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秒68破纪录!龚德滨一声‘不容易呀’背后的15年坚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3:20 1

摘要: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男子400米栏,厦门选手龚德滨以48秒68打破全国纪录夺冠,为福建夺得全运会历史上首枚男子400米栏金牌。这一枪跑完,他在跑道上大吼一声,直抒胸臆——一句“不容易呀!”把多年起伏、当下强硬的兑现,全部收拢在这一刻。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男子400米栏,厦门选手龚德滨以48秒68打破全国纪录夺冠,为福建夺得全运会历史上首枚男子400米栏金牌。这一枪跑完,他在跑道上大吼一声,直抒胸臆——一句“不容易呀!”把多年起伏、当下强硬的兑现,全部收拢在这一刻。

把镜头拉回到赛前整个流程。前天的预赛,龚德滨在第3组跑出49秒95,小组头名晋级,预赛总成绩排第4。这个位置不算聚光灯的中心,但足够稳。昨晚的决赛,他第一次跑进49秒大关,一把把全国纪录刷到48秒68,拿到金牌,也让厦门选手本届全运会的金牌数加到第3枚。信息清晰、含金量爆表,没悬念可炒作,只剩下真成绩来硬碰硬。

央视直播镜头的指向很明确:更多聚焦在第6道的河南选手谢智宇——全国纪录保持者。龚德滨在第5道,肩并肩对冲,前半程到第8栏,双方包括其他竞争者都是并驾齐驱。这就是400米栏的残酷:你可以把栏间节奏做得漂亮,把前程速度拉满,但决定胜负的往往是后程的节奏点和终结点掌控。第8栏之后,龚德滨把“后程发力模式”开到最大,把对冲直接变成甩开。他率先冲线,谢智宇以49秒06拿到亚军,赛后直言“太强了”,输得心服口服。这句“心服口服”不是客套话,是对赛道秩序的尊重:谁把节奏做到极致,谁就拿走话语权。

这枚金牌的含义不止是一场全运会的冠军,它把男子400米栏的国内轴心重新摆位。此前的全国纪录在谢智宇名下,昨晚龚德滨把纪录提高了0.1秒,还是第一次破49秒,属于硬生生把门槛抬高。再往回他在国内三大赛事完成了“大满贯”:2018年全国锦标赛,他21岁,跑出50秒54夺冠;因伤病困扰,直到2024年才在全国冠军赛拿到冠军、并把个人最好成绩刷新到49秒33;昨晚又把个人最好成绩刷新到48秒68——连续两次刷新个人最好,从冠军赛到全运会,时间线、成绩线、含金线全部向上拐。这叫厚积薄发,也叫技术和意志的双重进阶。

现场画面的另一个“名场面”,就是那一声大吼。很多人在这种节点选择庆祝动作或简单拥抱,他选择的是彻底释放。这不是逞强,也不是装腔,是把伤病期的闷、漫长的改技术、预赛的蓄力、决赛的压住前半程、后程爆发,全都用最原始的方式反馈出来。赛后一句“不容易呀!”恰到好处,它把你看不见的那些训练日常翻译成听得见的情绪。

说到训练,厦门田径队教练高炳耀的评价非常关键。他对弟子的成绩“不意外”,这句话的底气来自于明确的训练评估:“这就是他正常的训练水平,赛前我们预计会在48秒56左右。”结合决赛,他“状态极佳,比得很顺,也很有策略”。这信息很有含量:一是训练储备到位,二是赛中执行力强,三是战术选择正确。把预赛49秒95的能量留出来,到决赛把节奏点踩准,前面跟,后面杀,整条跑道被他掌控成了自己的节奏带,这就是成熟选手的打法。

教练还给出了一条成长脉络:2008年,小学四年级,他从三明来到厦门,一直跟了近15年。这条线和葛曼棋的路径有些相似。系统化、长期化,决定的是成材率和上限。2014年福建省运会,他连夺男子100米栏、200米和400米栏三金;2015年在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拿到男子400米栏季军;2023年1月输送至福建省田径队。每一步都有节点,有成绩,有平台。这条“自下而上”的路径告诉你,所谓“大满贯”不是一蹴而就,它是靠年复一年的栏间步、每一次弯道的摆臂、每一次起跑的倒计时,把自己从“有天赋的少年”铸成“能顶事的成年选手”。

再看比赛里的对抗关系。第5道对第6道,记录保持者对冲后来者,前8栏并行意味着谁都不敢乱,谁乱谁掉。到后程,龚德滨把速度和节奏的结合点压到最佳,把每一下跨栏的落地转移做得干净,这是后程能力的典型表现:心肺、力量、技术高度统一。谢智宇的49秒06同样是高水平成绩,但在“后程发力模式”这一点上,他被动了半拍,空间就被对手拿走。田径赛道很简单,差两三步的节奏,最后就是差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昨晚则是差了近四十分之一。你可以说这是现在国内男子400米栏的新秩序:在同一条线起跑,谁能把后程的节奏点和终结点拉直,谁就把对手逼到追赶模式。

