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河”文脉的传承与守护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6:50 1

摘要:11月8日,廊坊市图书馆内,一场聚焦北运河历史沿革与当代保护的文化沙龙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以“‘御河’文脉的传承与守护”为核心,邀请香河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文史研究专家马国栋担任主讲人,为到场市民带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11月8日,廊坊市图书馆内,一场聚焦北运河历史沿革与当代保护的文化沙龙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以“‘御河’文脉的传承与守护”为核心,邀请香河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文史研究专家马国栋担任主讲人,为到场市民带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龙头,是‘水上漂来的北京城’的生命之脉,更是燕赵大地上流淌的文化瑰宝。”讲座开篇,马国栋便以生动的比喻点明了北运河的重要地位。他援引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的观点,强调北运河与长城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象征。南方运河孕育了苏杭扬等繁华都市,而北运河则在元大都营造、天津卫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作为皇帝出巡的“御河”、漕运往来的要道,见证了数百年的王朝兴衰与文明交融。

一河贯南北:北运河的千年历史脉络

马国栋详细梳理了北运河从自然河道到文化遗产的演变历程。北运河古称沽水、白河、潞河,作为京杭大运河七段之一,北起北京通州北关,流经河北香河,南至天津武清、红桥等地汇入海河,全程186公里,自安平镇鲁家务村,纳牛牧屯引河,经宋止务、孙家务等村落蜿蜒南下,成为北运河遗产中极具北方特色的重要段落。

追溯历史,北运河的雏形可至东汉末年。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为北征袁尚与乌桓,令董昭开凿平虏渠与泉州渠,初步沟通北方水系,形成了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线,为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北方河段基础。“这不仅是军事运输的需要,更是华夏文明南北交融的开端。”马国栋解释道,泉州渠因与平虏渠相接于古泉州县(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其走向与如今的北运河一脉相承,成为北方水系沟通的最早雏形。

真正让北运河成为京杭大运河核心段落的,是元代郭守敬的治水工程。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后,百万军民的物资需求迫切需要便捷的运输通道,而原有潞河水源不足、河道浅涩,难以承载漕运重任。至元十三年(1276年),郭守敬奉旨整治通州运粮河,从香河孙家务取直开沟,经天津河西务、杨村等地注入海河,历时四年完工。此后,他又相继修通会通河、通惠河,将隋唐大运河缩短九百多公里,京杭大运河正式定型,北运河也由此成为漕运咽喉。《元史·食货志》记载,元代每年经北运河运往北京的漕粮多达300余万石,占全国税粮运输的六分之五,“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盛况,造就了北运河沿岸“商业发达,水陆云集,车樯如织,百货山积”的繁荣景象。

明清时期,北运河的漕运地位达到顶峰。康熙、乾隆皇帝多次沿北运河巡幸江南,留下《潞河三首》《御题金门闸》等御制诗篇;明天启皇帝朱由校亲笔御书“铜帮铁底北运河”,赞誉其河道坚固、航运通畅。北运河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元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明时传教士利玛窦、清时英使马嘎尔尼等均经此入京,在日记中留下了对这条河流的生动描写。马国栋强调:“北运河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通道,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南北戏曲、饮食、民俗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生态圈。”

在香河境内,北运河的历史印记尤为深刻。土门楼的古闸坝、甘露寺的遗迹、王家摆的古渡口,每一处都承载着漕运时代的记忆。马国栋结合调研经历,讲述了北运河香河段沿岸村落的形成与发展:“这些村落多因漕运而生,村民或为船夫、或为商贩、或为护堤兵士,他们的生活习俗、方言俚语都深深烙印着运河的痕迹,成为北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河藏瑰宝:北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

“北运河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保存了运河的原状和真实历史遗迹,完整的人工河道、堤防体系和基本未变的航道,代表了北方大运河遗产的独特特色。”马国栋重点阐释了北运河的文化价值。与南方运河多经人工改造不同,北运河香河段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河道走向和堤防结构,沿线的古闸坝、古渡口、古村落等遗迹真实可考,为研究北方运河的水利技术、漕运制度、社会变迁提供了鲜活的实物例证。

作为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北运河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国栋举例说,香河的运河号子、漕运传说、传统造船技艺,以及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河北的梆子戏等,都与北运河的漕运文化息息相关。“运河号子是船夫们在拉纤、撑船时传唱的歌谣,不同的号子对应不同的劳作场景,既包含了协调动作的实用功能,也蕴含着对生活的期盼,是运河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运河沿岸的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香河肉饼等美食,最初都是为满足漕运人员的饮食需求而产生,如今已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北运河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漕运制度、城市发展的活化石,对它的保护与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马国栋多年来深耕运河文化研究,先后撰写《三国简史》《廊坊赋》等作品,致力于挖掘北运河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

在互动环节,有市民提问:“北运河与其他河段相比,最独特的文化特质是什么?”马国栋回应道:“北方运河的粗犷与南方运河的婉约形成了鲜明对比。北运河地处燕赵腹地,兼具军事防御、漕运通航、防洪灌溉等多重功能,其文化既有皇家气派,又有乡土气息,更有中外交流的开放特质,这种多元融合的文化内涵,正是北运河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一河启新程:北运河的当代保护与传承

2014年,京杭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运河作为核心段落,其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马国栋在讲座中强调,保护北运河,首要原则是维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严格控制影响河道本体及景观风貌的大规模商业开发,“运河遗产不是静止的古董,而是活态的文化资源,保护不能只停留在‘锁起来’,更要‘活起来’。”

在具体保护措施上,马国栋提出了三点建议:制定中长期保护规划,将北运河遗产带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纳入地方发展战略,加强对古闸坝、古渡口、古村落等申遗点的本体保护;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整理口述史、民间传说、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完善的运河文化数据库;推动运河文化的活化利用,通过文旅融合、研学旅游、文艺创作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运河文化,参与到保护中来。

近年来,廊坊市在北运河保护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香河县对境内运河沿岸进行了生态修复,清理河道垃圾、加固堤防、种植绿植,打造了运河生态公园;市图书馆打造的文化沙龙品牌,以地域文化为主线,兼顾国学内容,通过专家讲座、读者研讨等形式,推广运河文化等特色资源。马国栋表示:“这些举措让北运河重新焕发生机,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传承了文化根脉,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双赢。”

讲座尾声,马国栋呼吁:“北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它、传承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能有更多人关注北运河、热爱北运河,让这条千年古河在新时代继续流淌,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以前只知道京杭大运河很有名,却不知道北运河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马老师的讲座让我对家乡的运河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保护运河的重要性。”“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文化沙龙,多了解廊坊的地域文化,也愿意参与到运河保护的志愿活动中去”……活动结束后,市民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廊坊市图书馆文化沙龙活动将持续以馆藏文献资源为辅助,聚焦廊坊地域文化,推出更多涵盖运河文化、杨家将文化、国学经典等内容的主题活动,通过知识碰撞激发思想灵感,打破学术研究壁垒,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普及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正如北运河的流水绵延不绝,廊坊的地域文化也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千年运河,文脉永续。北运河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记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在当代保护与传承的征程中,正以全新的姿态连接历史与未来,成为推动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将有更多人加入到守护运河文脉的行列中,让这条千年古河绽放出持久的魅力。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