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潮涌动,一路“郑”繁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3:48 1

摘要:近日,民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迎小高峰,河南以47.1万对稳坐全国第二。其中,郑州一城贡献61850对,占全省超七分之一,妥妥的“婚恋热门地”。今年前三季度,郑州市结婚登记达53766对,较2024年同期的48793对增长4973对,同

近日,民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迎小高峰,河南以47.1万对稳坐全国第二。其中,郑州一城贡献61850对,占全省超七分之一,妥妥的“婚恋热门地”。今年前三季度,郑州市结婚登记达53766对,较2024年同期的48793对增长4973对,同比增幅超10%。特别是2025年5月新《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取消户口簿限制、推行“全国通办”以来,“5·20”郑州单日领证2374对,七夕2176对,部分辖区线上名额“秒光”,手慢了真得拍大腿。

近日,记者踏访郑州部分婚姻登记处,跟着90后、00后新人和其父母的脚步捕捉郑州婚姻发展的脉动与幸福进阶的路径。

婚潮涌动,幸福路上的甜蜜与烦恼

走进中原区婚姻登记处,刚领完证的金先生红本本还带着墨香:“以前跨省领证太折腾了!我姐当年寄户口簿、开证明跑小半个月,请假扣工资还差点漏材料。现在就带身份证、签个声明,5分钟搞定,比点外卖还快!”

旁边的小伙搭话,他和妻子在郑州做干果生意,以前回老家喀什领证要三天三夜,现在好了,一早8点到登记处,4分钟办完,工作人员还耐心讲解后续手续。

领证顺利,放眼全市,婚礼也越来越实在。“以前咱陈桥村办红白事,那真是‘打肿脸充胖子’!”郑州中牟县韩寺镇陈桥村村民老陈翻着手机里的旧照片感慨道。过去村里比排场,一场酒席动辄花两三万元,礼金攀比更是不堪重负。

今年3月,作为移风易俗试点村,陈桥村历经7轮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以95%赞成率通过新版《村规民约》,12条“硬杠杠”细化婚丧标准:红事宴席不超15桌、每桌成本不能超过300元,礼金最高200元……

做了5年婚庆的刘老板说:“现在年轻人不追排场了,郑州婚庆市场中2888元、3999元的平价套餐占比超七成,明码标价生意反而更稳当。”

尽管婚潮正劲,不少“甜蜜小疙瘩”还在拖后腿。

据了解,郑州市25至38岁未婚人口超280万,整体单身群体规模在200万至300万。其中,多数高学历、高要求的城市打工人难寻三观契合的伴侣,农村青年则因外出务工导致社交圈分散,优质资源获取难度大;同时,工作压力大、收入不稳定让年轻人对婚后养育子女、家庭开支等负担心存顾虑,这些问题仍是婚恋市场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谈婚论嫁,离不开这五股“实在劲”

郑州这波婚潮不是冲动释放,而是个人、家庭、政策、经济、社会五股力量的合力。

如今,年轻人结婚早不是“到年龄凑合”,据郑州市民政局2024年婚姻数据统计,郑州初婚平均年龄男性29岁、女性28岁,晚婚是“攒够底气再冲”。

90后创业者王磊说:“以前没稳定收入,约会都不敢大方花钱,哪敢谈婚论嫁?现在收入稳了,才敢提终身大事。”采访中,一半以上年轻人倾向线下真实见面,反感无效社交,“情绪稳定、有上进心”比“有房有车”重要。同样,这群人也不爱大操大办,反而感觉平价婚礼、特色婚礼更有意义。

家长们观念也变了,以前执着“房子、彩礼、车队”,现在不少人想开了。高新区一位王先生说:“以前想让儿子先买房买车撑面子,现在看身边孩子租人才公寓结婚、靠补贴攒首付,日子也挺好,孩子感情好、肯奋斗比啥都强。”对此,农村家长转变更明显,在中牟,不少嫁女的家长主动降低彩礼,这离不开婚俗改革引导和政策托底,家长知道孩子就算“先结婚后买房”,靠人才补贴、公租房也能过得不差,自然不逼孩子了。

郑州人才购房补贴、公积金提额等政策,让“先结婚后买房”从口号变现实;婚假延长到28天、产假最长188天、推进普惠托育,从领证到育儿全链条减负担,为新人幸福保驾护航。

行走在郑州大街小巷,可以感受到公益红娘组织的遍地开花。高新区“长椿红娘”4年促成100多对新人牵手成功,中牟“红娘说彩礼”工作室免费牵线调解;市总工会每年400多场“会聚良缘·见郑爱”活动,吸引4万多名职工参加;媒体“零彩礼出嫁”“跨省通办领证”案例抖音刷屏,也让“真情比物质重要”的观念深入人心。

细化服务,共建甜蜜婚恋生态

幸福图景虽已铺展,婚恋服务仍需精耕细作。面对郑州婚姻领域的些许待完善之处,各方也并未停步观望,各方智慧汇聚成光,为破解症结、提质增效注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让郑州市婚姻服务的幸福底色更重更亮。

95后新人王磊建议在“5·20”等节日开通“候补通道”,减少黄牛加价。新乡的李先生盼着婚姻信息能异地核验,不用再开一堆证明。

中原区婚姻登记处相关工作人员提议:“偏远区县可以多配智能设备,开设‘通办专窗’,不让新人扎堆核心区。”管城回族区相关工作人员建议:“涉外登记缺少专业双语人员可以和高校外语专业合作招募志愿者。”

婚庆公司刘老板针对同行“低价引流”现象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强化监管,制定统一标准,明确平价套餐包含项目,建立婚庆服务“白名单”,由民政部门推荐靠谱商家。

“所有平台都得实名认证,对接民政婚姻状况信息杜绝婚托;政府多购买公益服务,让社区、总工会多搞线下交友会。”某公益婚恋平台负责人王先生建议。

在郑州,专注脱单服务的“郑恋爱”平台在国庆期间的活动报名人数激增。平台创始人表示:“现代年轻人抗拒的不是相亲本身,而是那种明码标价式的尴尬。我们需要通过场景化创新,让相亲回归自然社交的本质。”

郑州市婚姻管理协会秘书长梁洁表示:“可以把婚恋服务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针对流动人口多的特点,每个婚姻登记处搞‘婚恋服务礼包’,新人领证就能领托育补贴券、文旅消费券,包括许多文化街区打造一些具有氛围感的主题餐厅、景观等。比如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文旅休闲街区展现的‘天荒地老’字样、‘娶妻娶德不娶色’的婚恋观涂鸦,会潜移默化让文化浸润的暖意落地成景。”

针对婚俗改革,郑州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涛表示,中牟的经验值得推广。制定细则明确彩礼和随礼标准,把婚俗改革纳入文明城市考核,多宣传零彩礼、自行车婚礼等简办案例都是有效的改革举措。

郑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包括向婚姻双方提供专业的公益性婚姻咨询和婚前指导。同时,持续积极推动婚俗改革,树立健康的婚姻观和家庭观,弘扬积极向上的婚俗文化。扩大、创新宣传教育,持续推广简约婚礼理念,鼓励举办集体婚礼、联谊活动等,从而丰富婚姻服务的内涵,为构建幸福家庭提供有力支持。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来源:郑州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