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汉灵帝熹平三年,后来建立曹魏政权的曹操刚刚崭露头角,被举荐为孝廉。此时,一考定终身的“科举制”还需至少400年才会出现,按照“察举制”推选出来的“孝廉”,就如同后世的进士一般,成为入仕为官的途经。所谓“察”,“察”,即通过考察社会舆论评价来对官僚人选进行评价
东汉灵帝熹平三年,后来建立曹魏政权的曹操刚刚崭露头角,被举荐为孝廉。此时,一考定终身的“科举制”还需至少400年才会出现,按照“察举制”推选出来的“孝廉”,就如同后世的进士一般,成为入仕为官的途经。所谓“察”,“察”,即通过考察社会舆论评价来对官僚人选进行评价;“举”,则是由郡守将评价优秀的人选推荐给朝廷。
曹操年轻时并不受人待见
这套体系下,对人才品德和风评的要求自然就很高。但曹操似乎在这两项上都并不合格。陈寿的《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朔,但在《魏书·武帝纪》中,却记载曹操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正史《后汉书》更是记载,曹操年轻时曾找到善于评价人物的许劭,请其评判自己一番,结果“劭鄙其为人而不肯对”。
最后,还是曹操“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也即是说,许劭即使在遭到胁迫的情况相爱,也就给他做出一个模棱两可的评价。事实上,曹操年轻时干过不少荒唐事。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中记述:曹操与袁绍潜入新婚夜宴,谎称“有偷儿贼”引众人离席,趁机劫持新娘。
缺乏举孝廉的资历,年龄也严重违规
虽然文学作品中记录可能有虚构成分,但能有如此传说,可见曹操在坊间的风评并不怎么样。更何况,曹操还有一处“致命伤”:他的年龄不够。由于以主观标准察举弊病太多,所以汉顺帝时期时期,尚书令左雄就上书朝廷称“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也就是说,孝廉必须是40岁以上、成熟稳重的成年人,而不能选择“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愣头青”。
第二年,这一要求就得到实施,对于部分郡国不按年龄限制的行为,朝廷动真碰硬,一次撸掉了济阴太守胡广等十几人的官帽。除了年龄限制之外,随后的察举制度改革还规定,官员考察对象必须在基层任职“满岁”后,才得辟举。随后的汉桓帝时期,又对基层任职时间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最少为10年。
举荐人实在太厉害
曹操生于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其被举为孝廉是在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也就是说,曹操举孝廉的时候,年龄还不到20岁,其在基层任职时间自然就无从谈起。那么,如此明显的违规行为又是如何得到朝廷认可呢?这就不得不提及他的举荐人——司马懿的亲爹司马防。
司马防当时担任着尚书右丞的官职,而“察举”体系本就是以尚书台为主的中枢铨叙系统,因此,司马防认为“够资格”,那么其他部门怎么想都无关紧要。此外,司马防还是声名远播的清流派名士、北方大族河内司马氏的代表人物,在世族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说曹操“人品好”,自然也就没有人敢质疑。
更何况,当时的东汉朝廷已经烂透了,连路边童谣都唱:“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相比之下,曹操虽然贪玩了一些,却能文能武,比其他“冒牌货”孝廉不知强了多少倍。
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棒杀豪强
来源:读万卷书破万里浪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