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5岁的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这个曾经热热闹闹的大家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分崩离析的。
王建国坐在空荡荡的老房子里,手里拿着弟弟王建军的遗书,泪水模糊了视线。
55岁的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这个曾经热热闹闹的大家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分崩离析的。
窗外传来邻居家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而他的家里,却只剩下他一个人。
大女儿移居国外,小女儿断绝联系,妻子早已心灰意冷搬回娘家,连最后陪伴他的弟弟,也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离开。
王建国想起昨天在弟弟房间里找到的那张纸条:"哥,我实在受不了了。妈那些话像刀子一样,把我们一家人的心都割碎了。"
直到此刻,王建国才恍然大悟!
摧毁这个家庭的,不是贫穷,不是疾病,而是母亲那张永远停不下来的嘴...
01
王建国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王大山是钢铁厂的工人,性格憨厚老实,母亲刘桂花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嗓门大,脾气急,但在外人面前总是笑脸相迎。
小时候的王建国并没有觉得母亲有什么不对。
相反,他还挺佩服母亲的"能说会道"。每当邻居家有什么纠纷,大家都愿意找刘桂花评理。她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而且说话痛快,从不拐弯抹角。
"桂花姐,你说得对!就是这个理儿!"邻居们经常这样夸赞她。
年幼的王建国以为,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有威信,受人尊敬。直到弟弟王建军的到来,一切都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王建军比王建国小三岁,从小体弱多病,性格内向敏感。刘桂花对这个小儿子的态度和对大儿子截然不同——她总是习惯性地拿两个孩子做比较。
"你看看你哥,人家多懂事。你再看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哭。"
"建国从来不让我操心,建军你什么时候能让我省点心?"
这样的话,王建军从小听到大。
02
随着两兄弟长大,这种比较变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尖锐。王建国学习成绩好,考上了大学;王建军成绩一般,只上了职业学校。刘桂花的语言就更加犀利了。
"你看你哥,大学生!再看看你,技校都不好好念。"
"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
王建国偶尔会替弟弟说几句话:"妈,建军其实也挺努力的,技校毕业照样能找到好工作。"
"你少替他说话!"刘桂花立刻反驳,"他就是不如你,这是事实!我说句实话怎么了?"
王建军在一旁默默承受着这一切,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内向。每当母亲开始说教时,他就低着头,紧握双拳,但从不反驳。
王建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尝试过劝说母亲,但每次都被噎得哑口无言。
"我这是为了他好!不说他,他怎么知道自己的不足?"刘桂花振振有词。
03
大学毕业后,王建国回到家乡工作,很快就在单位里崭露头角。他结婚生子,事业顺利,在母亲眼中就是"标准的好儿子"。而王建军呢,技校毕业后进了一家小工厂,工资不高,找女朋友也屡次失败。
刘桂花的话就更毒了:"你哥25岁就结婚了,你都28了还光棍一条。"
"人家女孩子一听你这条件,谁愿意跟你?"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生了你这个儿子。"
王建军的眼神越来越黯淡,话越来越少。有时候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下班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王建国看不下去了,他把母亲拉到一边:"妈,你别总这样说建军。他听了心里难受。"
"难受?"刘桂花冷笑,"他要是真难受,早就改了!我说他是为了激励他,让他上进!"
"可是这样的激励有用吗?你看他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那是他自己没出息!怪不得别人!"
王建国无言以对。他发现,和母亲讲道理简直是对牛弹琴。
04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末,王建国的事业如日中天,升职加薪,买房买车。他的两个女儿也很争气,学习成绩优秀。而王建军依然在那家小工厂工作,30多岁了还是单身。
这时候,刘桂花的话就更加刺耳了。每次家庭聚会,她都要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一遍:"你们看看建国,再看看建军。同样是我生的,怎么差距这么大呢?"
"建军啊,你要是有你哥一半的本事,我也不用这么愁了。"
王建军的脸色越来越苍白,但他依然不说话,只是默默地吃饭,或者找借口提前离开。
王建国的妻子李梅看不下去了,私下对王建国说:"你妈这样说话太过分了。建军是个好人,就是性格内向一点,她这样打击他,他怎么可能有自信?"
