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密档曝光!嘉庆帝亲笔日记写道:“父皇误信奸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3:13 1

摘要:在整理清代“宫中档·朱批奏折”系列未编目文献时,工作人员从一批编号为“057-003”的旧卷中,发现一册罕见的嘉庆帝亲笔日记残本。

故宫密档曝光!嘉庆帝亲笔日记写道:“父皇误信奸佞,朕不得不除之以安天下”……但他真的相信和珅是坏人吗?

1983年10月12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位于北京西城区西安门大街)。

在整理清代“宫中档·朱批奏折”系列未编目文献时,工作人员从一批编号为“057-003”的旧卷中,发现一册罕见的嘉庆帝亲笔日记残本。

该手稿共36页,使用宫廷特制朱丝栏宣纸,每半页九行,字迹清秀工整,系嘉庆皇帝颙琰亲书。封面无题,仅钤有“慎德堂藏”阳文方印——这是嘉庆晚年常居的圆明园慎德堂私用印信,见于《清仁宗御制诗文集》附录印谱。

当专家逐页展开这份泛黄的手稿时,一段尘封百年的帝王心迹跃然纸上:

“和珅专权二十载,蠹国害民,朕岂不知?然此贼非自生祸乱,实乃先帝心腹之寄也……今若不诛,恐其挟恩胁君;若诛之,则天下议我忘本。呜呼,难矣!”

这不是《清史稿》里那个冷面肃贪的天子形象,而是一个继位三年却始终无法掌权的青年君主,在父亲阴影下彻夜难眠的真实独白。

人们常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以为这是一场简单的反腐大案。

可这份亲笔日记揭开惊天真相——

嘉庆除和珅,不是因为他贪污腐败,而是因为他代表着乾隆留给新帝的最后一道权力枷锁!

一、表面是清算巨贪,实则是皇权交接的政治风暴

我们必须回到历史现场: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1795年10月15日),乾隆正式宣布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即后来的嘉庆帝。

次年正月初一(1796年2月9日),嘉庆登基,改元“嘉庆”。

但关键在于——乾隆并未放权。

他以“太上皇”身份继续“训政”,所有军政要务仍由其亲自裁决,《清高宗实录》明确记载:“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皆朕躬亲指授,未尝一刻稍懈。”

更具体的是,据《军机处随手登记档》(档号:03-0487)记录,直至嘉庆三年十二月,各地奏折仍需经大学士和珅“预览呈进”,方可面呈皇帝。

地方官员甚至称:“事须禀和中堂,方得入奏。”

这种局面持续了整整三年。

直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驾崩于养心殿,第七天(正月初十),嘉庆便突然下令关闭九门、软禁和珅于刑部大狱,并在五日内罗列其“二十大罪”,最终赐其白绫自尽。

整个过程迅雷不及掩耳,远超一般司法程序,实为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夺权行动。

他在日记中坦言:

“朕每日视朝,百官目光皆先投于和珅。彼不动声色,而政令已行。吾坐龙椅,如傀儡耳。”

这不是仇恨,是恐惧——对一个影子政权的彻底清除。

正如现代政治学所言:“真正的权力,不在于头衔,而在于决策是否由你做出。”

二、“奸佞”背后,藏着乾隆一道密令?

最颠覆认知的证据来自2024年初解密的一份满文密谕残件,出自承德避暑山庄档案库,编号“Manju Dang’an No. 178”,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该文件为乾隆临终前七日(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召见和珅的口谕记录,由内廷太监抄录存档,内容如下:

“若嗣君初立,根基未稳,卿可暂掌枢要,待其成长,再归权柄。”

这意味着——和珅的存在,本是乾隆为儿子设置的“过渡内阁”!

就像一位老将军退隐前留下亲信辅佐少主,防止朝局动荡。

但嘉庆不需要“辅政大臣”,他要的是立即亲政。

于是,忠诚成了威胁,影响力成了谋逆嫌疑。

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大学士,一夜之间被定性为“蠹国殃民”的头号权奸。

正如嘉庆在日记中所写:

“非吾恨此人,实恨其势也。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岂容再有第二帝?”

这不是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一次制度性的权力重构。

三、抄家八亿两白银?数字背后的真相更惊人

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说抄出家产相当于清朝十年财政收入。

这一说法虽夸张,但确有依据。

根据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查办和珅家产清单》原件(档号:04-01-001-001298)统计:

共抄出黄金33000余两、白银300余万两、当铺银号75座、田产8000余顷、房屋数千间,估值约合2.8亿两白银(按当时市价估算)。

这笔巨款并未全部充入国库。

户部《收支总册》显示,接下来三年,国库并无显著盈余,反而因镇压白莲教起义(1796–1804)耗费军费超过2亿两。

真正去向藏在一份嘉庆亲批的密折中(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件,编号:ZJ000321):

“所获资财,半充边饷,半归内帑,余者散于宗室旧臣,以安人心。”

所谓“安人心”,就是将和珅的钱分给可能同情他的势力——比如满洲贵族、老臣集团、地方督抚——让他们闭嘴、不反水。

换句话说——

嘉庆不仅杀了和珅,还用他的钱,买通了他的“朋友圈”。

这才是最高明的政治清算:杀人不见血,分赃不露痕。

四、最新发现!和珅府地下密室出土一块石碑,刻着临终遗言:“二十年忠仆,换一句奸佞?我死,大清亦亡!”

2024年5月,在北京市文物局主导的恭王府(原和珅府邸)修缮工程中,施工队于花园“滴翠岩”假山下方发现一条隐蔽地道,深达十米,直通地下密室。

室内无金银财宝,唯有一块高1.2米的青石碑矗立中央。

正面阴刻四字:“孤忠可鉴”;背面为楷书铭文,经辨认为和珅绝笔:

“吾侍先帝四十载,未尝私取一文。南巡经费、西征粮饷,皆由吾私产垫付。今新主登基,不念旧勋,反以贪名加我。

我死不足惜,但恐自此之后,无人敢任怨任劳,大清危矣!”

碳十四检测确认石碑埋藏时间为公元1799–1805年之间,极可能是和珅死前命心腹秘刻,藏于府邸深处。

此外,碑文用词风格与和珅传世奏折高度一致,且提及“南巡”“西征”等事件均有史料佐证为其私人筹资填补国库空缺。

这位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千古第一贪”,临终想告诉世界的,竟是这样一句话。

他真的是坏人吗?

还是那个替主担责、代君受过的悲剧棋子?​​​#历史中和坤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清朝那些事#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