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濮院,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八十年代初,我去濮院读高中的时候,姐姐和哥哥已早一步驻扎下来,哥哥在筹建濮院物资供应站,姐姐在兵团丝厂当一名缫丝工。
文/桐城一派
(如果你喜欢本文,点赞随意,留言更佳,转发爱你。)
各位老铁,又见面了,我是写“桐乡往事”的桐城。
今天的桐乡往事,要轮到吾啦濮院了。
说起濮院,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八十年代初,我去濮院读高中的时候,姐姐和哥哥已早一步驻扎下来,哥哥在筹建濮院物资供应站,姐姐在兵团丝厂当一名缫丝工。
一家三兄妹离开家乡,同时期生活工作读书在另外一个镇上,全桐乡不说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
在濮院读了两年书,大街小巷、四个“河头”到处留下我的足迹,我不敢说烂熟于心,但至少比略知皮毛强一点点,似乎侃侃而谈一下也说得过去。
濮院,跟鸟镇、石门一样,老底子也分两个镇。镇以市河为界,东北地盘叫嘉濮镇,归属嘉兴县,西南区域称桐濮镇,桐乡县管辖。1950年4月,两镇合并称濮院,隶桐乡县。
濮院俯瞰图(李渭钫1978年摄)
镇域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有自己的叫法,梧桐“门头”多,鸟镇“栅头”多,濮院则是“河头”多。门头俗气,栅头生硬,唯有河头,软糯舒适,富有诗意,像濮院咸话。
濮院牌咸话一开腔,语调柔和,语速平和,百听不厌,可惜我在两年辰光里连皮毛都没有学到,至今懊悔不已。一句“吾啦濮院”,或者“吾侬濮院”,足以让你筋骨酥软,即便是骂人的话,“小牌位”听起来好像是点赞。
尽管离开濮院已有四十多年,但濮院咸话的腔调早已深深打上烙印,永远贮存在大脑皮层里。偶尔在街上听到有人开腔打濮院牌,常常会驻足听一会,过足瘾才离开。
我去濮院那会儿,濮院不叫濮院,叫卜院。后来才知道,是有人嫌濮字笔画多,难写,向省里打报告要求改作“卜”字,这一改,卜院叫了24年,直到1989年才改回“濮院”。
卜字一竖一点只有两画,好写是好写了,但有点不伦不类。卜和濮,八竿子打不着,而且卜拼音为bo,濮发音为pu,土话还好,发音相近,国语开口,两个地名,不知道是哪个家伙想出来的。
濮院,可是南宋皇帝诏赐给著作郎濮凤六世孙濮斗南的宅第名,若知道被后辈嫌弃甚至糟蹋,吏部侍郎恐怕要从棺材里爬出来骂娘了:“小牌位,伊啦舌头廊打个滚,吾啦么招势被伊坍光了。”
连名字都可以随意改来改去,还有什么不可以改的呢。难怪去年敝邑一位国学大拿愤然疾书檄文《濮院镇:伪史重灾区》,把本地文史界炸得鸡飞狗跳,飞砂走石,煞是闹猛。
打住,刹车,再说下去就不识相了。
八十年代末,濮院还是老样子,跟我在三中读书时应该差不多。镇区的“棋盘街”格局依旧,即,东有大街,南、北称横街,西有义路街,街与街首尾相连,的的方方,形似棋盘。
镇区东市、南市、西市、北市四条河流,十字交叉,市河尽头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河头”。房屋依河而筑,各式桥梁镶嵌其上,当时尚保留有女儿桥、栖凤桥、众安桥等石拱、石平桥梁12座。
八十年代的濮院,古桥,流水,石岸,人家,江南水乡古镇风貌依稀。
我读高一那会儿,农贸市场没有建起,永乐路还没有全线贯通,市肆集中于北横街以及庙桥一带,从天蒙蒙亮开始就人声鼎沸,赶早市的农民川四邻八乡蜂拥而来,街两侧摆满了各式农副产品。
每天一早,班主任顾树华带领我们几个文艺骨干,到庙桥街茶馆店门口,站在长条凳上以说唱形式表演各类节目,依稀记得是宣传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1号文件。
演出结束后,肚子咕咕叫,这个特别想吃猫耳朵以及刮剌剌的油酥饺,可惜囊中羞涩,只能回到学校食堂吃咸菜过粥。