"我也知道妈说话过分,但我劝过很多次,她根本听不进去。"王建国很无奈。
"那你就不管了?建军是你亲弟弟!"李梅有些愤怒。
"我能怎么办?总不能和妈翻脸吧?"
李梅摇摇头,开始对这个家庭感到失望。
05
2000年,好消息终于传来——王建军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张小红。两人谈了半年恋爱,感情稳定,准备结婚。
王建军难得地露出了笑容,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王建国也为弟弟高兴,觉得也许婚姻能改变建军的人生轨迹。
然而,当张小红第一次来家里吃饭时,刘桂花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尴尬到了极点。
"小红啊,你真的想好了吗?建军这个人,我最了解了,就是没什么大出息。"
"你看看建国,事业有成,妻子漂亮,女儿优秀。建军呢?30多岁了才找到女朋友,工资还不到建国的一半。"
张小红脸色很难看,但出于礼貌没有说什么。王建军的脸涨得通红,拳头握得死紧。
饭后,张小红找了个借口提前离开。王建军送她到门口时,她轻声说:"建军,你妈...是不是不太喜欢我?"
"不是的,她就是说话直接一点。"王建军强颜欢笑。
但张小红的眼中已经有了怀疑。
06
接下来的几个月,每次张小红来家里,刘桂花都要重复类似的话。她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在最不合适的时机说出最伤人的话。
"小红,你条件这么好,真的要跟建军将就吗?"
"建军这个人,我太了解了,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你要是跟了建军,以后有你受苦的。"
王建国几次想要制止母亲,但都被她以"我说的是事实"为理由顶了回去。
李梅更是气得不行,经常和王建国因为这件事吵架。
"你到底还是不是建军的哥哥?看着你妈这样羞辱他,你就不能说句话?"
"我说了她也不听啊!而且,她说的也不全是假话..."
"什么叫不全是假话?建军是老实,但他人品好,对小红也真心。你妈这样说,是要把人家姑娘吓跑!"
李梅说得没错。三个月后,张小红提出了分手。理由很简单:"我觉得我们不太合适。"
王建军痛苦地问:"是不是因为我妈说的话?"
张小红沉默了很久,最后点了点头:"建军,你是个好人,但你的家庭...我真的接受不了。"
07
张小红的离开,对王建军是个巨大的打击。他本来就内向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开始拒绝所有的相亲安排。
"我不想再找了。"他对王建国说,"反正妈总会有办法把人家吓跑。"
"建军,你别这样想。小红走了,还会有别的女孩的。"王建国试图安慰弟弟。
"还有别的女孩?"王建军苦笑,"哥,你想想,哪个女孩能受得了妈那张嘴?除非她聋了。"
王建国无言以对,因为他知道建军说得没错。
而刘桂花对张小红的离开毫不在意,反而觉得自己做得对:"我早就说了,那个女孩配不上我们家。她走了也好,省得以后麻烦。"
"妈,你怎么能这样说?建军好不容易找到个女朋友,被你给搅黄了!"王建国终于忍不住了。
"我搅黄了?"刘桂花理直气壮,"我说的都是实话!如果她真的爱建军,怎么会在乎这些?说明她就是个势利眼!"
这种逻辑让王建国彻底绝望。他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有错。
08
进入新世纪后,王建国的家庭矛盾开始全面爆发。李梅对婆婆的不满越来越深,两个女儿也开始对奶奶产生反感。
大女儿王丽在高中时就表现出了对奶奶的抗拒:"爸,我不想和奶奶一起吃饭。她总是说一些让人不舒服的话。"
"她是你奶奶,你要尊重她。"王建国习惯性地维护母亲。
"尊重?"小女儿王敏更加直接,"她有尊重过叔叔吗?有尊重过我们吗?她只会比较,只会打击人。"
这话让王建国很震惊。他没想到,连自己的女儿都对母亲有如此强烈的反感。
李梅更是直截了当:"建国,你妈这个人,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建军在她眼里永远不如你,我们的女儿在她眼里永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和她在一起,永远都是负面情绪。"
"你这话说得太过分了。"王建国为母亲辩护。
"过分?"李梅冷笑,"上次王敏考试考了第二名,回来兴高采烈地告诉奶奶。你猜你妈怎么说的?'第二名有什么好炫耀的?第一名才是真本事。'孩子当时就哭了。"
王建国想起那件事,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还是说:"妈这是激励孩子上进。"
"激励?"李梅的声音提高了八度,"这叫激励?这叫打击!你看看建军被'激励'成什么样了?你还要让你的女儿也变成那样吗?"
