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有六位“黄门侍郎”:除了夏侯尚,你还知道哪一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5:03 1

摘要:“黄门侍郎”四个字,听起来像古装剧里给皇帝端茶的小跟班,可翻翻曹魏那六位的履历,才发现他们干的活,简直像把国务院、纪委、组织部、出版社打包塞进一间小办公室——门槛不高,权力却大得吓人。

“黄门侍郎”四个字,听起来像古装剧里给皇帝端茶的小跟班,可翻翻曹魏那六位的履历,才发现他们干的活,简直像把国务院、纪委、组织部、出版社打包塞进一间小办公室——门槛不高,权力却大得吓人。

先说夏侯尚。堂叔夏侯渊战死定军山,他倒没哭太久,转身钻进皇宫,把宫廷礼仪重新画成流程图。曹丕一上台,这位前“礼仪总监”直接披甲南下,荆州一线从此姓夏侯。可见在黄门侍郎的岗位上,把皇帝家规背熟,也能换来千军万马。

卫臻更离谱。老爹为救曹操赔了一条命,他子承父债,拿着账本天天在皇宫里“审计”皇帝零花钱。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满朝吵成菜市,卫臻把地图一摊:先守后耗,拖死蜀粮。后来司马懿五丈原那套“乌龟战术”,八成就是抄他的作业。

刘廙像是误入军事论坛的文艺青年。本来靠写奏折走红,结果建安年间公务员扩招,被拉去当黄门侍郎。史书里说他“论议可观”,其实翻译过来就是“吵架吵得很有条理”。可惜死得早,只留下《政论》残篇,像断更的公众号,让后世史学家抓心挠肝。

杜恕的脾气最臭。修《魏律》时,谁打招呼他都不接,把“九族”写进连坐条款,连皇亲国戚一起吓哭。于是龙颜大怒,流放河东。人到了荒地还在写“如何防止领导瞎指挥”的吐槽集,死后倒成了西晋立法的蓝本——刺头儿只要活得够久,也能熬成教科书。

王肃走的是学术网红路线。白天在宫里校书,晚上开直播讲《尚书》,弹幕刷满“孔子附体”。官方指定教材一版再版,学生遍天下,连司马昭都要喊他一声“王老师”。知识变现到这份上,后世那些卖课的都得跪着听。

最圆滑的是傅嘏。曹爽当权时,他悄悄把选人规则改成“先考情商再考文章”,既不得罪人,又把世家子弟稳稳送进体制。高平陵枪声一响,别人血还没擦干,他已帮司马师拟好安抚诏书,第二天长安大街照样摆摊卖胡饼。官场的精髓,被他写成一行小楷:先让船不翻,再考虑往哪开。

六个人,六条路线:有靠军功上岸的,有拿爹的抚恤金换门票的,有把书读成护身符的,也有把脾气混成品牌的。相同点是,他们都曾在“黄门侍郎”这个看似陪跑的位置上,把国家机器的螺丝拧松又拧紧,顺手给自己焊了条通天梯。

所以别小看那些端茶递水的小办公室。曹魏七十 percent 的黄门侍郎最后混到九卿以上,比例比今天基层选调生升副省长还高。历史反复在嘀咕:离权力中心最近的那张小板凳,往往才是风暴眼。

来源:智勇双全小羊BoXF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