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后人现今怎么样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7:56 1

摘要:朱元璋要饭出身,最怕子孙再挨饿。他登基后定了个“铁饭碗”规矩:皇子封亲王,亲王儿子封郡王,郡王儿子封镇国将军,层层递减,但人人有俸禄。结果两百多年下来,朱家人口像滚雪球——万历年间玉牒在册就超过15万,明末估计算上黑户、冒籍,差不多20万,被戏称“史上最庞大皇

朱元璋要饭出身,最怕子孙再挨饿。他登基后定了个“铁饭碗”规矩:皇子封亲王,亲王儿子封郡王,郡王儿子封镇国将军,层层递减,但人人有俸禄。结果两百多年下来,朱家人口像滚雪球——万历年间玉牒在册就超过15万,明末估计算上黑户、冒籍,差不多20万,被戏称“史上最庞大皇族公务员”。

朱元璋画像

1644年北京城破,李自成、张献忠先“屠藩”:福王被煮成“福禄汤”,蜀王阖府自焚。清军入关后又发“搜朱令”:凡姓朱不报备,格杀勿论。史书记载,仅顺治三年到康熙七年,报部斩决的“明宗室”就有273人,地方私刑更数不清。一场场血雨腥风后,大约十几万朱家人倒在刀口下。

活下来的分成三拨:

1. 提前跑路——化装成和尚、商人,躲进云贵、闽浙深山;

2. 改名换姓——随母亲、岳父家改姓王、张、李、高等;

3. 被清廷“招安”——少数出首投降,编入八旗汉军,但大多仍不敢再用“朱”字。

基因公司把朱元璋的Y染色体标记为“O-MF268”。根据现代采样,全国携带这一类型的男性大约30万,其中仍姓朱的占35%,其余王、张、李、郭、陆、赵各占一小撮。换句话说,老朱家如今有“30万男丁”,加上女性,总数约60~70万,等于一个小县城的人口规模。

北方

• 山西太原、汾阳——晋王朱棡后裔;

• 河南开封、郑州——周王朱橚后裔;

• 内蒙古托克托——代王朱桂子孙迁边垦荒留下。

南方

• 湖南长沙棠坡——岷王朱楩一脉;

• 浙江浦江田后蓬村——逃难王爷藏龙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儿;

• 四川成都、彭州——蜀王朱椿后人;

• 广东、福建——少量随海上贸易下南洋,后裔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

海外

清末“卖猪仔”下南洋、改革开放后留学移民,让朱元璋的基因又扩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硅谷。有人笑称:“明皇族”也写代码、开Uber。

1. 种田打鱼型

山西许村、浙江田后蓬多数仍种地,和普通农民一样领新农合、搞直播卖土特产。那把网红龙椅就放在朱国栋家客厅,专家估值几千万,老人还是每天自己扫地、喂鸡。

2. 读书经商型

河南郑州王家村一支改姓王,族谱里仍写“太祖高皇帝第十子”,后人办起饲料厂、电子厂,年产值上亿;湖南棠坡朱氏有人做到省农科院副院长。

3. 文体艺术型

明末四僧“八大山人”朱耷,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之后;今天,江西南昌还有后人画画、卖字,一幅山水动辄十几万,继续“靠笔吃饭”。

1. 字辈——老朱给24个儿子各留20字“派语”,例如长子“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名字必须带五行偏旁(火土金水木)。见到“允、文、高、瞻、祁、见”这类字,八成是同宗。

2. 族谱——谁家还藏《皇明宗谱》影印件、圣旨、龙纹碗,就是“硬通货”;近年各地后人最热衷把谱对接,搞“通谱”大会。

3. DNA——测个Y染色体,O-MF268对得上,再谈字辈,基本就“滴血认亲”。

• “皇帝后代”光环带来游客,也带来骗子:有人自称“朱氏总会”收高额会费;

• 同村异姓分红利:田后蓬村开发旅游,王姓、张姓游客也自称朱家,闹出“真假后裔”纠纷;

• 户籍麻烦:有人想改回“朱”,但房产证、毕业证、社保全是“王”,手续复杂,只能“祠堂姓朱,身份证姓王”。

朱元璋后人没消失,也没坐拥江山,他们像所有普通人一样,有的种地、有的写代码、有的搞科研、有的开工厂;族谱、字辈和DNA,是他们与六百年前那位“放牛娃皇帝”之间最隐秘也最牢固的暗号。皇族血脉不再高贵,却仍在柴米油盐里延续——这或许就是历史给老朱家、也是给所有中国人最接地气的答案。

来源:老徐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