09
家庭矛盾的激化,让王建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边是亲妈,一边是妻女,他不知道该向着谁。
而王建军的情况越来越糟糕。35岁以后,他彻底放弃了找对象的想法,整天沉默寡言,下班就是看电视、睡觉。刘桂花对此的评价依然犀利:
"你看看你这个样子,哪个女人会看上你?"
"我早就说过,你这辈子就是个失败者。"
王建军从不反驳,但王建国能看出,弟弟的眼神越来越空洞,仿佛失去了对生活的所有希望。
2005年,大女儿王丽考上了国外的大学。在准备出国的前一天,她对王建国说:"爸,我走了就不会再回来了。"
"怎么会?这里是你的家。"王建国很震惊。
"家?"王丽苦笑,"一个充满负面情绪的地方能叫家吗?和奶奶在一起,我从来没有感受过快乐。她的嘴就像毒蛇一样,专门咬人的心。"
"阿丽,你这样说奶奶太过分了。"
"过分?"王丽的眼中含着泪水,"爸,你知道吗?从小到大,奶奶从来没有夸奖过我。即使我考了第一名,她也要说'别骄傲,还有比你更好的'。即使我帮她做家务,她也要说'你看隔壁家的孩子比你更勤快'。和她在一起,我永远都是个失败者。"
这话让王建国心如刀绞。他突然意识到,母亲的话不仅伤害了王建军,也伤害了自己的女儿们。
10
王丽出国后,小女儿王敏也开始变得叛逆。她公开对抗奶奶,经常因为刘桂花的话而发脾气。
"奶奶,你能不能别总是说些让人不开心的话?"16岁的王敏终于忍不住了。
"我说什么了?我说的都是为你好!"刘桂花理直气壮。
"为我好?你从来没有肯定过我!不管我做什么,在你眼里都是错的,都是不够好的!"
"你现在翅膀硬了,敢跟奶奶顶嘴了?"
这样的争吵越来越频繁。李梅终于下定决心:"建国,我受够了。要么你妈搬出去,要么我带着王敏搬出去。"
"梅子,我们是一家人,怎么能分开住?"王建国试图挽回。
"一家人?"李梅冷笑,"你妈从来没有把我们当一家人。她眼里只有你一个儿子,我们都是外人。"
"你别这样说..."
"我不这样说?"李梅的声音颤抖着,"结婚20年了,她什么时候对我说过一句好话?什么时候对王敏说过一句鼓励的话?她的嘴里永远只有比较、打击、贬低!"
11
2010年,家庭矛盾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李梅带着小女儿王敏搬回了娘家,提出要离婚。
"我不想再过这种生活了。"李梅眼中含着泪水,但语气很坚决,"和你妈在一起,我感觉自己快要抑郁了。每天听她那些话,我的心情就很糟糕。"
王建国痛苦地说:"梅子,咱们好好商量商量,总有解决的办法。"
"什么办法?让你妈改变?"李梅摇头,"20年了,她有改变过吗?她只会变本加厉。现在连王敏都受不了她了,你还要怎样?"
"那我跟妈说说,让她注意一下说话的方式。"
"说说?"李梅苦笑,"你说了多少次了?有用吗?她永远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永远都觉得别人太敏感。"
最终,李梅还是搬走了。王建国试图挽回,但李梅的态度很坚决:"除非你妈不在这个家里,否则我不会回来。"
而刘桂花对儿媳妇的离开毫不在意:"走了就走了,早就看她不顺眼了。天天板着脸,好像我欠她钱似的。"
12
妻子的离开对王建国是个巨大的打击,但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2012年,小女儿王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外地的大学。临走前,她对王建国说:
"爸,我可能也不会回来了。"
"为什么?这里是你的家啊。"王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
"家?"王敏重复了姐姐当年的话,"一个让人感到压抑和痛苦的地方能叫家吗?"
