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张雪峰在“张雪峰讲升学规划”抖音小号复播,直播间瞬间涌入4万多人。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曾经直言“文科都是服务业”的网红名师,如今竟态度180度大转弯,对着镜头认真地说:“文科专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一幕让不少老粉丝直呼“画风突变”。要知道,就在两个月前,张雪峰还因为“孩子要报新闻学,我一定把他打晕”等言论被全网禁言。如今解禁归来,他的言辞明显谨慎了许多,甚至反复强调“不卖货,怕上热搜”。这种转变,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经历过封禁风波,这位流量顶流终于学会了“说话的艺术”。与其被别人的言论牵着鼻子走
张雪峰解禁后改口:文科“大有可为”背后的人间真实
昨晚,张雪峰在“张雪峰讲升学规划”抖音小号复播,直播间瞬间涌入4万多人。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曾经直言“文科都是服务业”的网红名师,如今竟态度180度大转弯,对着镜头认真地说:“文科专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一幕让不少老粉丝直呼“画风突变”。
要知道,就在两个月前,张雪峰还因为“孩子要报新闻学,我一定把他打晕”等言论被全网禁言。如今解禁归来,他的言辞明显谨慎了许多,甚至反复强调“不卖货,怕上热搜”。这种转变,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经历过封禁风波,这位流量顶流终于学会了“说话的艺术”。
但说实话,张雪峰的改口,反而更值得玩味。一个靠给排水专业出身,最终却在自媒体领域赚得盆满钵满的人,现在回过头来为文科“正名”,这其中的反差,恰恰折射出当下社会对文理科认知的撕裂。
看看评论区就知道,网友@超虹天 的观点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文科就业确实不如理工科。而且说实话,文科的活,理科基本都能干,除非强制设置壁垒。”这话听起来刺耳,却道出了残酷的现实——在就业市场上,文科生往往处于被动。
但张雪峰本人的经历,恰恰打了这种论调的脸。他学的是工科,干的却是地道的“文科活”——靠嘴皮子吃饭,靠输出观点赚钱。就像网友@荷花叶茶 指出的:“他上学的时候是学的理科,毕业从事的文科性质的工作。”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学科背景从来不是决定职业发展的唯一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张雪峰自己就是“跨界成功”的典型,为什么之前还要拼命“劝退”文科呢?
说到底,这关乎流量密码的转换。在封禁前,他的“毒舌”风格正好击中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大家都怕孩子选错专业、找不到工作。那种“我把你打晕”的极端言论,虽然刺耳,却能在短时间内引爆话题、吸引关注。
而现在,经历过28天的“反省期”,张雪峰显然调整了策略。他不再简单粗暴地给文科“判死刑”,转而开始列举网剧编剧、自媒体文案、高端销售等文科就业方向。表面上看是态度转变,实际上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收割流量——以前是制造焦虑,现在是提供“解决方案”。
不过,如果我们跳出张雪峰个人的言论变化,会发现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他的每一句话都能引发如此大的共鸣?
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最先考虑的不是兴趣和热爱,而是“这个专业好不好就业”、“毕业后能挣多少钱”。这种心态下,张雪峰那种赤裸裸的“就业导向”建议,自然显得“实用”又“解渴”。
但我们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教育的本质从来不只是为了找份工作。文科所培养的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理科所训练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把教育的价值简单等同于毕业后的起薪,实在太过狭隘。
看看现在的就业市场,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真正做得好的自媒体创作者,往往不是只会“吹牛”的文科生,也不是只会技术的理科生,而是兼具人文情怀和技术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写作需要逻辑,编程需要创意——文理科的界限,在现实工作中早已模糊。
张雪峰自己的团队里,肯定既有学传播的文科生,也有学计算机的理科生。他们各展所长,共同打造了这个影响力巨大的IP。这本身就在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跨界融合的能力,比单一的学科背景更重要。
所以,与其纠结于“文科好还是理科好”,不如换个思路:我们的孩子是否具备了持续学习的能力?是否能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否拥有无论学什么专业都能活得精彩的底气?
张雪峰的“改口”,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认知的进步。从一味贬低文科,到承认其价值,这种转变虽然来得有点晚,但总归是好事。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工程师建造高楼大厦,也需要作家书写时代精神,需要艺术家滋养心灵。
最后想说,专业选择这件事,真的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热爱和优势,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就像张雪峰,他可能永远想不到,自己一个学给排水的,最终会在教育咨询领域找到人生舞台。这个世界的变化,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与其被别人的言论牵着鼻子走,不如静下心来想想: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路?毕竟,人生的答案,从来不在网红名师的直播间里,而在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中。
来源:自贡体育产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