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警方出手,台独清算第二波来临,这次瞄准的是网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4:40 1

摘要:11月13日,泉州市公安局正式向两名“台独”网红发出悬赏通缉通告,点名通缉“巴炯的温子虞”与“闽南郎的陈百元”。

11月13日,泉州市公安局正式向两名“台独”网红发出悬赏通缉通告,点名通缉“巴炯的温子虞”与“闽南郎的陈百元”。

两人被指控为民进党当局操控的网络舆论侧翼,长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分裂国家的内容,恶意带风向、煽动情绪,性质极其恶劣。

这不是第一次,但它却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重庆公安此前对“黑熊学院”主持人沈博阳的查处,还历历在目,那是“第一波”。

如今,随着地方公安层面的全面跟进,我们必须承认:清算“台独”网红的“第二波”已经来了。

这次打击的目标换了。

不是那些在官方场合喊破嗓子的“台独”政客,而是隐身社交平台、靠着短视频和评论刷流量的“台独网络红人”。他们看似文艺、亲民,实则披着网红外衣给“倚美谋独”洗地、煽动民粹情绪。

泉州公安这一招,瞄准的恰恰是“认知战”的关键节点。

悬赏金额5万至25万元档次分明,信号极为明确,这些人不是搞笑段子手,而是影响认知安全的“信息特工”。

公安机关不再局限于境内宣传口径,也不再默认“言论无罪”的隐蔽战术,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构成,就将依法追责。这背后是执法节奏与战略考量的同步推进

从制度设计看,这次行动早在今年3月就已埋下伏笔。

当时国台办上线了“台独打手帮凶举报平台”,广泛征集破坏国家统一的人员与证据。这个平台不是摆设,而是明确要求“线索可查,证据可循,依法处理”。

从那一刻起,整个法律与情报收集体系已经启动,只待时机成熟。

泉州公安的通告则意味着,很多线索已经坐实,部分案件已足以启动操作。这不是拍脑袋的政治斗争,这是有计划、有证据链、依法推进的“摘网”行动。

那些靠“抗中保台”吃饭的网红,这次只能沦为“价码人”:网友打趣说,“间谍奖励50万,网红最多值25万。”这话听起来粗鲁,却极通透,炒流量的台独嘴炮在正义天平上,根本经不起称量。

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两岸舆论斗争的前沿。

过去几年,在YouTube、TikTok甚至微博、B站等中文社交平台上,有一类语言很“接地气”、内容很“犀利”的台湾网红,凭借特定“立场”引流吸粉,然后“收割认同”。

这一类人通过娱乐包装政治、用信息流量换现实变现,实际上把国家统一和民族情感当成生意。

你只看到表面上的段子、直播和语音,没看到背后的是一条完整的“舆论军火链”:议题设置、情绪制造、价值引导,最后通向思想动员。

在这个维度上,他们并不只是言论自由的受益者,更是“认知安全”的威胁者。

泉州公安的动作看似地方层面,其实并不孤立。

我们必须清楚区分两个层级的打法:重庆是直辖市,公安系统既受市级领导也挂钩公安部,是中央层级的试点。泉州是地级市,这次出手,很可能是福建方面响应中央部署的具体执行。

多个省市正在各自展开排查、搜证、建档,每个“涉独”对象都将面临查证甚至处罚的实质环节。全国范围内对“台独侧翼”的清算,已经局部开始铺开。

如果说过去是摸着石头过河,那现在是落实监管机制、算法逻辑、IP筛查三位一体的新阶段。

先抓典型用法律立威,再扩战线推动社会共识,把“违法盈利模型”直接打碎,让这类人无利可图、寸步难行。

这是一场“零对称认知战”,台独网红在大陆可以自由传布分裂信息甚至带货挣钱,而大陆舆论在岛内寸步难行、被压着打。

现在反转开始。

这并非封闭言论,而是为国家统一划出法律底线。再说准确点,是中国“网络主权”的一种体现:我们有权也有能力,对平台、对个体进行红线管理。

通告中的这句话“希望广大台湾同胞认清台独的危害性,积极提供线索,抵制分裂言论。”这不是喊口号,这是忠告。

很多台湾同胞对大陆有认同感,却容易被“伪装台青”的带节奏影响判断。泉州通告等于是告诉大家:是时候在网红与背后势力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界限;在舆论与现实之间,辨明为谁站台、为谁打工。

舆论归舆论,法律归法律。

未来这类“点名式”打击还会更多,尤其针对那种把分裂言论游刃于两岸之间的“灰色KOL”。

你要赚的不止是流量,你也得准备偿还代价。

下一阶段,我们或许会看到几个转变:网红账号批量注销或“洗白”,主动撤回敏感内容。

社交平台推算法调控,对岛内“涉及分裂”触发机制。台籍人士在大陆注册公司或直播业务将面临审查门槛。民间举报与法律程序更加融合,推动执法成本下降。

维护国家统一是底线,更是长线。清算“台独网红”不是终点,而是手术刀刮骨疗毒,为的是还两岸一个健康认知空间。

别再说什么“言论自由”万能。

在这场信息战中,没有中立地带,不是你不选边,而是现实会替你选边。继续吃“抗中保台”这碗饭的人,必须明白这碗饭已经凉了。

这不是封微博的风波,也不是通缉几张海报的事件。它是一场以法律为界、以认知为标、以统一为纲的战略博弈。

我们看到的是法治中国底线思维的逐步外显,也是对长期被网络“搅局”的清场式、结构性回正。

未来这种行动还会有,而且只会越来越精准、越来越零容忍。识时务者为俊杰,认清形势的人才不会误入歧途。

来源:踏雪无痕军小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