"敏敏,奶奶虽然说话直接一点,但她是关心你的。"
"关心?"王敏的眼中闪着泪光,"爸,你知道我高考结束后最开心的是什么吗?不是考上大学,而是终于可以离开奶奶了。从小到大,她从来没有让我感受过家的温暖,只有无休止的比较和打击。"
王敏的话让王建国心如刀绞。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以为的"为了孩子好",实际上是在一步步推走自己的孩子。
2015年,王建国的生活跌到了谷底。妻子和他正式离婚,两个女儿都在国外发展,很少联系。家里只剩下他、母亲和弟弟三个人。
王建军的情况越来越糟糕。40多岁的他依然单身,工作也不顺利,经常被工厂辞退,然后再找新的工作。他变得越来越沉默,有时候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
13
而刘桂花的话依然犀利如刀:
"你看看你这个样子,40多岁了还是个废物。"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
王建国看着弟弟麻木的表情,心中涌起巨大的愧疚。
他想起小时候那个活泼可爱的建军,想起他曾经对未来的憧憬,想起他在妈妈面前越来越卑微的样子。
"妈,你能不能别总是这样说建军?"王建国终于忍不住了。
"我说什么了?我说的不是事实吗?"刘桂花振振有词。
"事实?什么叫事实?建军是我弟弟,是你儿子!你就不能说几句鼓励的话吗?"
"鼓励?他做了什么值得鼓励的事情?"
王建国无言以对。他发现,和母亲争论毫无意义,她永远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一家三口被迫长时间待在家里。
本来就紧张的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压抑。王建军因为工厂停工而失业,整天待在家里,情绪越来越低落。
14
那天晚上,王建国和弟弟在阳台上抽烟,难得地聊了很久。王建军突然说:"哥,我真的受不了了。"
"受不了什么?"王建国问。
"妈的嘴。"王建军的声音很轻,但充满了绝望,"这么多年来,她张口闭口就是那几句话,像魔咒一样,把我的自信全部摧毁了。"
王建国心中一紧:"什么话?"
王建军苦笑着,用完全一样的语调模仿着母亲的话,让王建国的身体瞬间就像如坠冰窟般的颤抖不已...
"第一句:'你看看你哥,再看看你,怎么差距这么大?'"
"第二句:'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
"第三句:'你这辈子就是个失败者。'"
"第四句:'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生了你。'"
王建军模仿得维妙维肖,连语音语调都一模一样。王建国听着,突然觉得浑身发冷。这四句话,就像四把刀,一刀一刀地捅在王建军的心上,捅了四十多年。
"建军..."王建国想要说些什么。
"哥,你知道吗?"王建军的眼中涌出泪水,"这四句话,她从我小时候说到现在,我这辈子听了不下一万遍。每一遍都像在告诉我,我是个错误,我不应该存在。"
就在这时,客厅里传来了刘桂花熟悉的声音:"建军!你又在外面磨蹭什么?你看看你哥,从来不让我操心。你什么时候能让我省点心?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
王建军的身体猛地一颤,那种绝望的眼神让王建国永生难忘...
15
听到母亲又开始重复那些话,王建军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看着王建国,眼中是一种决绝的神色。
"哥,我真的不想再听了。"王建军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清晰得让人心碎,"我这辈子都在等她说一句鼓励我的话,哪怕只有一次也好。但是没有,永远都没有。"
王建国想要安慰弟弟,但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因为他知道,建军说得对。这么多年来,母亲确实从来没有鼓励过建军,甚至连一句温暖的话都没有说过。
"建军,你别这样想。妈她...她就是说话直接一点。"王建国的话连自己都不相信。
"直接?"王建军苦笑,"哥,你说这话连你自己都不信吧?她不是直接,她是恶毒。她专门挑最伤人的话说,专门在我最脆弱的时候给我致命一击。"
王建国无言以对,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你知道吗?小时候我也有梦想,我想当画家,想学音乐。但每次我提起这些,她都会说'你看看你哥,人家学习多好,你就知道想这些没用的'。慢慢地,我就不敢再有梦想了。"王建军的声音越来越低沉。
"建军..."
