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GPU焦虑!光场干涉玩出黑科技,AI算力迎来新赛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1:59 1

摘要:AI算力眼看着就要撞墙了,ChatGPT、Midjourney这些应用越做越大,对算力的胃口也越来越夸张。

AI算力眼看着就要撞墙了,ChatGPT、Midjourney这些应用越做越大,对算力的胃口也越来越夸张。

就在大家发愁传统GPU撑不住的时候,阿尔托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光子学》上扔出了个重磅成果,用光来做AI计算,一次光程就能完成GPU好几个时钟周期的活儿。

现在的AI发展有点像“大力士举重物”,模型越做越复杂,需要的计算量成倍往上翻。

就拿GPT-4来说,训练一次要花数千万美元,大部分钱都砸在了算力上。

咱们平时用的GPU,本质上还是老一套的冯・诺依曼架构,计算和存储分开,数据得在两者之间来回跑,这就像快递分拣站没有传送带,全靠人工搬运,效率低还费劲儿。

更头疼的是功耗问题,AI训练和推理要消耗不少电力,长期下来既不划算也不环保。

做AI研发的朋友都吐槽,他们实验室的GPU一开机,电费账单就蹭蹭涨,夏天还得额外开冷却设备,不然芯片容易过热罢工。

本来以为这种困境还要持续好几年,没成想光学计算突然冒了出来。

张宇峰博士带领的团队,算是把光的特性玩明白了。

光的传播速度快、损耗低,还能并行处理信息,这些都是电子比不了的。

他们发现,把数字数据编码到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上,让多束光相互干涉,就能天然完成矩阵乘法这些AI核心运算。

这个原理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用生活例子一解释就懂了。

传统计算就像海关检查,每个包裹逐个过机器,还要人工分拣。

而光学计算相当于把所有检查设备和包裹放在一起,用“光学钩子”直接对接,一束光照过去,所有检查和分拣瞬间完成。

这种被动计算的方式,不用电子开关来回切换,功耗自然降了不少。

本来以为这种技术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后来发现研究团队已经解决了不少工程难题。

他们用多波长并行处理技术,让不同波长的光同时处理不同维度的运算,这招其实是从光通信领域借鉴来的,没想到在计算上也好用。

更关键的是,这种技术能适配现有光学平台,不管是自由空间系统还是集成光子芯片都能用上。

孙志培教授提到的兼容性这点太重要了,如果新技术要推翻现有体系重来,企业肯定不愿意买单。

光学计算能直接集成到现有硬件上,相当于给老设备升级“外挂”,不用大动干戈,这也为后续商业化减少了不少阻力。

张宇峰博士说三到五年内有望把这项技术集成到现有平台,这个时间表听起来挺乐观,但要落地还得闯几道关。

首先是环境敏感性问题,光学系统对温度、振动都很挑剔,稍微有点波动就可能影响计算精度,这在工业场景中可是大麻烦。

其次是可编程性和成本控制,现在的AI模型需要灵活调整算法,光学计算怎么实现高效可编程,还得控制制造成本,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好在硅光子技术已经在数据中心有了应用,相关制造工艺越来越成熟,这也给光学计算的规模化生产打了基础。

现在全球都在抢AI算力赛道,麻省理工学院在做光子神经网络芯片,Lightmatter这些初创公司也在搞商业化产品,Intel、IBM这些巨头也没闲着。

光学计算这条赛道越来越热闹,竞争肯定会很激烈,但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好事,技术迭代会更快。

光学计算的能效优势确实突出,执行矩阵运算时比电子计算高效得多。

像自动驾驶、实时视频分析这些需要海量数据实时处理的场景,对算力和延迟要求极高,光学加速器很可能成为关键技术。

以后自动驾驶汽车用光学计算,反应速度再提一个档次,安全性也能更有保障。

从长远来看,光学计算可能不只是解决当下的算力瓶颈。

它代表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一次范式转换,就像晶体管取代电子管那样,会带来连锁反应。

当计算不再受电子器件的限制,更大规模、更复杂的AI模型就能实现,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也会进一步拓宽。

科技发展就是这样,旧的瓶颈总会被新的技术突破。

AI算力危机看似棘手,但也催生了光学计算这样的创新。

阿尔托大学的这项研究,不仅给AI硬件提供了新方向,也让我们看到了光子技术的巨大潜力。

未来三五年,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光学计算很可能从实验室走进产业界。

到时候,AI训练成本会降低,应用场景会更丰富,整个信息技术产业都会跟着受益。

毫无疑问,这场关于光的算力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

来源:律行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