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披露,部分地区存在违规养殖攻击性极强的“红娘”“七里游”等虎头蜂品种的现象,更有不负责任者将其“散养”在村庄附近,缺乏必要的防护与警示措施,导致蜂群伤人甚至致人死亡事件频发。
在乡间小路漫步,竟可能遭遇致命“杀人蜂”的围攻?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多次上演的“恐怖故事”。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披露,部分地区存在违规养殖攻击性极强的“红娘”“七里游”等虎头蜂品种的现象,更有不负责任者将其“散养”在村庄附近,缺乏必要的防护与警示措施,导致蜂群伤人甚至致人死亡事件频发。
更令人担忧的是,调查显示,针对这类呈蔓延之势进行养殖的“杀人蜂”,目前仅有少数地区出台明文禁令,大量养殖户仍能轻易绕开法律与监管,购买并饲养这些危险蜂种。
而这仅仅是当前野生动物养殖、售卖乱象的冰山一角。线上线下,“秀异宠”“卖异宠”的行为层出不穷——从商圈的“卡皮巴拉互动”、酒店的“小狮子叫早”,到私人视频号中的金丝猴表演,再到鸵鸟、蜥蜴、龟、蛇等异宠售卖……人们在感叹“神奇动物”带来新奇趣味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可爱表象背后的一笔“糊涂账”:不少商业活动未经审批、缺乏防护,不仅漠视动物福利,更潜藏着巨大的安全与卫生风险。
依据我国法律,野生动物实行分类分级保护,不同保护级别在买卖、表演、饲养等方面均有相应管理要求。例如,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原则上禁止买卖,面向公众展示展演须经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并使用专用标识;“三有”动物,虽可买卖饲养,但卖家须提供合法来源证明(如人工繁育许可证)、检疫证明等,买方也需向主管部门报备。
然而在现实中,大量野生动物交易双方均缺乏相应资质,表演活动存在“未批先演”“无证运输”等问题,法律所规定的“保障动物健康”“落实安全管理”等要求形同虚设。
放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与展演,不仅是明显的违法行为,更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一是公共安全风险,类似“杀人蜂”伤人、马戏团动物逃逸等事件屡见报端;二是生态破坏,鳄雀鳝、高危虎头蜂等外来物种可能对本土生物多样性造成毁灭性冲击;三是防疫隐患,来源不明、检疫缺失的异宠可能成为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
目前我国尚未对虎头蜂等特殊物种的养殖制定统一规范,对卡皮巴拉(水豚)等外来非保护动物的引入与展示也缺乏明确标准;监管缺位同样突出,在各类动物的管理中,由于养殖和交易涉及林业、农业、市场监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职责交叉却协调不畅,“多头管理”往往沦为“无人管理”;平台纵容则进一步助长乱象,电商及内容平台审核不严,对违规商品与直播处置不力,甚至出现主播使用暗语规避审查、封号时间过短等问题,导致法律法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在此背景下,当务之急是尽快填补规则漏洞。首先要迅速完善制度设计,制定全国统一的野生动物养殖、展示与交易标准,明确禁养目录与准入条件;其次是强化全链条监管,推动林业、农业、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协同执法,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专项整治;同时还要压实平台与地方责任,督促平台加强内容审核、下架违规商品,地方政府则应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对养殖、展演行为严格审批与监督。
对公众而言,在打算养异宠时要先做功课,确认卖方资质以及索要购买的宠物品种相关证书;在选择和野生动物有关的娱乐活动时,应优先支持以动物自然行为展示和科普教育为主的正规动物园与海洋馆,对线上线下各种以动物为噱头的表演和互动项目保持警惕,如果发现疑似非法表演、虐待动物或盗猎行为,及时通过12315平台投诉或向当地林业部门举报。
随着公众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异宠经济”“动物互动”等新业态的兴起,我们亟须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这既是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阶段的必由之路。
来源:中原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