"后来我想要交朋友,想要谈恋爱,想要有自己的生活。但她那四句话就像诅咒一样跟着我。每当我想要努力的时候,就会想起她说我是废物;每当我想要自信的时候,就会想起她说我是失败者。"
王建国听着,心中涌起巨大的愧疚。作为哥哥,他应该保护弟弟,但这么多年来,他却一直在逃避,一直在为母亲找借口。
16
那天晚上,王建国失眠了。他躺在床上,脑海中不断重复着王建军说的那四句话:
"你看看你哥,再看看你,怎么差距这么大?"
"你这辈子就是个失败者。"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生了你。"
王建国突然意识到,这四句话不仅毁了王建军,也毁了整个家庭。妻子离开他,不仅仅是因为受不了婆婆,更是因为看不下去他的懦弱和逃避。女儿们远走他乡,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是为了逃离这个充满负面情绪的家。
他想起大女儿王丽临走前说的话:"爸,奶奶的嘴就像毒蛇一样,专门咬人的心。"
他想起小女儿王敏的控诉:"从小到大,奶奶从来没有夸奖过我。和她在一起,我永远都是个失败者。"
他想起妻子李梅的话:"和你妈在一起,我感觉自己快要抑郁了。"
原来,母亲的那四句话,不仅仅是对王建军的伤害,而是对整个家庭的摧毁。她用这样的话语模式对待家里的每一个人,让所有人都感到压抑和痛苦。
17
第二天早上,王建国决定和母亲好好谈一谈。他把刘桂花叫到客厅,认真地说:"妈,我们需要谈谈。"
"谈什么?"刘桂花不以为然。
"谈你说话的问题。"王建国深吸一口气,"妈,你知道吗?你那些话把建军伤得很深。"
"我说什么了?我说的都是事实啊!"刘桂花立刻反驳。
"事实?"王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妈,建军是你的儿子,不是你的敌人。你为什么要这样伤害他?"
"我伤害他?"刘桂花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我这是为了他好!不说他,他怎么知道自己哪里不对?"
"为了他好?"王建国苦笑,"妈,你看看建军现在的样子,这就是你'为了他好'的结果吗?"
"那是他自己没出息!"刘桂花依然坚持己见,"我又没说错什么!"
王建国看着母亲固执的样子,心中涌起巨大的绝望。他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永远不会改变。
接下来的几天,王建军变得更加沉默。他不再和家人说话,不再和王建国交流,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王建国能听到他在房间里写东西的声音,但不知道他在写什么。
王建国试图和弟弟聊天,但王建军总是说:"哥,别管我了。我想一个人静静。"
几天后,王建军突然对王建国说:"哥,我想出去走走,散散心。"
"好啊,我陪你去。"王建国很高兴,以为弟弟想开了。
"不用,我想一个人去。"王建军拒绝了,"就是到附近的山上看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王建国没有多想,就同意了。那天上午,王建军出门了,一直到晚上都没有回来。王建国开始担心,给建军打电话,但一直没人接。
第二天早上,警察敲响了王家的门。
"请问这里是王建军的家吗?"警察严肃地问。
王建国心中一紧:"是的,怎么了?"
"王建军昨天在山上自杀了。我们在他身上发现了这封遗书。"
王建国接过遗书,手在颤抖。打开一看,是建军熟悉的字迹:
"哥,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走了。我不想再听妈那些话了,我受够了。这辈子听了四十多年,我真的很累很累。我知道我的离开会让你难过,但我实在没有勇气再活下去了。那四句话就像四把刀,把我的心割得千疮百孔。我想要个解脱。"
18
王建军的死,让王建国彻底崩溃了。他抱着弟弟的遗书痛哭失声,心中涌起巨大的愧疚和自责。
而刘桂花的反应却让王建国震惊:"他这是什么意思?为了几句话就寻死觅活的?真是没出息!"
