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福贵,那个开着小货车在河南乡间奔忙的姑娘,终于开了第一次直播。
好人赚钱,什么时候成了一种原罪?
李福贵,那个开着小货车在河南乡间奔忙的姑娘,终于开了第一次直播。
数据是滚烫的。
开播不到五分钟,十万人涌了进来。
太行山的小米,十分钟卖了三万多袋。
可空气里,有些东西比数据变得更快。
弹幕开始变得冰冷,字字句句,像是一场早就准备好的审判。
“变味了。”
“怎么助农还卖这么贵?”
“果然,最后都要割韭菜。”
那个27岁的姑娘,还在镜头前手忙脚乱地解释成本,解释收购价,解释自己“这次没算加工费和运费,没有利润,我没赚一分钱”。
她像一个在法庭上自证清白的嫌疑人,可她的“罪名”,仅仅是想靠自己的努力,把助农这件事,做得久一点。
这是一件多么荒诞的事。
一个靠着一辆破货车,给村里老人带去便利,撑起一个残缺家庭的女孩,当她终于有机会通过流量,让这份善良可持续下去的时候,却被一群人钉在了道德的耻辱柱上。
问题真的出在那袋37.8元的小米吗?
不,问题出在我们这个社会,好像有一种隐秘的共识:善良,就必须是无偿的,纯粹的,最好还带着点清贫。
一个好人,就不该谈钱。
谈了钱,你就不再纯粹。
这份逻辑,像一把无形的枷锁,精准地套在了每一个试图靠做好事来谋生的人脖子上。
李福贵的故事,扒开来看,每一寸都是生活的粗粝。
父母智力缺陷,14岁辍学打工,当服务员,卖化妆品,一个月一千块不到的工资,寄回家一半。后来回村,开着货车卖菜卖豆腐,凌晨四点出发,晚上八九点收摊,一天净赚三百块。
她把挣来的钱,给家里换了新灶台,给爷爷买了新衣服,带着一辈子没出过村的爷爷去北京看天安门。
这些,是她用汗水和真诚,一点点从生活的泥泞里刨出来的光。
可当流量涌入,这些光被赋予了太多宏大的意义“治愈”“励志”“感动中国”。
这些标签是桂冠,也是枷锁。它不允许李福贵“过于现实”。
她可以辛苦,可以奉献,但她似乎不被允许“成功”。
所以当她站进直播间,那些曾经为她“感动”的人,瞬间就露出了另一副面孔。
他们质问的不是价格,而是她竟然“胆敢”让自己的善良,沾染上“铜臭味”。
这一幕,何其熟悉。
李子柒,那个把田园生活拍成诗的女子,已经沉默整整一年了。
在她最火的时候,她劝年轻人别轻易做网红,被人骂虚伪。她的视频被指责“过于理想化”,不是“真实的乡村”。
她被捧上神坛,也被无数的期待、误解和商业纠纷拉扯,最后,她选择了无声。
一个在镜头里构筑田园梦,一个在村道上拉着真实的生活。
两个风格迥异的姑娘,却被同一种舆论暴力,推向了同一个逼仄的角落。
我们一边歌颂奋斗改变命运,一边却又无法接受一个善良的人,真的靠自己的奋斗收获了果实。
这是一种病态的围观:既看不得别人苦,也容不得别人好。
李子柒的沉默,是前车之鉴。
如果李福贵也被骂到沉默,那么跟着她一起沉默的,是她身后那些卖不出粮食的老人,是那个需要年轻人回流的村庄,是整个华北平原上,无数个需要被看见的角落。
那些在弹幕里敲下“割韭菜”的人,他们会凌晨四点起床去进货吗?
他们会开着小货车,给山里的老人送去一块钱一把的鞋刷吗?
他们会收购那些快要烂在地里的桃子,费心费力地帮老人卖出去吗?
他们不会。
他们只会动动手指,轻易摧毁一个普通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
如果连李福贵这样的人,都要被逼着“自证清白”,那我们到底在鼓励什么?又在惩罚什么?
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女”,而是一个个能靠自己的双手,活得体面,同时又能反哺乡邻的普通人。
让善良的人能赚到钱,让好人有好报,这本该是常识。
可现在,常识却成了奢望。
李子柒已经静默一年了,田园牧歌里,少了一抹最动人的色彩。
李福贵还在坚持,还在乡村的尘土与流量的尘埃里周旋。
但愿她,不要成为下一个李子柒。
大家觉得呢?一个靠助农走红的博主,到底应不应该直播带货赚钱?
信息来源
1. 《那个27岁的“卖菜西施”李福贵,正在被逼成下一个李子柒》Vista看天下
2. 《千万粉丝博主李福贵直播带货引争议 助农该不该赚钱?》上游新闻
3. 《李福贵,别成为下一个李子柒》南风窗
来源:优雅清泉gxq2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