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财经节目日前曝光了虎头蜂被大规模无序养殖的乱象,一条从培训养殖虎头蜂技术到售卖“三无”药酒和蜂蛹的灰色产业链已经悄然形成。这条产业链反映出一些虎头蜂养殖企业对公共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漠视,背后隐藏的问题值得警惕。
转自:中国环境网
央视财经节目日前曝光了虎头蜂被大规模无序养殖的乱象,一条从培训养殖虎头蜂技术到售卖“三无”药酒和蜂蛹的灰色产业链已经悄然形成。这条产业链反映出一些虎头蜂养殖企业对公共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漠视,背后隐藏的问题值得警惕。
虎头蜂,体型大、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活动范围大,具有很强的对外攻击性和掠食性。它们生性凶残,连眼镜蛇都吃。受惊扰时可群体追击目标达数千米。此前,虎头蜂伤人甚至导致人畜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也因此被称为“杀人蜂”。
这种危险的生物如今却被一些养殖企业随意放养。有的企业直接把蜂巢养在了村民自建房外十几米的地方,而且,蜂巢周围没有任何围挡和警示标志,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生命安全的潜在威胁。还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负责任地将蜂巢放养在山头,让虎头蜂以各种野生昆虫为食。虎头蜂极具攻击力,不仅会大量捕食野生蜜蜂等益虫,更会破坏当地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生态平衡。这种做法已严重威胁当地的生态安全。
面对如此显而易见的危害,为何虎头蜂养殖仍深受养殖公司的青睐和追捧?惊人的暴利在背后强力驱动。虎头蜂蜂蛹作为高档野味,在餐饮市场上价格不菲,而蜂王交易和养殖培训更是利润可观。记者调查发现,虎头蜂养殖的投入与产出比可达1∶10,500元的成本就能带来5000至6000元的收益。正是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公司不惜铤而走险,甚至专门养殖繁殖力和攻击性更强的红娘等特殊品种。
虎头蜂养殖产业的超高回报率依赖于特定的市场需求。一方面,部分消费者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盲目迷信虎头蜂泡酒具有治病强身的功效,尽管这些“三无”药酒既无实际作用,更无质量保障。另一方面,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一些食客将食用蜂蛹视为一种新奇的饮食体验,促使这种高风险生物被堂而皇之地端上餐桌。正是这些需求为上游的疯狂养殖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
与此同时,监管层面的缺位也为这一灰色产业链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当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专门法规禁止虎头蜂养殖,使得监管工作缺乏统一的执法依据。一些地方政府对虎头蜂养殖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并未采取禁养措施;一些地方虽已发布禁养通知,但后续监管措施并不到位,导致违规养殖行为仍在地下悄然进行。
令人担忧的是,为了迎合市场对蜂蛹的需求,一些公司目前正在做杂交蜂王的尝试,杂交实验一旦成功,产量无疑会更高。还有一些公司在互联网平台广泛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学员只要缴纳6666元学费便能学会虎头蜂养殖技术,还可以以学员价从公司购买蜂王和蜂窝。可以想见,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虎头蜂养殖将更为广泛,也将对公众人身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更为严重的威胁。面对这一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虎头蜂的养殖行为。同时,强化全链条监管,农林、市场监管、互联网监管等相关部门要开展联合整治,对网络直播间、线下养殖场、交易市场等进行全面排查,对违规养殖的虎头蜂全面销毁,对违规销售虎头蜂药酒、虎头蜂菜品等行为进行处罚,切断暴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避免更多虎头蜂流入野外。
另一方面,加强科普宣传和群众共治。通过媒体宣传、乡村公告等形式,揭穿虎头蜂泡酒的治病骗局,引导更多人不去食用蜂蛹等野味。普及危险蜂类的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虎头蜂养殖的潜在风险。建立群众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暴利的诱惑绝不能以牺牲生命健康和生态安全为代价。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坚决遏制“杀人蜂”滥养乱象,终结这场以公共利益换取个人私利的危险交易,切实守护我们共同的生命安全与生态家园。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