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一句“不会吧”让他口碑分裂、出镜从每月8.7次降到1.3次,2025年又因点评全运会被喊“退场”,白岩松的光环确实在变淡
2021年一句“不会吧”让他口碑分裂、出镜从每月8.7次降到1.3次,2025年又因点评全运会被喊“退场”,白岩松的光环确实在变淡
很长一段时间,提到白岩松,脑子里就是那张冷静的脸、那句直给的话
他总是敢说、也会说
“央视一哥”这个称号不是白来的
可人总会变,环境也在变
现在的他一头白发,镜头里出现得少了
但他依旧是央视的首席评论员,只是把重心挪到了幕后
数字是冷的,但很诚实
2024年的台内例会记录显示,他主动要求减少出镜
平均出镜时长从11分钟降到4分钟,出镜频次也降到了每月1.3次
我们常说时代变了,其实是传播方式变了
短视频切片、情绪传播、碎片化理解,一句话就能把人推上风口,也能把人按进泥里
那句“不会吧”,是他在《对白》里讨论年轻人时说的
相关话题3小时阅读破3.8亿,剪辑在抖音的播放超过五千万,争议片段转发42万次
完整节目后来放出了文字实录,平台也澄清他并非鼓励高房价
但互联网是“截断的真实”,一旦定了调,解释往往来不及
我仍记得他早年的故事
1989年,他从内蒙古走进央视,先当记者,后因兼职做策划被制片看中,试着上台做主持
那时他并非播音科班,读错字要扣钱,面子挂不住,钱包也受不了
他就硬着头皮练,掰着字音啃,靠着自我要求把发音拉到标准线
之后,他主持大型活动,写书开专栏
2016年还拿了“年度最具影响力主持人”
那会儿节目组收到的观众来信上万封,如今不足五百封
从热闹到冷静,既是个人选择,也有时代节奏的推着走
成也嘴,败也嘴,这句话放在媒体人身上并不算狠
语言是工具,也是刀刃
2023年他在《新闻1+1》里说过“我当时想反对躺平,没想到语气伤人,我也租过房”
那一次,他选择把锋利收一收,承认表达方式不够体贴
该期节目收视率是0.96,但15到24岁收视只涨了0.03个百分点,年轻人未必买账
这让我想起一个现实:不是观点有多“对”,而是你怎么把它递出去
到了2025年,他在接受采访时点评全运会,说“20来岁的张家齐已是老将,舞台留给全红婵、陈芋汐这些新人”
话本身没有问题,体育圈确实新陈代谢快
但网上很快有人顺着话头对他说“那你也退退吧”
这是典型的情绪回击,看到你的白发,就要你闭麦
我不太认同
年纪不是罪
媒体岗位也不是“看脸吃饭”,经验在很多时候恰恰是稳住节奏的关键
同年在河北大学的讲座上,台下有人问房价,他说“我只是评论员,不是房产局”
现场出现了观众离场的情况,他发了相关微博又删掉
我能理解学生的焦虑,也理解一个评论员的边界
讲座不是政策发布会
但那一刻的“并不解题”,确实会让人失望
这就是公共交流的难处:你说的正确,可能仍然不被需要;
你给不了答案,可能会被扣上“不近人情”的帽子
白岩松现在仍保留“首席评论员”头衔,更多参与纪录片脚本审读、选题把关,减少出镜
这不是“销声匿迹”,也不是“被打压”
更像是一个职业生命周期的平稳换挡
很多人不喜欢“退居二线”这个词,仿佛一退就是失败
在我看来,能在一线和幕后之间自由切换,是能力,不是退缩
我们也该承认,今天的传播环境对媒体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你要有观点,更要有共情;
你要说真话,更要考虑听者的感受
这不是妥协,而是沟通
碎片化传播的弊端在于,它把完整的思考拆成了情绪的火花,闪得更亮,也更容易灼人
白岩松的争议,实际上是整个平台生态的缩影:我们在追求“快”,也在失去“整”
我不想用“跌落神坛”这样的词给一个人下结论
“神坛”本来就不该存在,媒体人是职业,不是神职
他有锋利,也有失手;
有过巅峰,也在学习放下
如果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的表达问题,愿意调整工作方式,这就是成长
我们不必把成长叫作“笑柄”,也不必把灰白的头发当作退场的命令
愿意说的人,还在说;
愿意做的人,也在做
白岩松在镜头里少了,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工作少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听得见不同声音,也给得起耐心
在这个时代
好内容不一定在台前,好判断也不一定大声
他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只要把话说得更有人味,把事做得更扎实,退一步也是向前
至于要不要“退场”,时间会给出答案
观众也不妨少一点恶意,多一点理解
来源:无忧的冰淇淋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