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第十二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铜鼓奖获奖名单公布,青年作家田原也的中篇小说《第三十二层》获奖。小说以一个不存在的“家”为象征,讲述了物欲是如何把人的梦想异化、谎言是如何扭曲人性,以及在现实重压下个体梦想幻灭与沉沦的故事。在专访中,田原也向本刊记者分享
铜鼓起韵颂盛世,翰墨生香赋华章。
金秋时节,第十二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铜鼓奖获奖名单公布,青年作家田原也的中篇小说《第三十二层》获奖。小说以一个不存在的“家”为象征,讲述了物欲是如何把人的梦想异化、谎言是如何扭曲人性,以及在现实重压下个体梦想幻灭与沉沦的故事。在专访中,田原也向本刊记者分享了他的创作心路。
青年作家田原也中篇小说《第三十二层》获第十二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铜鼓奖。图为创作中的田原也。邱烜 摄
本刊记者:您创作《第三十二层》的初衷是什么?
田原也:几年前我从事新闻工作,接触到许多身陷购房纠纷的当事人,其中一位花费了半辈子积蓄,结果只能住在四面透风、无法交付的毛坯房里。作为“客观视角”,我当时只能被动地倾听、转述他们的遭遇,期望类似的事情不要再发生。而作为写作者,我可以主动将这样的悲剧解构、重构,创作成小说,将其中的核心问题和核心矛盾更好地表达出来。
本刊记者:您认为这篇小说哪一方面最出彩最让您满意?
田原也:如果说有什么比较满意的话,那就是在完成小说后,感觉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去打磨语言、塑造人物、设置剧情是值得的。比如李慕成这个人物,他偏执、懦弱,甚至冲动,他的许多选择令人不解甚至反感。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的形象有了真实感。从青涩懵懂的少年到盲目的追梦者,再到暴力施害者与自我欺骗者,每一次转变都折射出他对爱情与生活的错位理解。在故事里,他是被时代欲望、情感执念与认知枷锁裹挟而成的“异化个体”。但跳出故事,大家会发现李慕成又成了一种“群体隐喻”——现实中,像他一样被困在类似境遇里的人无处不在。读者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焦虑”“执念”“自我欺骗”,看到我们在追逐“第三十二层”时,可能付出的代价。
本刊记者:在这个故事中,您想给读者一种什么样的阅读体验?
田原也:我并不想用说教的方式传递道理,而是想通过人物的两面性让读者在共情中与角色产生联结,感受人性的复杂。同时,我也希望自己描写的细节,能够给读者带来如电影画面一般的记忆点。当读者合上书本,能想起李慕成在雪夜送别沈雪时的幸福,也能想起他在烂尾楼天台上画出“三十二层”的无奈……我期望《第三十二层》能让读者在他人的故事中,看清自己的生活,读懂人性的真相,最终学会“更真诚地对待情感,更理性地面对现实,更从容地接纳自我”。
本刊记者:请谈谈您的文学创作历程,您是何时开始创作的?
田原也:我从小就对文学感兴趣。2009年,我在广西民族大学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时开始创作微电影剧本,后来写成了短篇小说《怀疑》,获得“相思湖”文学大赛一等奖,并在《作家》杂志发表。这一系列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开始有意识地写作。对现在的我而言,写作仍是一件需要不断学习的事。
本刊记者:写作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田原也:从事新闻工作那些年,我发现了不少社会问题,目睹过许多冲突现场,也倾听过无数人的求助。我想要尽可能地帮助那些人,却总觉力不能及。直到我看见伤心的人因诗词获得慰藉、一本书帮助孩子们填饱了幻想、一句话让冷漠的双眼涌出忏悔的泪光,我意识到,文学能去到人去不了的地方,语言拥有的力量可以超越它本身。于是我开始相信写作,相信写作能让我重新认识自己,也能构建出帮助他人的桥梁。
本刊记者:您认为作家怎样才能创作出更多读者喜欢、社会认可的作品?
田原也:我认为,读者对作品的第一期待就是“看见自己”,所以作家创作的故事应该有真情实感,应该符合现实思考的逻辑。好的作品需要触碰时代脉搏、回应大众关切,需要扎根于“当代生活的真实土壤”。所以,创作读者喜欢、社会认可的作品,本质上需要作家将“初心”与“责任”相结合。“初心”是对真实生活的热爱、对复杂人性的好奇、对叙事艺术的追求,“责任”则是对读者的尊重、对社会的关注。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