古镇水陆皆便。320国道打镇南而过,东北通嘉兴、上海、苏州,西南可至桐乡、杭州、宁波、绍兴等地。镇区水系发达,连通大运河,50到80吨船舶可进入镇区。
全镇23条街路,18条巷弄,最大的马路叫永乐路,是全镇的骄傲。永乐路南起320国道,北抵北横街,全长764米,宽17米,沿街两侧店铺林立,是进入镇区的主要道路。
明清时期,濮院以“濮绸”闻达天下,史载“万家灯火,民多织作绢为生,鱼鳞万屋以城市”,文人则留下“他邑之织多散处,濮川之织聚一镇”之咏。清朝后期至民国,丝绸产销遇挫,日渐衰落。
古人记载,有没有夸张、有没有水分就不得而知了,姑且信之吧。
但八十年代濮院的丝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纺织为龙头,缫丝、织造、印染“一条龙”体系,则是有目共睹了。当时全镇有企业30家,其中全民6家,二轻集体6家,镇办12家。
名气最大、喉咙最响的企业,非濮院丝厂莫属。这家老牌国营厂当时已发展成中型缫丝企业,出口定点厂,拥有职工1093人,立缫机292台,规模跻身县内前三甲,仅次于崇德、梧桐丝厂。
桐乡毛纺厂名气第二大,创办于1980年,1988年11月,改制为桐乡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整个嘉兴市第一家全民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世界名模陈娟红出道前就在这个厂里的职工。
丝绸印染厂、缝纫机零件厂、东海电线厂、油厂也有一定知名度,油厂生产的二级菜油是部优产品,缝纫机零件厂除了生产缝纫机零件,还培养篮球好手,它家的篮球队横扫濮院,拉到县里去数一数二的存在。
古代,濮院因濮绸驰名,如今,濮院因羊毛衫而兴,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轮回”。1979年,全镇仅2家羊毛衫厂,1988年,猛增至411家,其中个体户撑大旗,390家。全镇横机1540台,年产羊毛衫270万件,产值占全镇三成多,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回望那时的羊毛衫厂,如数家珍,第一、中华、凯星、工艺等羊毛衫厂,都是响当当的名头。1987年,国道北侧建成羊毛衫市场,占地3267平米,是如今名闻全球的濮院羊毛衫市场祖师爷。
第一座羊毛衫市场建设中
每年3到4月、9到11月,是羊毛衫生产旺季,东北、内蒙、甘肃、重庆等客户,用行李箱装现金,携巨款纷至沓来,争相选购,最高日成交羊毛衫15000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几十年后再回头看,尽管当时羊毛衫之乡的名头开始叫响,但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属于小打小闹,小家子气,无法与“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相提并论。
镇上文化设施有电影院、文化站、书场、工人俱乐部等,文化站有文学创作组、音乐、书画、京剧票友组等。桐乡三中当时还在,但已经被列为嘉兴市中等专业教育点之一。
占地20.5亩的梅泾公园,当时正在建设中。
如今的濮院,似乎不叫濮院,改称“时尚古镇”,几乎已经找不到老濮院的影子了,唯有那两棵传说是濮凤手植的银杏树,依然在桐乡三中,哦不,在香海寺,迎风挺立。
除了两棵800多岁的银杏,俯瞰审视着古镇变迁的,当然还有庙桥河畔的翔云观山门。翔云观原名玄明观,始建于元武宗至大年,公元1309年,几经兴废,现仅存山门。
以上。
关于濮院八十年代的回忆,你可满意。
如有不同意见和看法,请移步留言区。
咱们唇枪舌战,杀个天昏地暗。
不见不散哦。
来源:桐城一派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