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为何张学良执意要送蒋介石回南京?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1:49 1

摘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杨虎城遭撤职留任,旋即被“放逐”至欧洲。而张学良,于1936年12月25日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后,仅仅数日,便被南京军事委员会以“劫持统帅”之罪名判处10年监禁。尽管这10年刑期随后获蒋介石特予赦免,然而仍需交由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这一管束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杨虎城遭撤职留任,旋即被“放逐”至欧洲。而张学良,于1936年12月25日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后,仅仅数日,便被南京军事委员会以“劫持统帅”之罪名判处10年监禁。尽管这10年刑期随后获蒋介石特予赦免,然而仍需交由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这一管束,就此开启了张学良长达半个世纪的软禁生涯。

蒋介石于日记中忆及,在张学良漫长的幽禁岁月里,尽管其人身自由受到相对限制,但其物质生活水准却未有丝毫减损。

张学良居于依山傍水的别墅之中,专门为他打造的游泳池、网球场等一应俱全。即便身陷囹圄,张学良身边仍有一大批精心安排的人员负责保护他,并悉心照料其饮食起居。其中包括一个警卫连、一个特务连,再加上家庭雇员,如仆人、私人医生、司机以及家族成员等,总数约达200人,每年花费高达九十万以上。蒋介石直言,供养张学良一年的开销,甚至足以维持一个团的经费。

那么,当初张学良为何执意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呢?

1990年,少帅张学良在台北接受采访时,对此问题作出了答复:“即便当时众多人士劝我留在西安,但身为军人,我理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少帅张学良敢于担当责任的勇气着实令人钦佩。不过,若从利益权衡、局势变化这两个维度对他的动机进行剖析,或许能获得别样的视角。

首先,从局势变化的角度审视,张学良在扣押蒋介石之后,原本以为这是促进内战止息、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桩壮举,定会赢得国内外的一致赞誉。然而,事与愿违,迎接他的却是骂声如潮。

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如闻一多、胡适、朱自清等,纷纷撰文对张学良进行严厉批判。他们称张学良名义上是抗击外敌,实则是自毁长城,乃国家与民族的罪人。文人的笔伐或许尚不足为惧,那么各路军阀的态度又如何呢?

实际上,除黄埔系之外,其余各路军阀对蒋介石并非死心塌地。否则,6年前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张发奎之间的中原大战便不会爆发。张学良心想,如今自己控制住了蒋介石,这些军阀总会为自己发声。可结果却是,这帮老谋深算的军阀趁机浑水摸鱼,舆论大多倒向了蒋介石一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与张学良一同主张联合抗日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在西安事变之后,反而对张学良的这一举措予以严厉谴责。他的意思是,兄弟你虽怀着抗日救国的赤诚之心,却做了危害国家的事情。

彼时,还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苏联。当时,苏联迫切需要中国在东线战场牵制住日本。张学良联共抗日的态度,理应契合苏联的心意吧?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苏联径直将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判定为破坏团结抗日的叛徒,甚至指其为日本派来的间谍。至此,舆论的天平已完全倾向蒋介石一方。

可以说,若张学良欲挽回部分不利局面,就必须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现出“认错”的姿态,而护送蒋介石平安返回南京,便是向世人证明自身诚意的有效手段。

再从利益权衡的角度分析,倘若张学良不随蒋介石返回南京,不妨设想会出现何种局面。首先,毋庸置疑的是,他与蒋介石的关系必将进一步恶化。毕竟,自张学良放弃东北地区的那一刻起,他便失去了立足的根基。尽管他曾位居国民政府“二把手”之位,但他的角色已从称霸一方的军阀转变为蒋介石国民政府麾下的一名将领。

张学良及其麾下队伍的日常开销皆仰仗蒋介石供给。届时,蒋介石若转头对张学良的东北军进行整编,使其四分五裂,进一步削减张学良手中的筹码,也只是时间问题。

西安事变之后,杨虎城的17路军被蒋介石整编改造,原西北军的将领大多被替换为蒋介石的嫡系,这便是极为鲜活的例证。

此时,有人提出,张学良完全可以率领自己的东北军宣布自立门户,此计是否可行呢?

东北彼时已然沦陷,即便张学良带走了东北军,也难觅一处可供军队休养生息的阵地。若强行独立,极有可能沦为各路军阀再次讨伐的目标。况且,此时的东北军内部已然出现分歧。

人,向来是先顾私利,再谈公义。张学良渴望抗日不假,然而在他心中,始终有一道难以抚平的伤疤——东北地区。可以说,张学良极力主张抗日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将日本人逐出东北,以此证明自己,平息国内舆论。通过此次事变,他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蒋介石在国内以及苏联心中的地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获得支持的是蒋介石,而非他张学良。故而,他别无选择,只能寄望于蒋介石能带领他们打回东北老家,而后自己继续做他的东北王。

追根溯源,毕竟张学良与蒋介石乃是结拜兄弟,当年东北易帜也可视为二人相互成就之举。他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也算是给对方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如此行事,其一,能够挽回领导的颜面,这无异于向外界宣告,此次行动是自己行事鲁莽;其二,还能彰显他对领导的拥护之意。毕竟,若不拿出实际行动,旁人会作何看待?倘若日后随便一人找个由头便能兵谏领导,那还成何体统?

对此,张学良晚年亦曾表示,他担忧若不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仅依靠蒋介石的口头承诺,联合抗日统一战线恐会生变,所以他需要亲眼见证蒋介石履行承诺。

无论过程多么曲折,张学良以自己后半生的自由,换来了八年抗战时期相对稳定的局面。仅凭这一点,他便永远值得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来源:胖儿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