟,从而加剧政治极化。
正因如此,爱泼斯坦案迅速被两党重新定位为可供武器化使用的政治资源。由于该案涉及范围极广、公众关注度极高且细节模糊、充满推测空间,所以天然具有政治动员功能。
在美国政治中,任何能够引发全民关注并动摇对方道德基础的议题,都具有极高的政治价值。
共和党试图将其包装为“民主党精英的集体堕落”,并在2026年的中期选举中利用该议题以弱胜强;民主党则在联邦政府刚刚结束停摆之后,就主动公开部分涉及特朗普的不利证据,显示出在控制叙事方面的强烈主动性。
在此过程中,案件本身的法律意义被不断稀释,而政治意义被不断放大。两党都在通过提前曝光、选择性披露和叙事构建来争夺话语主导,这使得爱泼斯坦案逐渐偏离其法律轨道,而成为一场舆论战和身份政治竞争。
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爱泼斯坦案之所以能够演变成今日这般规模,折射出美国政治生态的结构性问题。
美国精英阶层长期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赤字,而在传统媒体时代,这种赤字往往可以通过媒体管控来避免曝光。然而,在社交媒体兴起、信息传播成本极低的今天,精英群体的隐秘行为更容易被曝光,也更容易被政治对手利用。
特朗普本身便是“曝光政治”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既利用精英丑闻来动员选民、攻击对手,同时也因自身行为被不断卷入新的舆论危机来不断制造话题,吸引流量。在这一结构中,丑闻不再引发体制改革、社会反思或政治净化,而是成为激化政治极化的又一燃料。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爱泼斯坦案在特朗普政治生涯中具有特殊意义。它是少数真正来自其基本盘的质疑,而非来自民主党或主流媒体的攻击。在这一议题上,共和党基层和精英内部出现了罕见的共识,甚至愿意公开挑战特朗普的立场。
这种情况使得特朗普在党内的绝对控制力出现了松动。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延伸,那么在2026年的中期选举以及2028年的政治周期中,特朗普派在共和党内部的优势地位可能面临明显削弱。
与此同时,如果越来越多的共和党议员意识到特朗普的威胁不再有效,那么其政党内部的结构性重组也将随之发生,从而进一步改变共和党的路线方向以及未来领导梯队的构成。
综上而言,爱泼斯坦案不仅仅是一桩过去的案件,更是一面映照美国政治未来发展的镜子。它映照出美国政治的零和化趋势、媒体生态的分裂化以及精英阶层与普通选民之间不断扩大且难以弥合的信任裂缝。
它也提醒人们,在一个无法共享信息空间、无法达成基本共识的国家,任何重大公共事件都可能在传播过程中被重新塑造、被政治化利用,最终成为加剧撕裂的又一催化剂。
特朗普的转向固然是这场政治风暴中的一个戏剧性瞬间,但其意义绝非昙花一现,而极可能成为未来美国党派政治格局变化的重要起点。
来源:煮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