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是怎么一步步躺平的,你不一定知道的真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2:40 1

摘要:公元713年,28岁的李隆基刚发动完“先天政变”,把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连根拔起。这位年轻的皇帝站在大明宫的丹陛上,看着阶下瑟瑟发抖的百官,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支棱起来!

公元713年,28岁的李隆基刚发动完“先天政变”,把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连根拔起。这位年轻的皇帝站在大明宫的丹陛上,看着阶下瑟瑟发抖的百官,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支棱起来

那时候的李隆基,堪称唐朝“卷王本王”。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批阅奏折,中午啃个胡饼当午餐,晚上还带着姚崇、宋璟加班改政策。他嫌官员太多人浮于事,大手一挥裁掉全国60%的冗官;觉得府兵制太落后,连夜召见兵部尚书改革军事;听说洛阳米价涨了五个铜板,立刻派宇文融去核查粮仓。《资治通鉴》说他“开元之初,宵衣旰食”,简直是用生命在搞事业。

这股子拼劲没白费。到开元二十八年,唐朝人口从380万户飙到841万户,粮仓里的存粮够全国吃三年,长安西市每天有上千个胡商提着钱袋子来进货。长安城里最火的娱乐项目,是老百姓蹲在朱雀大街上数各国使者的朝服——日本的朝服是紫的,波斯的是绿的,吐蕃的是红的,简直像打翻了调色盘。

转折发生在开元二十四年。这年冬天,李隆基把张九龄罢相,换上了李林甫。这个决定,相当于公司CEO突然把技术大牛换成了办公室老油条。

李林甫这个人,堪称“躺平学”鼻祖。他发明了“上班摸鱼四步法”:第一步,把所有奏折带回府里批(显得自己很忙);第二步,让心腹把重要的挑出来(不重要的直接丢);第三步,用“此事需从长计议”拖黄改革方案;第四步,晚上请同僚喝酒打马球(搞好人际关系)。最绝的是,他还跟李隆基说:“陛下您看,现在天下太平,您该享受享受了。”

李隆基一开始还挺矜持。但架不住李林甫天天洗脑,加上自己确实干了二十多年皇帝有点累。天宝元年,他改元“天宝”,意思是“天降宝贝”——这宝贝不是别的,就是摸鱼的快乐。而真正让这份“快乐”登峰造极的,是天宝四年那场改变他后半生的相遇。

天宝四年,52岁的李隆基遇到了26岁的杨玉环。这简直是给躺平生活按下了加速键。

为了哄杨贵妃开心,李隆基干了不少“离谱事”:

快递界的卷王:杨贵妃爱吃荔枝,他开辟了“荔枝专线”。从涪州到长安2000里路,驿卒骑着快马三天送到,马跑死了就换马,人跑晕了就换人。杜甫写诗吐槽:“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意思是为了几颗荔枝,多少快递小哥把命都送了。宫廷版“乐队的夏天”:李隆基亲自当音乐总监,组建了“梨园乐队”,贵妃跳《霓裳羽衣舞》,他弹琵琶伴奏。有次排练到半夜,突然一拍大腿:“不行,这个音符得改!”吓得乐师们连夜重抄乐谱。家族企业上市: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领十万脂粉钱;堂兄杨国忠从赌徒一路提拔到宰相,身兼四十多个职,上班时间就在办公室打麻将。

这时候的李隆基,已经彻底放飞自我。早朝?“今天头疼”;批阅奏折?"让宰相看着办";边疆战事?"安禄山那小子能搞定"。有次吐蕃使者来朝拜,他居然指着吐蕃说:“这是吐谷浑吧?”把使者当场整不会了。

长安西市有个卖胡饼的王阿婆,见证了这一切的变化。开元年间,她每天能卖300个胡饼,攒的钱够给儿子娶媳妇;到天宝年间,面粉涨价,税也多,每天卖100个还得躲着税吏。她常跟人念叨:“以前皇帝过年还给穷人发米,现在宫里的狗都比咱吃得好。”

还有个太学书生崔九,本来梦想考进士。但天宝年间科举成了笑话,李林甫说“野无遗贤”,结果杜甫都落榜了。崔九气得把书烧了,改去教小孩斗鸡——因为当时长安流行一首歌谣:“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神鸡童谣》)。

最惨的是河北农民张小五。他被抓去当兵,临走前给娘写信:“娘,我今天吃了两碗粥”,其实那天他只喝了半碗。后来在安禄山的军队里,他看见叛军把抢来的丝绸裹在马上玩,气得拔刀要砍,结果被长官打了二十军棍。

安禄山这个“胡人安禄山”,本来是李隆基的“开心果”。他体重300多斤,跳舞却像风一样灵活,还认杨贵妃当干妈。有次李隆基问他:“你肚子里装的啥呀?”安禄山拍着肚子说:“全是对陛下的忠心!”把李隆基逗得直乐。

但安禄山其实是个“反骨仔”。他看着李隆基天天搂着杨贵妃唱歌,杨国忠在朝堂上胡作非为,心里越想越不平衡:“凭啥他能躺平我不能?”天宝十四载,他在范阳起兵,口号是“清君侧,诛杨国忠”——说白了就是“老子也要当皇帝,也要躺平!”

安禄山的军队一路打到长安,李隆基这才慌了神。他带着杨贵妃跑路,走到马嵬坡,士兵们哗变了:“不杀杨国忠,我们不走!”李隆基只好让杨国忠去死。士兵们又喊:“杨贵妃也得死!”

这时候的李隆基,终于明白躺平是要还的。他看着杨贵妃被缢死在佛堂,手里还攥着半个没吃完的荔枝。后来他逃到成都,听说长安被叛军烧了,粮仓被抢了,老百姓在路边啃树皮,突然大哭:“我以前咋就不管这些呢?”

762年,李隆基在孤独中死去。他曾是凌晨四点批阅奏折的“卷王”,最终却成了马嵬坡前无力回天的“躺平者”。这个亲手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用自己的后半生证明:最讽刺的不是从巅峰跌落,而是巅峰本就是自己埋下的伏笔。

现在回头看,李隆基的躺平之路,其实早就有预兆:从裁官到冗官,从节俭到奢靡,从亲贤臣到信奸臣。就像《资治通鉴》说的:“明皇恃其承平,不思后患”——太平日子过久了,谁不想躺平呢?但权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躺平需谨慎

所以啊,没事别学李隆基躺平。实在想躺,先想想:你有开元盛世的家底吗?有杨贵妃那样的红颜知己吗?最重要的是,你有安禄山那样的“惊喜”吗?

来源:叙宙论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