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昌宁县湾甸傣族乡上甸村小型绿色农业循环产业园玉米脱粒烘干厂,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碌地将刚采收来的湿玉米送入生产线。脱粒、烘干、装运,各个环节高效衔接,不仅解决了雨季玉米容易发霉的难题,更稳稳守住了农户的丰收成果。
绿色循环稳增收
走进昌宁县湾甸傣族乡上甸村小型绿色农业循环产业园玉米脱粒烘干厂,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碌地将刚采收来的湿玉米送入生产线。脱粒、烘干、装运,各个环节高效衔接,不仅解决了雨季玉米容易发霉的难题,更稳稳守住了农户的丰收成果。
“要是没烘干厂,今年这么多雨,玉米放几天就发霉了。”村民李富军一边卸车一边说,“现在收了玉米直接拉到厂里卖,还能卖出好价钱,省心又划算。”
玉米脱粒烘干厂负责人字冉介绍,工厂每天能处理200吨左右湿玉米,通过专业设备实现高效脱粒烘干,截至目前已收购处理玉米6000吨。“不仅本地农户,周边乡镇的种植户也会专程运玉米过来,预计本季能帮助农户减少损失25万元以上。”
“在沪滇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小型绿色农业循环产业园不仅帮农户稳了收益,更让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提质增量。”上甸村党支部书记杨光华介绍,“我们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协调流转农户零散地块,引进脱粒烘干、青贮饲料加工、生物燃料生产等企业入驻,村集体经济第一年就获得了10万元收入。这些资金又反哺到农田水利修缮、产业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还能为村集体公益事业提供支持,形成产业兴、集体强、群众富的良性循环。”
“往年玉米秸秆要么烧掉要么烂在地里,现在收完玉米,秆子还能卖去做青贮饲料。”上甸村种植户茶建峰介绍,“青贮饲料加工厂直接来地里收割,我们省时省力,我家12亩的玉米秸秆卖了1000多元。”曾经无处安放、焚烧又污染空气的玉米秸秆,如今成了农户额外的收入来源。
这一转变,正是湾甸乡推动小型绿色农业循环产业园建设结出的硕果。该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何文杰介绍,产业园通过整合加工企业和农户资源,系统延伸了玉米产业链。今年湾甸乡种植大春玉米约4万亩,亩产玉米约700公斤,总产值超3000万元,近六成秸秆被转化为青贮饲料、生物质燃料等。按每吨200元的收购价计算,可为农户额外增加收入约400万元,真正实现种一片玉米、赚两份收入。
从脱粒烘干减损到秸秆变废为宝,湾甸乡以绿色循环为导向,不断夯实玉米产业全链条布局,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据悉,今年玉米产业整体收益中,青贮加工与烘干减损带来的收益占比达15%。小型绿色农业循环产业园既为农户撑起了增收“保护伞”,也为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杨艳鹏 李建国
订单辣椒产销旺
大理五丰高原农业有限公司工人分选清洗辣椒。 本报记者 李丽 摄
连日来,位于鹤庆县金墩乡的大理五丰高原农业有限公司内,一袋袋刚收购的红辣椒堆成小山,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分选、清洗、送往发酵池,整个厂区里弥漫着浓郁的椒香。
“从8月开始我们就进入了收购旺季,主要加工小米椒、羊角椒、墨西哥椒等十几个品种。今年我们已经收购加工辣椒2500吨,预计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大理五丰高原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宏亮介绍,2017年公司落户鹤庆以来,专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业务,如今通过“订单农业”已在当地构建起覆盖辣椒育苗、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有效破解了当地辣椒产业小、散、乱的发展困境。
鹤庆县农户虽有种植辣椒传统,但多是自种自销,零售为主,不仅销路没保障,价格也波动大。李宏亮告诉记者,在订单合作机制下,公司会先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加工能力确定年度种植规模,再与农户达成协议,明确每公斤辣椒的收购价,打消农户的顾虑。同时,制定统一的种植标准与收购标准,并为农户提供种子、地膜、农药等生产资料,组建农技指导团队到田间开展技术服务,确保辣椒种植的质量与产量。
为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升服务效率,该公司还按照“公司+片区辣椒站+农户”的方式,在鹤庆县划分出10个片区设立辣椒站,选拔致富带头人担任站长,负责片区内辣椒种植推广、种苗分发、田间管理及辣椒收购等工作。此外,还在松桂镇南庄村建设了每年可培育600万株辣椒苗的育苗场,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从种植到销售,我们全程提供保障,农户也种得放心。”李宏亮说。
西邑镇奇峰村村民杨桥贵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2020年,他结束外出打工生涯,返乡与公司合作,如今不仅自己种植50亩辣椒,更成为片区站长,带动周边100户村民共同发展。“公司有订单,不用操心销路,种辣椒比打工稳当多了。”杨桥贵笑着说,今年光他负责的片区就给公司送了500吨辣椒,效益很是可观。
截至目前,该公司通过“订单+服务”双保障机制,已带动鹤庆县1500余户农户参与辣椒种植,种植面积达3000亩,建成600平方米加工车间和60个发酵泡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小辣椒”正持续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李丽
一方菌业富乡亲