"妈!"王建国愤怒地看着母亲,"建军死了!你的儿子死了!你就不能说句人话吗?"
"我说什么了?"刘桂花依然理直气壮,"他自己想不开,怪得了谁?我又没逼他去死!"
王建国看着母亲,突然觉得面前这个人很陌生。这真的是他的母亲吗?亲生儿子死了,她竟然还在为自己辩护?
"妈,你知道吗?"王建国的声音很轻,但充满了愤怒和失望,"建军的死,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你那张嘴,是你那四句话,把他逼死的。"
"你怎么能这样说我?"刘桂花开始哭泣,"我辛辛苦苦把你们养大,现在反过来怪我?"
"辛苦?"王建国冷笑,"你知道什么叫辛苦吗?真正辛苦的是建军,他在你的打击下生活了四十多年,每天都在承受着你的恶毒攻击!"
母子两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吵了。但这场争吵来得太迟了,晚了四十多年。
19
王建军的葬礼很简单,只有几个朋友参加。王建国的两个女儿从国外回来参加了叔叔的葬礼,但她们对奶奶的态度非常冷淡。
"爸,叔叔真的是自杀的吗?"大女儿王丽问。
王建国点点头,把建军的遗书给女儿看了。王丽看完后,眼中涌出愤怒的泪水。
"我就知道会有这一天。"王丽咬着牙说,"从小我就看出来,叔叔在奶奶面前越来越卑微,越来越没有自信。奶奶那张嘴,迟早要出人命的。"
小女儿王敏更加直接:"爸,奶奶就是个杀人犯!她用话语杀死了叔叔!"
王建国看着愤怒的女儿们,心中五味杂陈。他想为母亲辩护几句,但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因为他知道,女儿们说得对。
葬礼结束后,王丽和王敏准备回国外。临走前,王丽对王建国说:"爸,我们不会再回来了。只要奶奶还在这个家里,我们就不会踏进这个门。"
"阿丽,她毕竟是你奶奶..."
"奶奶?"王丽冷笑,"一个能把自己儿子逼死的人,还配当奶奶吗?爸,你好自为之吧。"
两个女儿走了,这次是真的不会再回来了。
20
从那以后,家里就只剩下王建国和刘桂花两个人。刘桂花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依然习惯性地评价和比较。
"你看隔壁老李家的儿子,两个孩子都在身边。你呢?女儿都跑国外去了,连个照顾你的人都没有。"
"我早就说过,建军那个人就是想不开。你看看你,多明白。"
每当听到母亲这样说话,王建国就会想起弟弟的遗书,想起女儿们愤怒的眼神,想起妻子失望的表情。他开始明白,这个家庭的悲剧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一个总是用负面语言攻击家人的母亲,注定会摧毁整个家庭的和谐。她的四句话,就像四个诅咒,把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推向了深渊。
2021年,王建国55岁。这一年,他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贫穷,不是疾病,而是有一个总是用恶毒语言攻击家人的人。
贫穷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疾病可以通过治疗缓解,但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在负面语言的攻击下生活,那他的心灵会被彻底摧毁。
王建国想起小时候的家庭,其实并不贫穷。父亲有稳定的工作,母亲持家有方,两个孩子健康成长。从物质条件来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家庭。
但就是因为母亲那张不会说好话的嘴,就是因为她那四句反复重复的恶毒话语,这个原本和睦的家庭一步步走向了分崩离析。
弟弟死了,妻子离婚了,女儿们远走他乡不再归来。现在的王建国,虽然在经济上并不困难,但在精神上却是彻底的失败者。
21
那天晚上,王建国坐在弟弟的房间里,看着他留下的那些画作。原来王建军一直在偷偷画画,那些画虽然技法不够成熟,但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一幅画特别让王建国感动:画面上是一个温馨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围坐在餐桌旁,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画的角落,王建军用小字写着:"我梦想中的家。"
王建国看着这幅画,泪如雨下。他想起小时候的王建军,那个活泼可爱、充满梦想的弟弟。如果母亲当初能够鼓励他,支持他,也许他真的能成为一个画家,也许他能拥有自己的幸福家庭。
但是没有如果。母亲的四句话,像四把刀,一刀一刀地削掉了王建军的梦想,削掉了他的自信,削掉了他对生活的希望,最终削掉了他的生命。
王建国开始反思自己这55年的人生。他意识到,自己虽然在事业上相对成功,但在家庭关系上是彻底的失败者。
作为儿子,他没有阻止母亲伤害弟弟;作为丈夫,他没有保护妻子免受婆婆的攻击;作为父亲,他没有给女儿们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他总是以"妈就是这样的人"、"妈说话直接一点"、"妈是为了大家好"这样的借口来逃避问题,从来没有真正面对过母亲语言暴力的严重性。
