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6月4日印度大选结果揭晓时,莫迪悄然擦去额头的冷汗。与选前多数机构的预测一致,印度人民党及其所在的全国民主联盟赢得大选,莫迪顺利开启其第三个总理任期。
2024年6月4日印度大选结果揭晓时,莫迪悄然擦去额头的冷汗。与选前多数机构的预测一致,印度人民党及其所在的全国民主联盟赢得大选,莫迪顺利开启其第三个总理任期。
在胜利背后,印度人民党仅获得人民院约41%的席位,依靠联盟内其他党派的支持,莫迪才勉强保住总理职位。
尽管如此,这一结果对莫迪而言已是政治成功。
过去十年间,他的各项改革基本以失败告终,竞选承诺几乎全部落空,唯一值得称道的政绩仅是为印度修建了约1亿间厕所。
为何印度民众仍选择这样一位被部分人视为“神棍”的领导者?原因在于:莫迪为印度人描绘的愿景,至今仍未完全破灭。
在探讨莫迪失败的改革之前,需先了解他最初当选的真实背景。
莫迪能在2014年赢得大选,一方面源于他对穆斯林的强硬态度,在印巴冲突持续的背景下,此举深受占印度人口八成的印度教徒欢迎。另一方面则因他在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成功推动该邦经济领跑全国。
莫迪发展经济的秘诀在于持续关注印度相对薄弱的制造业。在其推动下,大量国内外投资者进入古吉拉特邦设厂,短短五年间涌现多个大型工业园。
工业水平提升不仅解决就业,为保障稳定供电而进行的基础设施翻新,更顺带缓解了印度普遍存在的电力短缺问题。
古吉拉特邦的制造业发展之路,本质建立在莫迪对人权的漠视之上。在他主政期间,除制造业外,该邦的医疗水平、教育质量及贫富差距问题持续恶化,自2002年以来备受针对的穆斯林群体生活尤为艰难。
发展必然伴随代价,但对2014年的印度人尤其是占多数的印度教徒而言,莫迪的道路行之有效,一定牺牲是印度的必经之路。正是这批选民将莫迪推上总理宝座,而莫迪也确实履行了部分承诺。
首个任期伊始,莫迪立下豪言。
2014年9月,他提出“印度制造”战略,认为印度过去30年被中国甩开的根本原因在于制造业落后。
提出该战略时,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仅16%,中国则为35%,绝对数值上印度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及。发展制造业确是印度崛起的合理路径。
确立核心目标后,莫迪为“印度制造”设计了一套完整方案:首先修改《征地法》,放宽征地条款,为工业建设提供土地。
修改《劳工法》,降低小微企业用工难度,允许女性进入此前未开放的职业,释放人口红利。
改革税制,将原属29个邦的复杂税收统一收归中央,减轻地方对企业盘剥。调整进出口关税,优化外资环境。
最后提升基础教育和卫生水平,从根本上改善劳动者素质。
首个任期结束时,这五步仅推进了“半步”即卫生水平的提升,具体表现竟是修建厕所。
通过坚定执行“清洁印度”运动,莫迪在首个任期内修建超过5000万间厕所,极大改变了印度人随地便溺的陋习,也成为他此期间最突出的政绩。
首个任期结束后,印度制造业GDP虽微幅上升,占经济总量比重却不升反降,与中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莫迪确实未欺骗民众,他真心希望提升制造业实力,却找不到启动工业化所需的资金。
以土地改革为例,莫迪旨在根治印度土地征收价格虚高的问题。因政府无力按市价征地,便试图压价,近乎从农民与地主手中“白嫖”工业用地。
尽管地主与农民明白制造业对国家强大的意义,征地却直接损害其眼前利益。于是他们在情感上认同莫迪路线,实际行动上却协助在野的国大党抗议相关政策。
随着土地改革彻底停滞,吸引外资的努力同样受挫。
在莫迪喊出“印度制造”后,外资一度积极响应:2014年外国对印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一年后升至555亿美元。
为吸引外资,莫迪多次与美日等西方国家互访,大打“中国威胁牌”,渲染印度可作为西方对抗中国的替代选项。当外资怀揣希望抵达印度,面对的却不是莫迪描绘的蓝图,而是充满恶意的各邦政府。
地方政府在外资投入后,并未借此发展工业,反而利用印度特色法律对外企大肆罚款,充实政客私囊。结果外资如韭菜般被一茬茬收割,承诺的工业区一个也未建成。
面对无解的困局,莫迪在首个任期尾声通过其扶持的媒体循环广播:“我已尽力,各邦拖后腿,再给我五年,还大家一个强大的印度。”印度民众竟全盘接受了这一说辞。
2019年4月新一届大选如期举行。在莫迪的第一个任期内,除修建大量厕所外,他几乎毫无建树,印中差距持续扩大。按常理,这一失败任期纵未摧毁莫迪形象,也足以动摇印度人民党的执政地位。
选举结果令所有观察者愕然:莫迪的5000万间厕所发挥了作用。印度人民党在2019年大选中取得史诗性胜利,斩获2.3亿张选票和303个人民院席位。
进入第二任期,莫迪无需看小党派脸色即可推动政策。但当他试图重启“印度制造”时,却发现首任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依然无解,唯一能做的仍是修厕所。
厕所救不了印度人。对莫迪政府而言,更糟的情况出现了:首任期对制造业的投入虽未提升产业竞争力,却培育出一批吸食国民财富的寡头。
这听起来矛盾:制造业未崛起,何来寡头?制造业立国的根本在于“先富带动后富”,政策倾斜本意为扶持资本家以推动产业,然而因改革失败,印度本土制造业未能起飞。
但由于印度市场基数庞大,政策倾斜仍使一批企业家暴富。这些富豪投桃报李,不仅提供大量竞选资金,更掌控媒体为印度人民党造势。其中代表是莫迪的同乡、阿达尼集团总裁高塔姆·阿达尼。
阿达尼出生于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1990年代通过承包该邦基建工程发家。莫迪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阿达尼始终是其忠实支持者。
莫迪升任总理后,阿达尼集团顺理成章获得大量政府基建订单。2015年,阿达尼尚在富豪榜百名开外。通过与莫迪合作,他于2022年4月超越另一位印度富豪安巴尼,成为新晋亚洲首富。
对于阿达尼的崛起,印度民众看在眼里,苦在心里。他们曾相信莫迪的承诺并将其推上高位,最终富起来的却只有阿达尼为代表的少数富豪。
当莫迪第二任期接近尾声,越来越多印度人开始失望,不再相信他描绘的愿景,部分昔日支持者甚至转投对手国大党。
莫迪心知肚明这些问题,但除修厕所以外,他无力改变印度土地制度等深层结构。今天的他也早已不是那个低种姓的茶水小工,几年前其种姓已被印度教人士抬升为刹帝利。
他在所有意义上已获成功。而印度人民若想继续追寻强国梦,或许需要的是下一位“莫迪”了。
来源:秦大夫健康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