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座城市一条寻常街巷中,与汽修厂、药店为邻的兰州琳朝珠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琳朝珠宝”)门店,虽不显山露水,却从一家手工作坊起步,历经三代人三十余年坚守,成长为国内黄金珠宝行业的“现象级”品牌——二手市场实现溢价回收、订单排期长达一年、逆势涨价仍供不应求,更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实习生 邱美怡
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古称金城,既是丝绸之路的商贸要地,亦是传统工艺的传承沃土。
在这座城市一条寻常街巷中,与汽修厂、药店为邻的兰州琳朝珠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琳朝珠宝”)门店,虽不显山露水,却从一家手工作坊起步,历经三代人三十余年坚守,成长为国内黄金珠宝行业的“现象级”品牌——二手市场实现溢价回收、订单排期长达一年、逆势涨价仍供不应求,更吸引了顶级资本关注。这个跨越时光的品牌逆袭,不仅书写了陇原工匠的坚守故事,更折射出中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琳朝珠宝门店。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摄
扎根金城:三代传承的匠心积淀
琳朝珠宝的发展根基,深植于百年工艺的薪火相传。其品牌Logo由1916、1944、1977三个数字构成金色圆环,分别对应创始人马振祥的师父陈卫新、马振祥和现在的掌舵人马朝贤的出生年份,镌刻着家族与黄金工艺的不解之缘。
早年间,陈卫新与马振祥同为兰州人民银行下属单位的黄金匠人,凭借精湛技艺打磨的精细纹样,为家族工艺奠定了基础。1991年,马振祥取两个儿子名字中的“琳”与“朝”,创立琳朝珠宝,立志打造兼具中式韵味与时代特色的珠宝品牌。2006年,马朝贤接过父辈衣钵,将门店迁回自己出生成长的街巷,让品牌在市井烟火中扎根生长。
“工艺要革新,款式要原创”,陈卫新的经营理念成为琳朝珠宝不变的理念。即便在行业追求“快速变现”时,其始终坚守手工制作的初心。在手工工厂里,錾刻、花丝镶嵌、失蜡等传统宫廷细金工艺完整传承与创新,每件首饰从设计到完工需数月甚至一年打磨。
马朝贤对匠心的诠释质朴而坚定:“标准是底线,工艺才是天花板,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才是匠心的试金石。”对成色足金、重量精准、工艺严谨的坚守,构成了品牌最坚实的品质底色。
破圈之路:品质赋能的市场突围
一场危机成为琳朝珠宝“破圈”的催化剂。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下,其线下门店全面关停,这家深耕兰州本土的品牌被迫试水直播带货,初衷仅是“承接订单维持运营”。不同于行业内花哨的营销话术,琳朝珠宝的直播间聚焦工匠作业场景与首饰细节呈现,以真实质感打动消费者。
这份“反套路”的真诚,契合了当下消费者对品质与信任的渴求。一年后,订单量爆发式增长,最高单笔订单达60万元,不少客户未见过实物便直接打款成交。2024年,琳朝珠宝因订单爆满两次暂停接单;2025年,即便宣布调价10%至20%,并开启为期一年的全渠道限量销售,市场热度依旧不减,成为国内首家同时宣布涨价与限购的黄金珠宝品牌。
爆单背后,是产品文化价值与工艺细节的双重赋能。在琳朝珠宝展厅,每件作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牡丹亭”吊坠以花窗与花旦侧脸为元素,预留多元解读空间;“四海·烟火”手镯360度刻画九龙纹样,龙吐珠处镶嵌南红,暗藏“九龙入海”寓意;二十周年限定作品“冉冉·芯生”融合机械心脏与中国龙浮雕,尽显东方美学与当代工艺的碰撞。
品牌独特的“角落哲学”更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马朝贤化名“角落先生”,坚持在手镯开合处、绳子末端等易被忽略的细节处精雕细琢,他曾说:“就像人生,99%的时光看似平凡,却都藏着专属的精彩。”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琳朝珠宝在工业化量产市场中脱颖而出。
行业启示:本土品牌的高端化探索
琳朝珠宝的逆袭,打破了黄金珠宝行业“低价竞争”“流量依赖”的传统逻辑,为甘肃本地品牌高端化发展提供了宝贵样本。在行业普遍追求周转率与利润率时,其始终坚守“作品逻辑”而非“商业逻辑”。马朝贤的理念直抵核心:“我们从不想着如何‘卖’首饰,只专注于如何‘做’好首饰,匠人唯一的考量,是这件作品是否能让自己爱不释手。”
这份坚守不仅成就了品牌自身,更推动了行业生态正向发展。2018年,琳朝珠宝公开制作工艺视频;2024年,向从业者开放原创版权授权,鼓励同行“变版创新”。马朝贤坦言:“独木难成林,希望中式珠宝能百花齐放。”琳朝珠宝发展路径清晰证明,本土品牌无需依附国际潮流,只要深耕传统文化、坚守核心工艺,同样能实现高端化突围。
如今的琳朝珠宝,在聚光灯下也面临着“甜蜜的负担”:订单排期过长引发的客户诉求及投资者与同行的关注等,让核心设计时间被挤压。有消息称,琳朝珠宝已获知名资本青睐,未来或将进军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布局门店。
谈及未来,马朝贤的愿景朴素而坚定:“余生专注打造优质作品,深挖传统文化内涵,让中国高端珠宝走向世界舞台。”(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琳朝珠宝提供)
来源:财经大会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