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初家里人都劝他别太在意,年纪大了皮肤干燥很正常。可谁想到,两个多月后,孙师傅开始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也越来越差。家人不放心,一纸检查报告出来,却让全家都惊呆了,竟然查出肝癌!
孙师傅是个67岁的退休老工人,平时很少有大病,唯一觉得烦心的,就是最近小腿皮肤总像有蚂蚁爬似的,不停发痒。
他换了几种沐浴露,也用了止痒膏,甚至把床单都晒过太阳,偏偏那奇痒总在夜深人静时折磨人。
最初家里人都劝他别太在意,年纪大了皮肤干燥很正常。可谁想到,两个多月后,孙师傅开始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也越来越差。家人不放心,一纸检查报告出来,却让全家都惊呆了,竟然查出肝癌!
医生一句话戳破迷雾:“肝病,有时候就在皮肤上静悄悄地给你发警报。”很多人以为皮肤瘙痒不过是小事,其实,这背后隐藏着的健康危险,远比你想象中更复杂。
你是否也有过“莫名其妙腿痒”“皮肤泛黄”“身上起疹子”这样的烦恼,却始终没拿它当回事?别再忽视身体在“喊救命”!尤其最后一点,极易被大家轻视,却往往是肝脏出问题的早期信号。
其实,肝脏被称为“人体化工厂”,负责代谢、解毒、蛋白合成等上百种复杂工作。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发布的专家共识指出,超过70%的肝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症状,但皮肤变化却容易最先被忽略。
比如持续性瘙痒、皮肤泛黄、蜘蛛痣、小红点等,都是肝细胞损伤、胆红素代谢异常,或胆汁淤积的表现。
在2022年《中华消化杂志》统计的654例肝癌患者资料中,有27%的人曾反复出现皮肤瘙痒、发黄,却未被及时重视。
其中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肝炎、脂肪肝人群皮肤异常的发生率比健康对照高出1.5-2倍。原因在于肝功能下降时,体内代谢废物、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刺激皮肤末梢神经,出现瘙痒感。简单来说,皮肤就是肝脏健康的晴雨表。
很多人一痒就只想着补水、擦药,却忽略了皮肤问题背后的深层健康隐患。医生提醒:“有几种皮肤异常,要格外留心!”
持续性无原因瘙痒:如果皮肤没有湿疹、真菌等感染,却长时间反复发痒,尤其在夜间更重,这很可能与肝脏胆汁淤积和排毒能力下降有关。研究显示,慢性肝病人群中,皮肤瘙痒发生率高达35%。
皮肤色泽发黄:眼白和皮肤逐渐泛黄,是胆红素排泄受阻的典型症状。医学数据显示,黄疸约70%由肝脏病变引起,不能仅仅当作“上火”处理。
蜘蛛痣和肝掌:所谓蜘蛛痣,是皮肤表面出现的小红点,中间红色,周围放射状血管,就像蜘蛛网。这是肝硬化、肝癌患者30%-50%会出现的表现。同样,部分中老年人手心发红,也与肝脏健康有关。
不明原因的出血点或紫癜:肝功能衰退会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容易在皮下出现小出血点、淤青、牙龈出血。如果近期发现难以解释的异常出血,务必引起重视。
顽固性皮肤干燥、脱屑:普通保湿霜难以缓解的皮肤粗糙、屑屑增多,有时也和慢性肝病相关。因为脂代谢障碍,皮肤油脂分泌失衡,防护屏障受损。为什么“很多人熬到症状加重才就医”?
人的肝脏有着非常强的代偿功能,不舒服往往要到肝脏受损70%以上才会有明显临床表现。皮肤异常往往被误以为“上火”“气候干燥”,或仅靠止痒药膏自我缓解。殊不知,这正是肝在发“求救信号”。
数据显示,中国肝癌患者中,因忽视皮肤早期症状而错过最佳治疗期的比例高达42%。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每年因此丧失治疗机会的人数仍然居高不下。
发现皮肤异常时,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医生建议,不妨试试“三步早筛法”,搭配科学生活习惯,有望更早识别和防控肝脏疾病。
建立皮肤健康日记:记录瘙痒、黄疸、出血点等出现时间、部位和持续时间,尤其是部位“迁移”或症状反复,要及时与医生分享。
40岁以上定期查肝功:建议每年进行肝功能、乙肝两对半、肝B超等检查1-2次,特别是有肝炎、脂肪肝或家族史的人群更要注意。肝功能检测费用并不高,却可能为生命“早把关”。
饮食+作息调整双管齐下:减少酒精、避免高脂肪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和高蛋白食物,有助于肝细胞修复。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也是科学护肝的不二法门。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健康大数据蓝皮书2023》
《肝硬化皮肤表现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现状白皮书”2021》
来源:陈志谦本草茶
