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特斯拉正在“一分为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21:30 1

摘要:这一决定于今年年初下达,目前供应商已经将部分中国产零部件替换为其他地区生产的零部件。《华尔街日报》称:“特斯拉的目标是在未来1-2年内,将所有其余的零部件替换为非中国地区生产的零部件。”

当地时间11月14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则惹人关注的报道:特斯拉要求向其美国工厂的主要供应商“彻底排除中国产零部件”。

这一决定于今年年初下达,目前供应商已经将部分中国产零部件替换为其他地区生产的零部件。《华尔街日报》称:“特斯拉的目标是在未来1-2年内,将所有其余的零部件替换为非中国地区生产的零部件。

最终形成“美国工厂”用一套独立的产业链供应美国市场,“中国工厂”用一套独立产业链供应中国市场的新格局。

特斯拉此举兼具供应链安全与成本双重考量——供应链方面,美国企业的“去中国化”趋势正在加速,主要跨国企业均试图推动多元化供应链;成本方面,由于中国产零部件被征收高额关税,实际上竞争力已经不大。

特斯拉预计今年率先停止使用中国产的LFP(磷酸铁锂)电池,转为采购在美国内华达州自主建设的电池工厂,而在三元锂电池方面,目前宁德时代(CATL)仍是特斯拉的主要供应商。

除特斯拉外,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在推进中国零部件的替代工作,目标是在2027年前逐步撤出;虽然从去年开始就有了这样的指导方针,但由于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政策,通用不得不加速推进这一进程。

苹果公司与之类似,正计划从美国采购用于iPhone、MacBook等产品的稀土——苹果已与美国唯一的稀土加工厂MP Materials公司签订合同,长期向苹果供应在美国生产的稀土磁铁。

不仅如此,苹果公司还计划与MP Materials一起在加利福尼亚新建稀土回收工厂,打造从开采、加工、磁铁成品到回收的整个价值链。

特斯拉上海工厂

虽然很多朋友不愿意看到东西方“平行世界”的形成,但这一趋势短期内是不可逆转的,它将对未来若干年的世界格局和普通人生活带来显著影响。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高科技产业绝不仅仅是空中楼阁,它们本质上代表了未来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模式。

新产业的发展跟房价上涨一样,往往是某个核心科技(核心板块)率先突破,带动周围一大片技术领域(城市板块)进行模式革新(价格重塑)。

以互联网为例,由此诞生了电商、快递、外卖等诸多平台。

在经济全球化年代,或者说美国一家独大的时代,变革带来的红利基本被美国一家吃了下去,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共同体内部的欧洲和日韩,也没有诞生像样的互联网公司(欧盟经常采取向微软、苹果、谷歌罚款的形式来变相“征税”)。

而到了中美高科技分道扬镳的时期,一方面要看哪家率先实现革命性创新,另一方面也要看谁抢夺的市场份额更大,推广力、执行力更强。

德意志银行全球科技战略主管Apjit Walia近期点评道:“科技战是使用两套相互竞争标准的两组国家并行的世界,无论你使用个人电脑进行计算,或用手机进行通信,以及一切电子化的东西,都将拥有两套标准。”

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便是东西方平行世界的一个缩影。

早在2019年,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就在乔治敦大学演讲时发出过警告,他说中国正在发展一个对西方人来说陌生的网络世界,这个网络世界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平台。

美国驻华大使馆前贸易事务公使James Green也曾表示,中美互联网分化已进行了十多年之久。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是一项完全诞生在美国的技术,其全球布局进行于美国霸权鼎盛之际(几乎横扫了除中国之外的全球其他市场),中方属于妥妥的模仿者和追赶者,因此采取了偏保守的“自我保护思路”。

对于像AI、机器人、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美国很难拿到像互联网那样极端的全球市场份额。

我们不妨以互联网衍生产业为例,希音、Temu(拼多多海外版)、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均拥有相当部分的海外市场份额;再如短视频平台TikTok,同样风靡海外。

至于电动汽车领域,2023年的数据为特斯拉占全球市场19.9%的份额,比亚迪紧随其后,占据17.1%的份额;2024年比亚迪(仅计算电动车销量)与特斯拉的差距已缩小至微不足道的2.4万辆;一般预计,2025年比亚迪将超越特斯拉的全球市场份额,而这仅仅是一家中国企业。

另一方面,在中美两国紧张关系日益加剧之际,硅谷最著名风险投资公司之一的红杉资本已进行自我分拆,将中国子公司剥离为一家独立公司。

冷战结束与两极格局崩溃并不是苏联在传统地缘政治斗争中失败的结果,而是地缘经济斗争失利所致。

美国首先千方百计逼迫苏联片面发展军事工业以消耗其经济实力,然后又通过压低石油价格的方式耗尽苏联外汇来源,最终迫使其陷入经济困境,以解体失败告终。

在地缘经济斗争中,处于进攻状态的一方国家会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本国企业进行支持,处于防守一方的国家则通过关税、进出口许可、外汇管制、环境/检疫标准等手段将外国商品挡在国门之外,以保护本国产业。

早在1989年11月,就有领导同志预言:“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

从今天的视角看,这“另外两个冷战”其实很好理解,第一个是意识形态冷战,第二个即地缘经济冷战。

以中国人熟悉的“第一岛链”为例,今天“第一岛链”仅仅是一个军事地缘概念吗?

显然不止,它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科技岛链”“产业岛链”,美国希望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进行整合,重新布局产业链基地,实现另一种形式的对华封锁。

除科技产品外,战略资源也是地缘经济博弈的关键因素,如:石油、天然气、重要矿产、水和粮食等,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输油/输气管线和海上航路。

如果两岸统一,则极端场景下日韩只能走菲律宾以东的“东线”北上,中国对其海上生命线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汉语里有“左右逢源”和“左右为难”两个词语,在一个愈发清晰的平行世界里,哪些国家或领域会“左右逢源”,哪些又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呢?

首先,脱钩对于当事方来说都是不利的,无非是杀敌一千自损多少的问题。

如果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继续加剧,那么同时在这两个市场做生意的公司(如:苹果、沃尔玛、通用、福特、特斯拉、波音等)面临的压力只会增加,中国对美出口也会受影响(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工器材、日用机械、家用电器、汽车及其零配件为我国对美出口的重点行业)。

其次,一些地缘位置重要、涉及关键产业的国家或地区将面临两难选择。

最典型的例子即“半导体联盟”,美国试图威逼利诱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和荷兰等地的企业“二选一”,放弃中国大陆市场。

与之相较,印度和东南亚由于产业技术层次不高,并不属于脱钩断链的重点领域,反而趁机承接了不少转移自中国的产能,在这一波地缘经济格局重塑中收获颇丰。

另外,像沙特、阿联酋等几个中东产油国,它们凭借能源出口和充沛的财力在中美之间游走,同样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