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666元,包教包会,轻松致富”,近日,央视曝光虎头蜂(俗称“杀人蜂”)养殖乱象,一些机构通过网络大肆兜售养殖技术,将这种具有极强攻击性的危险物种包装成“致富项目”。
“6666元,包教包会,轻松致富”,近日,央视曝光虎头蜂(俗称“杀人蜂”)养殖乱象,一些机构通过网络大肆兜售养殖技术,将这种具有极强攻击性的危险物种包装成“致富项目”。
在暴利驱动下,高危虎头蜂的养殖已形成从培训、养殖到销售的完整灰色产业链。商家们以“虎头蜂泡酒治病”为噱头,夸大宣传其药用价值。
而实际上,这种凶猛的昆虫能够追击数公里,其毒液可引发严重溶血、心肌损伤,甚至短时间内致人死亡。
在四川、湖南、广西等地,高危虎头蜂被直接放养在山头,蜂巢距离民居不足数十米。养殖户为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不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将周边居民和过往行人的安全置于极度危险之中。
除了对人身造成伤害外,这类蜂群具有攻击性强,无天敌的特性,对传统蜜蜂等昆虫赶尽杀绝,严重影响粮食作物授粉,对区域生态造成极大破坏。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畜牧业现行的相关各种文件及法规中均未对虎头蜂养殖、利用作出禁止或限制性规定。虎头蜂养殖行业内部也没有制定虎头蜂养殖的生产标准及安全规范。因此,眼下很多虎头蜂养殖户就这样游走于规则缺失的灰色地带,长期以来,管理职责在多个部门之间模糊,形成了事实上的监管真空。
面对日益猖獗的虎头蜂养殖现象,相关部门不应再继续沉默或推诿。应当尽快明确虎头蜂养殖的监管主体,厘清部门职责,首先要解决的是“谁来管”的问题。
其次,如果允许养殖,那么要制定严格的养殖标准和准入条件,对养殖场地、防护设施、技术能力等进行规范,解决“怎么管”的问题。
再者,要加大对非法养殖、危险养殖行为的打击力度,对造成人身伤害和重大安全事故的养殖者依法追究责任,形成有效震慑。
除了源头管理外,对网络上大肆宣传虎头蜂养殖技术、夸大其药用价值的行为,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当主动介入,及时切断这条灰色产业链的传播渠道。
虎头蜂极具攻击性,但不能让它攻击我们法律的、监管的漏洞,否则伤害的远不止一小片山林,更是全社会的安全。
监管必须走在风险前面,而不是跟在悲剧后面。
来源:中国蓝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