麒麟区沿江街道新发村藏着一处占地41亩的现代化菌棒生产基地,过去这里曾是闲置的核桃乳厂。2024年4月,云南福阳食用菌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此成立,当地通过“腾笼换鸟”,让沉寂的土地焕发新生机。
“选择这里,看中的不仅是现成的厂房,更是街道联农带农的清晰模式。”公司相关负责人宋言頔介绍,项目采取街道平台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民营企业、农户联动发展模式,激活政府搭台、村社获利、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
在生产车间里,新发村村民张梅丽熟练地进行着菌棒培育工作。对她而言,这份工作的意义远超一份工资。“照顾这些菌棒,就像照顾小孩子一样,要细心。”她说,从基地领棒、学技术,再带回自家庭院种植,她成了“两头忙”的受益人。在这里工作既能挣到钱,又能实实在在地照顾到家里的“一老一小”。
张梅丽的感受,是许多当地村民共同的心声。宋言頔介绍,公司目前长期用工50余人,其中80%是本地人。此外,基地还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日工资在120元至160元之间,留守妇女、中老年劳动力等群体能灵活参与务工。
“我们通过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的方式,大幅降低了农户的启动成本。”宋言頔说,农户仅需支付少量费用,即可认养菌棒,企业则提供从技术到销售的全流程服务,确保农户种得稳、卖得出、有钱赚。
这一模式,将农户自家的闲置房屋、仓库变成了“生产车间”。过去一年,已有38户本地农户深度参与,利用自家庭院发展起庭院经济,平均每户年增收超过7万元。
眼前的成效只是产业发展的开始。“一期我们打好基础,二期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借鉴成熟产业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三期则会瞄准高端市场,并结合森林文旅,发展休闲农业和冷链物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项目最终目标是带动沿江街道9个村(社区)的3000余户、1万人以上从事食用菌产业,实现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宋言頔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隋鑫 张雯
群山深处药材香
景谷县威远镇林下中药材滇黄精花。本报通讯员罗昆红摄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的林地间,生机与希望在绿意中涌动。重楼、滇黄精、茯苓等中药材正悄然扎根,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以前守着大山挣不到钱,只能外出打工,日子没什么盼头。”威远镇文朗村中药材种植户饶永回忆起过去满是感慨。文朗村群山环绕,村民们在有限的耕地里种植传统农作物,一年忙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
转机随着威远镇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浪潮一同到来。威远镇依托山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把中药材种植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突破口,积极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逐步培育起滇黄精、白及、重楼、茯苓、三七、金毛狗蕨等多种适应当地生长的中药材,为山区发展开辟新路。
为让中药材产业走得稳、走得远,威远镇以技术赋能为抓手,积极组织中草药种植及加工培训,为产业发展筑牢硬支撑。今年以来,已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农户1100人次。从不懂技术不敢种到掌握技术放心种,技术赋能让越来越多的农户成为中药材种植的行家能手,为产业增收保驾护航。
同时,为破解中药材卖原料利润薄的难题,威远镇着力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在茯苓种植方面,全镇共有茯苓加工厂17家,年加工鲜茯苓能力达10750吨。去年,全镇实际加工鲜茯苓10500吨,制成干茯苓4100吨,仅此一项产值就达5200万元,带动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如今,在党建引领和能人大户示范带动下,威远镇逐步形成以点带面、大户带小户的联动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威远镇有超过3000名群众投身中药材产业,共有2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优质种源、统一制定种植标准、统一对接市场渠道的发展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8200亩,预计综合产值8400万元。
本报通讯员 罗昆红 石静
记者 高玥
糖心苹果挂满枝
宁蒗县群众采摘苹果。 本报通讯员 侯开旷 摄
近日,宁蒗彝族自治县8.4万亩高原苹果迎来丰收旺季。在新营盘乡等主产区的果园里,红彤彤的果实压弯枝头,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欢声笑语中,一箱箱苹果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宁蒗县平均海拔2700米,独特的高原气候赋予苹果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充足的光照、强烈的紫外线、较大的昼夜温差,不仅减缓了苹果生长周期,更让果实积累了充足的糖分,许多苹果果核周围有一圈透明的“冰糖心”,脆甜多汁的口感让“宁蒗糖心苹果”深受市场青睐。
