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活儿就滚蛋,但我们不裁你,发你个最低工资回家待着。” 这话听着是不是挺荒诞的?但它就真实发生在河南一家设计院里。
“没活儿就滚蛋,但我们不裁你,发你个最低工资回家待着。” 这话听着是不是挺荒诞的?但它就真实发生在河南一家设计院里。
很多人可能还以为,建筑设计师是那个画着酷炫图纸,指点江山的高薪职业。
醒醒吧,时代早就变了。
当房地产的黄金时代落幕,那曾经堆积如山的图纸,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办公桌上的灰尘。数据冰冷得吓人,项目量直接腰斩,有些地方甚至砍掉了六成。
过去是甲方爸爸提着钱排队求你画图,现在是几十家设计院为了一个巴掌大的项目,把报价压到骨折。
整个行业,就像一艘突然冲进冰川的巨轮,所有人都在瑟瑟发抖。
河南这家设计院的“骚操作”,不过是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而已。它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揭开了整个行业血淋淋的现实:地主家,真的没有余粮了。
听起来,这似乎是企业在困境中的无奈之举。不裁员,还给发钱,多“人性化”啊。
可你仔细品品,这味道不对。
设计院最大的成本是什么?是人,是那一个个熬夜画图的设计师,人力成本占了七成以上。现在项目没了,回款比登天还难,企业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刀砍向最“贵”的资产。
“最低底薪+弹性上班”,这八个字翻译过来就是:企业的风险,你们员工来扛。我用最低的成本把你“养”着,让你不至于立刻饿死,但你也别想从我这儿得到任何职业安全感和发展。
这算盘打得,我在屏幕这边都听见了响声。
这根本不是什么自救,而是彻头彻-彻尾的风险转嫁。企业保住了自己那张薄薄的脸皮和运营的空壳子,却把一个设计师最宝贵的实践机会、技术积累和对未来的信心,全部清零。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恶性循环:人才流失,项目质量下降,然后更接不到活儿。一步步,把自己送进坟墓。
说到底,为什么设计行业这么脆弱?
因为长久以来,我们自己就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画图工具”。
行业的内卷,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了抢单,无底线地压低设计费,设计费在整个工程造价里,占比低到可怜的2%-3%。这点钱,还要被甲方拖上一年半载。
本该是智慧和创新的结晶,最后却变成了流水线上的计件工。大家比的不是谁的方案更有创造力,而是谁的报价更低、谁画图的速度更快。
这种模式下,设计师的技术溢价能力被无限削弱。你不是在搞创作,你只是在“出图”。
当一个行业的核心价值被压到尘埃里,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它瞬间崩塌。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靠海量项目还能勉强糊口;市场一旦萎缩,这种低价值模式的脆弱性就暴露无遗。
“摆烂式生存”,成了唯一的选择,也成了最可悲的选择。
我看到很多设计师在网上哀叹,觉得这个行业完了,没救了。
确实,当企业选择用这种方式逃避转型阵痛时,是挺让人心寒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放弃了向“全过程咨询”、“城市更新”这些更有价值的领域探索的可能,选择在原地“躺平”等死。
但我想说,越是这种时候,个人的选择才越发重要。
继续在原地“等项目、靠企业”,无异于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未来的路,必然是属于那些能主动破局的人。
你的专业领域能不能再往下挖一挖?别人都在卷住宅,你能不能去钻研医疗建筑、工业设计?这些细分赛道的需求,远比你想象的要稳定。
你的技能树,除了CAD和SU,还能不能再点亮几个?学学BIM,了解一下工程法务,把自己从一个单纯的画图者,升级成一个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服务商。
行业的变革是痛苦且漫长的,它需要政策的引导,需要企业家的远见,但归根结底,它需要每一个从业者的觉醒和自救。
这家河南设计院的举动,是一个警报,它在提醒所有人:那艘曾经能载着你我安稳航行的大船,现在真的漏水了。继续待在船舱里抱怨,只会被动地一起沉没。
当整个行业都在下沉,一个人的努力挣扎,究竟是力挽狂澜,还是徒劳无功?
大家觉得呢?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优雅清泉gxq2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