现在想起来,王建国才明白,母亲的那四句话,实际上是一种慢性的精神虐待。她用这样的话语模式,系统性地摧毁了家庭成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你看看你哥,再看看你,怎么差距这么大?"——这句话让王建军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这句话让王建军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
"你这辈子就是个失败者。"——这句话给王建军贴上了永久的标签。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生了你。"——这句话彻底否定了王建军存在的价值。
22
王建国决定,不能再让母亲继续这样下去了。他找到刘桂花,严肃地说:"妈,我要和你谈谈。"
"又要谈什么?"刘桂花不耐烦地说。
"我要你道歉。"王建国的语气很坚决。
"道歉?我为什么要道歉?"
"为建军的死道歉,为你这些年说过的那些话道歉。"王建国看着母亲的眼睛,"妈,你必须承认,是你的话害死了建军。"
"我不承认!"刘桂花立刻反驳,"他自己想不开,关我什么事?"
"关你什么事?"王建国的声音颤抖着,"妈,你知道吗?建军死前给我说了你经常说的四句话。那四句话,他听了四十多年,每一句都像刀子一样插在他心上。"
"什么四句话?我什么时候说过四句话?"刘桂花装糊涂。
王建国一字一句地重复:"第一句,你看看你哥,再看看你,怎么差距这么大?第二句,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第三句,你这辈子就是个失败者。第四句,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生了你。"
听到这四句话,刘桂花的脸色变了变,但她依然嘴硬:"我...我这不是事实吗?"
"事实?"王建国愤怒地说,"妈,你知道什么叫事实吗?事实是,建军是个善良的人;事实是,他从来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事实是,他一直在努力生活,只是你从来没有看到过!"
23
这场对话以刘桂花的沉默结束。但王建国知道,母亲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只是被儿子的愤怒震住了,而不是真心悔改。
几天后,王建国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要搬出去,一个人生活。
"妈,我要搬走了。"王建国说。
"搬走?为什么?"刘桂花很震惊。
"因为我不想再听到那些话了。"王建国看着母亲,"妈,你的话已经害死了建军,我不想让自己也变成下一个受害者。"
"我说什么了?我哪句话不对?"刘桂花依然在为自己辩护。
"妈,你到现在还不明白吗?"王建国苦笑,"你的话没有一句是鼓励的,没有一句是正面的。和你在一起,任何人都会变得自卑、压抑、绝望。"
"你这是要抛弃我吗?"刘桂花开始哭泣。
"不是抛弃,是自救。"王建国的话很冷静,"妈,我会定期给你生活费,会定期来看你,但我不能再和你住在一起了。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需要远离那些负面的语言。"
刘桂花哭得很伤心,但王建国心如铁石。他知道,如果再不离开,自己也会被母亲的话语慢慢摧毁。
24
搬出去后,王建国的生活开始慢慢好转。没有了母亲每天的负面语言轰炸,他的心情变得平静了很多。他开始学习心理学,想要了解语言暴力对人心理的影响。
通过学习,王建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亲那四句话的杀伤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的负面评价会严重损害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症和自杀倾向。
母亲的那四句话,正是典型的语言暴力:
第一句"你看看你哥,再看看你,怎么差距这么大?"属于恶意比较,会让人产生深深的自卑感。
第二句"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属于人身攻击,会让人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第三句"你这辈子就是个失败者"属于负面预期,会让人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第四句"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生了你"属于彻底否定,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和自我厌恶。
这四句话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套完整的精神虐待体系,足以摧毁任何一个人的心理防线。
王建国也开始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他想起对女儿们的教育,发现自己有时候也会不自觉地重复母亲的话语模式。
比如,当大女儿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也说过类似的话:"你看隔壁家的孩子,人家怎么能考第一?"