这枚金牌还给福建田径写下一条新纪录:全运会历史上首枚男子400米栏金牌。这不是一笔随手记账,它和区域的训练生态有直接关系。一个省在某个项目拿到历史首金,意味着教练团队、输送路径、选手储备在这一周期发生了质变。素材里已经给出清晰的环节——输送、长期跟训、阶段性成绩节点——这叫体系生效。它也让厦门选手在本届全运会的金牌数增至3枚,城市层面的竞技名片更亮。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变化。

把时间线再拉长一点看看“受伤—回归—夺冠”的逻辑。2018年那次全国锦标赛的50秒54,是年轻的硬闯;随后伤病压住了增长曲线;今年全国冠军赛,他把个人最好刷新到49秒33,成绩和状态重新回到正轨;昨晚又把全国纪录提高了0.1秒。这三次节点的共同点是“刷新”,不同点是“稳定”,最后一次再加上“突破”。当一个选手能够在不同平台持续拿出更好的版本,并且把“大满贯”收齐,那就不只是“走运”,而是实力和执行的合奏。

再说一句“赛场内的策略”。预赛49秒95,小组头名但总第4,这个位置很好,既能保证决赛的发令道次不吃亏,又能把外界注意力适度分散。决赛时他没急,前8栏稳稳的并驾齐驱,到后程启动,兑现教练口中的“状态极佳”“很有策略”。你可以把这理解为400米栏的两段式推进:前半程控制误差,后半程放大优势。这对任何想在这个项目拿到大赛金牌的人都是标准答案,昨晚龚德滨交了满分卷。

对手层面的态度,也值得点名。谢智宇作为全国纪录保持者,被镜头重点聚焦,本来就是这场决赛的轴心之一。跑出49秒06拿到亚军,赛后坦承“心服口服”,这是冠军赛级别的职业素养。名场面之外,这句话把赛道上的秩序、规则、尊重,放到了台面上。在高水平对抗里,这种彼此的认可,会把项目整体的上限再往上推一截。

接下来的赛程信息,素材也给到了安排:明晚,龚德滨还将参加男子4×400米接力预赛,决赛时间是后天晚上8时55分。福建队的实力排在国内前三名,这是教练高炳耀的判断。有待官方确认的是最终名次和具体出场阵容,相关节点需要以赛场实际为准。对这个接力项目不做书面预测,按素材信息,福建队具备争夺高位的底气,具体赛况以比赛当天为准。

再聊一下这条通道上的人和事。龚德滨的成长轨迹被教练拿“葛曼棋”做了参照,这不是拿名气借光,而是强调长期培养、系统训练的路径是可以复制的。2008年从三明到厦门,2014年省运会三金,2015年全国青运会季军,2023年进省队,2024年拿全国冠军赛冠军,2024/2025这个赛季在全运会打破全国纪录夺冠。每一环都清清楚楚。不存在“靠运气”的叙事,只有“靠方法”的闭环。

从比赛过程看战术位形,他是后程的终结点,前半程的节奏点,这种角色定位在400米栏里就是核心。从团队结构高炳耀的训练评估和预判,与赛场落地高度吻合。这种“教练口径—赛场结果”的一致性,证明队伍在技战术准备上的可信度非常高。加上输送体系的连贯性,可以说这次的冠军,既是个人的兑现,也是系统的胜利。

站在赛后这个节点,说一句态度明确的话:这次破纪录夺冠不只是“跑得快”,更是“跑得懂”。懂得控制风险,懂得后程发力,懂得把训练水平和比赛策略对齐。大满贯的收齐,是实力的正名;全国纪录的刷新,是项目天花板的再定义。福建在男子400米栏拿到历史首金,厦门选手把本届金牌数叠到第3枚,国内赛场的格局已经被这一次冲线改写了一部分。

接力还在路上,赛道还在向前。关于福建队在男子4×400米接力的具体名次,暂时有待官方确认;关于阵容和分棒安排,暂无相关信息。可以确定的是,这支队伍有竞争力,教练的口径给了明确评价,赛场会给出最终答案。

最后把焦点放回那句“不容易呀!”这句不是口号,是现实。从50秒54到49秒33再到48秒68,从伤病阴影到赛场破纪录,从第8栏并驾齐驱到后程一剑封喉,所有节点拼在一起,叫做“强者自证”。您怎么看?

来源:执着的清风lQCazu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