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多个省份都在强调一件事:“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这词儿听着挺官方,但背后的事儿,却跟千千万万在外打拼的农村兄弟息息相关。
大城市的“退潮”,正在农村“上岸”
最近刷到一条消息,说多个省份都在强调一件事:“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这词儿听着挺官方,但背后的事儿,却跟千千万万在外打拼的农村兄弟息息相关。
说白了,就是怕一件事:**大城市没活儿干了,人一窝蜂地回了家,可老家也接不住啊!
城市留不住,故乡回不去?
咱们得先搞明白,这“规模性返乡”到底是怎么来的?
过去几十年,大城市就像个巨大的磁铁,吸走了农村最壮实的劳动力。为啥?因为有钱赚啊!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火的时候,工地上塔吊转得比风车还快,到处都是“一天一个样”的建设场面。咱农村兄弟,凭一身力气,就能在城里挣到比老家多好几倍的钱。
可现在呢?风向变了。房地产市场一调整,好多工地直接“静默”了,机器停了,人也散了。老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可问题是,现在城里没地方给你挪了。
你想啊,留在城里,房租要钱、吃饭要钱、孩子上学更要钱,样样都是吞金兽。兜里没进项,坐吃山空,谁顶得住?于是,回家,成了许多人不得不做的选择。
但回家就真的万事大吉了吗?这才是让人头疼的地方。农村那几亩地,能养活一家人,但想靠它过上城里那种“挣得多、花得爽”的日子,难。一时间回来这么多人,大家都没活干,那不就成了“返乡即失业”?这可不是小事,它直接关系到无数家庭的饭碗,更关系到好不容易才甩掉的“贫困”帽子,会不会又悄悄戴上。
“以工代赈”:国家出手,给返乡兄弟找饭碗
那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家伙儿干着急吧?国家早就想到了。
这不,一个词儿被反复提起——**“以工代赈”。
听着有点文绉绉的,其实道理简单得很:既然大家没工作,那国家就掏钱,在老家兴建各种大型工程,比如修路、挖渠、建高标准农田、改造老旧小区……然后,优先把这些工作机会,提供给返乡的兄弟们。
你干活,我给钱。这钱挣得踏实,还能把家乡建设得更好,一举两得。
光说空话没用,得看真金白银。就在最近,国家已经分两批往下拨了**90.5个亿**的专项资金,专门用来干这个事!这笔钱能带动多少项目?**2000多个!**能帮多少人找到活儿?**超过20万人!**光是发到大家手里的工资,预计就有**27个亿
看到这数字,是不是心里踏实多了?这不仅仅是给一份工作,更是给一份心安,一份尊严。它告诉你:别慌,就算大城市暂时“退潮”了,国家也在帮你平稳地“上岸”。 从“输血”到“造血”,这才是长远之计
当然,光靠国家投钱建工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所以,另一条路子也铺开了:**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
你想在家门口开个小店?有“云岗助贷”这类小额贷款帮你启动资金。你想学点新本事,比如搞搞电商直播,或者学个电工、焊工?各地免费的技能培训班多的是。甚至,村里还开发了公益岗位,让你在家门口就能有份稳定收入。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目的就一个:**让返乡的兄弟们,不仅能“回得来”,更能“留得住、干得好”**。把大家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慢慢培养成“技术蓝领”甚至是“小老板”,这才是真正的“造血”。
结尾:每一次回归,都是一次新的出发
说到底,这次“返乡潮”不是一次简单的倒退,更像是一次城市与乡村关系的重新校准。它逼着我们思考,当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减弱时,我们如何让乡村本身,成为一个充满机会和希望的“引力场”?
“防止规模性返乡”,防的不是“回家”这个行为本身,而是防回家后的“无事可做”和“希望落空”。它像一张巨大的安全网,稳稳地托住了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暂时失速的人。
或许,当更多的道路在故乡延伸,更多的工厂在田野旁建起,更多的年轻人带着技术和梦想回到家乡时,我们会发现,**每一次回归,都不是退路,而是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崭新出路。
来源:陈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