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之下,蜂群轰鸣,攻击性极强的红娘虎头蜂向“全副武装”的记者发起猛烈冲锋。这并非野外探险,而是央视《财经调查》在湖南一家养殖公司拍下的真实场景。11月16日,据央视财经报道,有消费者向《财经调查》栏目反映,网络平台上,一些商家以虎头蜂能治病为由,大肆兜售这种
评论员 牛可心
镜头之下,蜂群轰鸣,攻击性极强的红娘虎头蜂向“全副武装”的记者发起猛烈冲锋。这并非野外探险,而是央视《财经调查》在湖南一家养殖公司拍下的真实场景。11月16日,据央视财经报道,有消费者向《财经调查》栏目反映,网络平台上,一些商家以虎头蜂能治病为由,大肆兜售这种毒蜂,甚至有人在大规模养殖这种毒蜂以牟利。
虎头蜂,学名胡蜂,俗称马蜂、黄蜂,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伤人甚至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尽管多地已发布通知严禁养殖,但在“泡酒治病”的虚假宣传与高额利润驱动下,仍有不少养殖户铤而走险。
被养殖户青睐的红娘虎头蜂、七里游虎头蜂等品种,攻击性强、毒性大、性情凶猛。其中七里游虎头蜂甚至能捕食眼镜蛇,受惊后可追击数公里。这些 “杀人蜂” 的养殖场景令人心惊:有的直接放养在山头,无任何防护措施;有的直接建在村头民居附近,连基本的围挡和警示标志都没有。养殖户明知其危险性,却为了追求 500 元成本卖到五六千元的暴利,将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视为儿戏。
与危险并行的,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在网络直播间,这些毒蜂被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三无药酒打着“传统养生”的旗号大行其道。而事实上,正如业内人士坦言,这些所谓疗效不过是“卖个心理作用”。 这种明目张胆的欺诈,不仅骗取钱财,更可能延误患者正规治疗。胡蜂并没有像商家宣传的“包治百病”,在我国云南、贵州等地胡蜂却可以用来食用,当地人有食用蜂蛹的传统,但养殖户安全意识普遍缺失。
尽管多地已发布通知禁止或清退危险虎头蜂养殖,但在国家层面的畜牧业法规中,对虎头蜂养殖仍缺乏明确的禁止或限制性条款,行业内部也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和安全规范,导致 “杀人蜂”的养殖仍处于法律及监管空白。2025年6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发生一起胡蜂蜇人事件,两名幼童随家长在地里干活时,误入一旁的山林,被村民养殖的胡蜂袭击,经抢救无效后身亡。牟定胡蜂蜇人案的发生,让胡蜂养殖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监管缺位的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
虎头蜂作为肉食性昆虫,被放养在自然界后,会大量捕食野生昆虫,严重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胡蜂与蜜蜂“势不两立”,在蜜蜂养殖户看来,养蜜蜂,就等于在给胡蜂养饲料。胡蜂养殖成本低、不需要什么技术,一些胡蜂养殖户拿回去直接放在山林中挂养,山林资源越丰富,产量越高。胡蜂养殖虽然给农户带来“钱”景,但在相关法律条文空缺下,这些凶猛的捕食者被大量放养到自然环境中,势必扰乱生态平衡,其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一边是高昂的利润,一边是生命的代价和环境的成本。胡蜂养殖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要规范发展,给胡蜂养殖明确红线和底线。首先,应当有相关部门从防范人畜安全风险角度出发,组织专业力量对胡蜂养殖技术及其安全防范管理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制定相关行业管理规范。其次,各地可根据实际,出台地方性安全措施、规范,哪些品种胡蜂能养,哪些可以小范围养殖,哪些坚决不能养,分门别类地划定红线。最后,相关科研机构可以针对胡蜂养殖加强技术攻关,把全流程圈养技术研究成熟,把养殖风险降到最低,有效发挥胡蜂养殖的经济价值。
人命关天,生态宝贵,绝不能允许这种“要钱不要命”的生意肆意狂奔。“杀人蜂”滥养乱象,该管管了。
来源: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