近年来,宁蒗县将苹果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去年,全县苹果产业总产量达7.35万吨、产值2.94亿元,带动80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成为拉动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推动苹果产业从有产量向提品质转变,宁蒗县出台《滇西北高原山地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规范》,构建科技特派团、企业、农户三级技术服务体系,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植指导,推动产业标准化发展。同时,当地积极培育品牌,“2700苹果”等品牌成功入选省级“绿色云品”品牌目录,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宁蒗县还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通过举办苹果季活动吸引游客体验采摘,并借助电商直播、短视频推广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让高原“糖心苹果”跨越山海,走进更多消费者家中。
本报记者 和茜
烟菜轮作增收入
元江县因远镇农户采摘菜豌豆。 本报通讯员 孙嫡 摄
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因远镇因远社区安仁小组的田间地头,一排排豌豆藤蔓顺杆生长,饱满翠绿的豌豆荚争先恐后探出头来。种植户李林晓夫妻俩正穿梭于田垄间采摘成熟的豌豆。“我种了4亩菜豌豆,长势良好,今年菜豌豆价格很好,每公斤15至18元,差不多能卖3万元。”说起今年的收成,李林晓满是欢喜。
近年来,因远镇积极探索“烟叶+N”农业发展新路子,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烟后种植蔬菜新模式,引导群众充分利用烟后闲置土地种植菜豌豆、油菜、玉米等经济作物,让一季变两季、一收变多收,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2025年,因远镇发展菜豌豆、油菜、玉米等烟后经济作物8000余亩,昔日的冬闲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下午5时,位于安仁小组附近的菜豌豆收购点热闹起来,种植户们车拉人挑,将一篓篓翠绿新鲜的菜豌豆运到收购点交售。谈价、过秤、付现、装车……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现在每天的出货量在4吨左右,主要销往昆明,因远镇的气候资源适宜种植菜豌豆,种植出来的菜豌豆品相好、味道好、销路好。”收购商石山粉说。
今年,因远镇共种植烟后菜豌豆1000余亩,10月中旬以来,菜豌豆陆续上市,一批批来自山区的优质菜豌豆被迅速发往省内外的生鲜市场,这样热闹的丰收场景将持续到明年1月。
“过去,烤烟采收后土地便被闲置了,农民收入较为单一。近年来,因远镇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培训指导,带领村民在烤烟地中套种豌豆、玉米、油菜等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的烟后作物,村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收入也翻了一番。”因远社区党总支书记邓雪平介绍。目前,当地的菜豌豆收购价较为稳定,预计亩产可达六七百公斤,助力种植户户均增收上万元,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下一步,因远镇将以发展特色优势农作物为主线,以烟菜轮作为切入点,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增收渠道、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和品牌引领,做精生产、做强加工、做响销售,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 李苏榕
通讯员 孙嫡 刘政佳
大棚番茄销路宽
巧家县炉房社区番茄装车发往各地市场。 本报通讯员 叶春梅 摄
初冬时节,巧家县炉房社区瓦窑河畔52栋塑料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番茄植株茁壮生长,茂密的枝叶间挂满了红绿相间的果实,村民们穿梭在田垄间采摘着成熟的番茄。大棚外,一筐筐新鲜的番茄被装上运输车,即将发往各地市场。
这片如今硕果累累的土地,曾经种植着皇竹草。面对土地利用低效的桎梏,炉房社区解家村村民朱加刚深感惋惜。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他发现优质番茄深受消费者青睐,便向村集体经济公司租用了52栋大棚,在今年4月对土地进行翻耕,6月种下了番茄幼苗。从土地清理、施肥整地,到选苗定植、日常管护,朱加刚精心做好每个环节。经过3个月的精心培育,番茄在9月进入丰收采摘期,采摘期将持续到12月底,预计亩产10吨左右。
“在大棚里种植番茄,可以避免害虫的入侵,进而避免使用农药,确保采收的每一颗番茄都是绿色健康的。”朱加刚坚持科学种植,及时修剪侧枝,保留主枝和两三个侧枝,确保通风透光;定期摘除底部老叶,有效防控病虫害。“这些细节做到位了,番茄才能长得好、味道正。”朱加刚说。
这份用心换来了番茄的优良品质,也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目前,朱加刚种植的番茄供不应求。“自从9月中旬番茄成熟,每天都有收购商直接到地里看货,看中了就当场称重收购。”除了上门收购外,他还定期将番茄运往昭通市区、曲靖会泽、红河泸西等地的批发市场。收购价格从每公斤4元上涨到5元,目前已销售20余吨,收益可观。
依托独特的高原气候和地理条件,炉房社区已形成草莓、番茄、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体系。大棚种植番茄的尝试,让“低效棚”变身“致富棚”,为片区特色种植开辟了新路径。
本报记者 沈迅 通讯员 叶春梅
来源:云南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