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蚕豆苗儿赛春芽,贪青晚熟要抓瞎”——秋播那阵儿,地里的蚕豆刚冒嫩尖儿,齐刷刷往上蹿,大伙儿蹲在地头直乐:“长这么旺,今年指定丰产!”村头种了三十年蚕豆的老周头蹲在田埂上,烟袋锅子敲得咚咚响:“可别傻乐,这旺长的苗子啊,看着精神,实则根系浅、茎秆脆,冬天一冻就
“蚕豆苗儿赛春芽,贪青晚熟要抓瞎”——秋播那阵儿,地里的蚕豆刚冒嫩尖儿,齐刷刷往上蹿,大伙儿蹲在地头直乐:“长这么旺,今年指定丰产!”村头种了三十年蚕豆的老周头蹲在田埂上,烟袋锅子敲得咚咚响:“可别傻乐,这旺长的苗子啊,看着精神,实则根系浅、茎秆脆,冬天一冻就容易出问题!”
咱去年就见着了:邻村老李家的蚕豆,冬前窜到半人高,叶子绿得发亮,结果一场小雪过后,茎秆冻得发白变软,开春化冻一碰就折,损失大半。这苗子咋看着旺实,实则“外强中干”?今儿就跟大伙儿唠唠这事儿,再把老把式传下来的“掐尖法”掏出来,保准苗子稳稳过冬,来年多结荚!
一、旺长苗的“虚壮”:根茎叶都藏着问题
蚕豆苗旺长,单瞧那模样,确实让人心欢:茎秆直溜溜往上拔,叶片绿得发亮,远看像片小森林。可您要是蹲下来,扒开土瞅瞅根须,再摸摸茎秆,就明白老周头为啥犯愁了。
根系扎得浅,风一吹就晃。 旺长的苗子把劲儿全使在长高上,根系反而偷懒——主根才扎进土里五六寸,侧根稀稀拉拉,哪像正常苗能扎到尺把深?冬天冷风一刮,根须抓不住土坷垃,整株苗都晃悠;赶上低温天,吸不上水肥,叶子立马蔫头耷脑,跟霜打了的茄子似的。
茎秆细得像竹筷,冻软就折。 光长个子不长“肉”,茎秆只有铅笔粗细,皮儿薄得能透光。去年老周家的苗,冬前长到二十五厘米高,茎秆细得能映出人影儿,一场小雪后冻得发白发软,开春化冻一碰就折,心疼得老周蹲在地头直叹气。
分枝少得可怜,来年结荚少。 苗子把养分全往高处长,旁边的小芽(侧芽)被压得抬不起头。等开春该分枝了,别家的苗冒出三四根杈,它可能就一两个,豆荚自然少一半——要知道,蚕豆八成的豆荚都长在分枝上啊!
二、老把式的巧办法:掐掉顶尖,苗子就“稳当”了
要说这旺长的苗子咋调理?老辈人传下个土办法:打顶摘心。听着简单,里头全是巧劲儿。
苗子有股“往上蹿”的劲头。您瞧那顶芽,跟个“小指挥官”似的,自己拼命长,还不让旁边的芽冒头。把这芽掐了,就像撤了它的“令箭”,养分不再全往茎秆跑,转而分给侧芽和根须——茎秆慢慢变粗实,根须扎得更深,分枝也争着冒头,抗冻和结荚的本事自然就强了。
操作起来不难,看准苗龄动手。等苗长到十五到二十厘米高,冒出八九片真叶(差不多冬前二十来天),挑个大晴天的晌午,搬个小马扎蹲地头,用手轻轻掐掉顶头一两厘米的嫩尖儿。别贪多,也别拿剪刀硬剪——手掐的伤口小,好得快,就跟给娃娃理发似的,利索又放心。
我跟老周头学过这手。去年他家早播的蚕豆,十一月中旬苗高二十厘米时掐了尖。半个月后再看,苗子虽矮了五厘米,茎秆却粗了一圈,叶子厚实得能反光,挖开土一瞧,根须扎下去足有尺把深。开春后,分枝多了三四根,每株结荚比没掐尖的多出小十个,收成实实在在往上蹿!
三、为啥偏挑晴天晌午?老辈儿的经验藏着疼惜
有人要问:“掐尖不就俩指头的事儿?啥时候不行?”老周头把烟袋锅子往地上一杵:“可不敢胡来,必须挑晴天晌午!”
这事儿我跟邻居老张家犯过错。去年傍晚下着毛毛雨,我想着省事,匆匆给蚕豆掐了尖。转天早上再看,苗尖儿黑糊糊烂了一寸多,急得我赶紧撒草木灰消毒。老张头直摇头:“你当这是闹着玩?晌午太阳足,切口晒得干干的,病菌进不去;阴雨天湿乎乎的,跟往伤口上抹泥巴似的,能不烂吗?”
再说苗子自个儿也得缓劲儿。晴天晌午,苗子正使劲儿光合作用,养分储备足。掐完尖儿,它能快速“缓过来”,不会因为“受伤”耽误长。老辈儿的法子,哪一条不是拿庄稼“试”出来的?都是心疼苗子,才琢磨出的保险招儿。
结语:苗子稳当,日子才踏实
蚕豆苗旺长,不是“长得欢”,是“长得慌”。老把式这手打顶摘心,看着就是掐个尖儿,实则是给苗子“理理脾气”——掐掉虚长的顶儿,让养分往根上跑、往分枝上送,换来粗实的茎秆、深扎的根须、多冒的分枝。
明年种蚕豆,大伙儿记着:看苗高(十五到二十厘米)、数叶子(八九片真叶),挑个大晴天的晌午,搬个小马扎蹲地头,轻轻掐掉顶头嫩尖儿。苗子根基稳了,冬天冻不着,春天分枝多,结荚准能挂满藤。种地就像养娃,该哄的时候哄,该管的时候管,才能养出结结实实的“壮苗子”。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