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荣昌,这座位于重庆市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以“荣昌猪”闻名全国,更因丰富的物产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孕育了四大特色产品——荣昌猪、荣昌夏布、荣昌折扇和荣昌卤鹅。这些特产不仅是当地人的生活智慧结晶,更是承载着巴渝文化的活态遗产。让我们走进荣昌,细细品味这四张闪亮
重庆荣昌,这座位于重庆市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以“荣昌猪”闻名全国,更因丰富的物产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孕育了四大特色产品——荣昌猪、荣昌夏布、荣昌折扇和荣昌卤鹅。这些特产不仅是当地人的生活智慧结晶,更是承载着巴渝文化的活态遗产。让我们走进荣昌,细细品味这四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一、荣昌猪:千年传承的“国宝级”美味**
作为中国三大优良地方猪种之一,荣昌猪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这种通体雪白、眼圈黝黑的“熊猫猪”,因其肉质细腻、肌间脂肪分布均匀而被誉为“猪中贵族”。在《荣昌县志》的记载中,明清时期荣昌猪便已通过沱江水运远销川渝各地。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了荣昌猪美味的秘密:其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普通猪肉高15%,谷氨酸含量更是普通猪种的1.8倍,这正是荣昌猪肉鲜嫩多汁、回味甘甜的生物学基础。当地独创的“荣昌烤乳猪”选用三个月大的仔猪,以三十余种香料腌制后炭火慢烤,外皮酥脆如琥珀,内里柔嫩似豆腐,已成为重庆非遗美食的代表作。
**二、荣昌夏布:经纬交织的千年技艺**
起源于汉代的荣昌夏布,以苎麻为原料,采用“天然漂白”工艺,织出的布匹轻薄如蝉翼却坚韧耐磨。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蜀布”,正是产自荣昌一带的夏布。在盘龙镇夏布非遗工坊里,老匠人们仍坚持着“绩纱—穿筘—上浆—织造”72道古法工序,一匹布需耗费匠人半月光阴。
这种有着“纤维皇后”美誉的布料,如今在设计师手中焕发新生。2019年米兰设计周上,荣昌夏布与意大利丝绸混纺的礼服惊艳全场;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夏布制作的团扇成为外宾争相收藏的文化礼品。更令人称奇的是,科研人员发现夏布纤维具有天然抗菌特性,已开发出医用敷料等创新产品。
**三、荣昌折扇:方寸之间的艺术宇宙**
“巴蜀三宝”之一的荣昌折扇制作技艺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选用川黔交界处的五年生楠竹,经“煮、晒、劈、削”等108道工序,制成可“开合三万次不损”的扇骨。扇面创作更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清代书画大家龚晴皋曾赞其“轻摇生风,展卷成画”。
在现代匠人手中,这项非遗技艺不断突破创新。90后传承人李开军创作的“微缩折扇”仅硬币大小,却能完美开合;2024年推出的“智能折扇”内置温湿度传感器,扇动时可通过LED显示空气质量数据。每年端午举办的“荣昌扇市”,吸引着海内外收藏家前来淘宝,一把清代名家制作的紫檀骨泥金扇曾拍出68万元高价。
**四、荣昌卤鹅:舌尖上的江湖味道**
起源于湖广移民时期的荣昌卤鹅,完美融合了客家卤水技艺与巴蜀麻辣风味。选用本地白鹅,配以荣昌特有的“五里香”花椒和三十余味中药材,经老卤浸煮六小时而成。肉质纤维分明却入口即化,卤香渗透至骨髓。在濑溪河畔的“卤鹅一条街”,老字号“黄二姐卤鹅”每天限量200只,清晨六点便排起长队。
这道地方美食正走向工业化发展。2023年,荣昌建成西南最大卤鹅产业园,开发出真空包装、速冻锁鲜等产品,让卤鹅保质期从3天延长至90天。更令人惊喜的是,当地科研团队从卤汁中分离出具有降血脂功能的活性肽,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食品期刊。
**传承与创新的交响曲**
这四大特产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转型之路。荣昌猪通过基因育种技术将养殖周期缩短20%;夏布作坊引入AI提花机实现定制化生产;折扇大师与元宇宙平台合作推出数字藏品;卤鹅老店通过直播带货日销千单……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这些特产核心的文化基因始终未变。
漫步在荣昌万灵古镇的青石板路上,看夏布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闻着空气中卤鹅的浓郁香气,听着折扇开合的清脆声响,你会明白:这些特产不仅是商品,更是活着的历史,是巴渝儿女写给时光的情书。正如当地非遗传承人所说:“守正创新,让老手艺长出新的枝芽,才是最好的传承。”#冬日生活打卡季#
来源:勤动饭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