比如,当小女儿犯错时,他也说过:"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现在想起来,王建国才意识到,语言暴力是会遗传的。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孩子长大后往往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幸好女儿们及时逃离了这个家庭,否则她们也可能成为语言暴力的受害者或者传播者。
王建国决定给女儿们写信,向她们道歉,解释这些年来家庭问题的根源,希望她们能够原谅自己的懦弱和逃避。
25
两个月后,王建国收到了大女儿王丽的回信。信中写道:
"爸爸,谢谢你的信。我很高兴你终于意识到了奶奶语言暴力的严重性。说实话,从小到大,我对奶奶都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不是怕她打我,而是怕她说话。她的话就像毒箭一样,专门射向人最脆弱的地方。
叔叔的死让我很难过,但说实话,我并不意外。这么多年来,我眼睁睁看着叔叔在奶奶的话语攻击下一点点萎缩,从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绝望的中年人。我曾经担心,如果我继续留在那个家里,也会变成叔叔那样。
爸爸,我不怪你。我知道你也是受害者。在那样的环境下,任何人都很难保持清醒的判断。但我希望你能明白,离开奶奶是对的。有些人就是天生的语言暴力制造者,和她们在一起,只会让自己变得痛苦。
我现在过得很好,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可爱的孩子。我发誓,绝对不会让我的孩子经历我们小时候经历的那些痛苦。我会用鼓励代替打击,用理解代替指责,用爱代替比较。
希望你也能过得好,也希望你能彻底走出那个阴霾。"
看完女儿的信,王建国泪流满面。他感到既欣慰又难过——欣慰的是女儿们没有重蹈他的覆辙,难过的是这个家庭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才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
现在的王建国,已经57岁了。他一个人住在一套小公寓里,生活简单但安静。没有了母亲的负面语言轰炸,他的心情变得平和了很多。
26
他会定期去看望母亲,给她送生活用品,但绝不过夜。每次见面,刘桂花还是会说一些让人不舒服的话,但王建国已经学会了保护自己——他会限制谈话时间,会转移话题,会在她开始说那些话的时候直接离开。
"你怎么这么快就走?"刘桂花经常这样问。
"妈,我们聊点别的吧。"王建国会这样回答。
"聊什么?我又说错什么了?"
"你没说错,但我不想听那些让人不开心的话。"
刘桂花到现在还是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但王建国已经不再试图改变她了。有些人的性格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到了这个年纪,想要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王建国能做的,就是保护自己,保护剩下的家人不再受到伤害。
两年前,王建国开始写一本书,记录这个家庭的悲剧,希望能够警醒更多的父母。他在书中写道:
"语言是有力量的,它可以建设,也可以毁灭。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一句恶毒的话,也可以摧毁一个人的一生。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语。
我们不能因为爱孩子就随意批评他们,不能因为关心他们就不断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不是比较和打击。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物质上的贫困,而是精神上的贫瘠。当一个家庭充满了负面语言,充满了比较和指责,那么无论这个家庭多么富有,都是不幸的。
我希望通过我们家的悲剧,能够让更多的父母意识到语言暴力的危害。请记住,你们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请善待你们的孩子,用爱的语言浇灌他们的心灵,而不是用恶毒的话语摧毁他们的自信。"
王建国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拯救更多的家庭,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现在的王建国,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确实不是贫穷,而是有一个总是说出伤人话语的人。
母亲那四句话——"你看看你哥,再看看你,怎么差距这么大?"、"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你这辈子就是个失败者"、"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生了你"——就像四把无形的刀,一刀一刀地切割着家庭的和谐,最终导致了这个家庭的彻底崩塌。
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治愈,也可以杀死。
王建国用自己家庭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请珍惜你的家人,请善待你的孩子,请让你的话语成为爱的载体,而不是伤害的武器。
因为有些伤害,一旦造成,就再也无法挽回了。
来源:嗣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