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课本中最应该剔除的一首诗,至少有3首诗可以替代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5:05 1

摘要:课本对诗词的传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教科书选诗很有水准,所选的诗词绝大多数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你耳熟能详的诗都有哪些?毫无疑问是课本上那几十首诗。

课本对诗词的传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教科书选诗很有水准,所选的诗词绝大多数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但并不是说课本中的诗都是完美的,有一首诗我认为应该从课本中剔除,至少有3首诗有实力、有水平来代替它。

这首诗就是被吹嘘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雨夜》。

为什么呢?下面这4条理由足以说明问题。

《春江花月夜》大量使用重复意象,如全篇“月”字出现15次,“江”字出现12次,“花”字出现8次,部分段落,如“空里流霜不觉飞”,近乎意象堆砌,缺乏递进式的情感升华。

除此外,语言雕琢过度,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刻意追求婉约,相较于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天成,显得匠气较重,有铺陈之弊。

这首诗试图融合哲思、闺怨与美景三种主题,但衔接生硬。

之一,宇宙哲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类似李白《把酒问月》,但缺乏后续深化。

之二,游子思妇,“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与曹丕《燕歌行》相比,情感表达较泛泛。

之三,自然审美,“滟滟随波千万里”,纯写景段落占比过高,导致主旨分散。

《春江花月夜》在唐代几乎无人提及,现存唐代诗选论如《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等均未收录此诗,宋、元此诗一直被无视,无任何一位诗评家欣赏这首诗,直至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才首次将其选入。

但到了清代王闿运称其“孤篇横绝”,闻一多在《宫体诗的救赎》中更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种“后世追认”原因是因为审美的下降,是因为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在网络时代得到大肆炒作。

自初唐四杰、陈子昂开始,诗人们就一直且一贯反对六朝绮丽的诗风,追求魏晋风骨,但《春江花月夜》却逆历史潮流而行,这也是史上诗评家无视这首诗的重要原因。

闻一多虽盛赞该诗“洗净了宫体诗的罪孽”,但实际上“捣衣砧上拂还来”、“鱼龙潜跃水成文”等句,延续了南朝宫体诗的纤巧柔靡,与盛唐雄浑气象格格不入。

陈子昂批评六朝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此诗虽有哲思尝试,但整体仍偏重形式美,恰如严羽《沧浪诗话》批评此类诗“尚巧似而乏风骨”一般。

综上所述,《春江花月夜》不仅不能“孤篇盖全唐”,而且进不了唐诗前100名,应该从教科书中剔除。

那哪些诗可以代替这首诗进入教科书?我认为至少3首诗有资格。

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此诗意境无敌,读之带给人诗意和美感,令人欲罢不能。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没有左工,就没有新疆的今天。

清朝末年,朝廷昏暗,各国虎视眈眈,意欲分裂中国疆土。1865年,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宣布建国脱离清廷。北极熊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分得一杯羹。

1876年,左宗棠力排众议,自筹军费,抬棺率领湘军进军新疆,先后收复乌鲁木齐、达板城、托克逊城、吐鲁番、南疆、西疆等大片国土,最终由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之乱被平息。

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左公功在千秋,永垂不朽!

你就说这首诗应不应该入选教科书吧!

这首诗比较长,是长篇叙事诗,发人深省,我读一次泪目一次,大家可以自己搜索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春江花月夜》更有资格入选教科书?

来源:驶向一江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